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数千年来,龙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凝结为龙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龙的传人不断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古代的龙到底真容如何?又有着怎样的超能力?让我们一探扬州博物馆里的“卧虎藏龙”。
龙腾万里: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品种多样,造型丰富,其中尤以元代梅瓶器型较为优美。梅瓶初为盛酒器,后因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称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而被称为“梅瓶”。
此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由元代景德镇窑烧制而成,代表了当时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瓶身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梅瓶腹部刻画出一条威武雄壮的巨龙追赶一颗火焰形宝珠,姿态优美而极具张力。矫健的白龙环绕匀净的宝蓝色梅瓶一周,一蓝一白、对比鲜明,一刚一柔、张弛有度。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龙目突起,炯炯有神,以霁蓝釉点缀眼珠,在青白釉的映衬之下,更有“画龙点睛”之奇效。巨龙张口吐舌,露出利齿,颚唇卷翘,颈部细长,长鬣轻拂,穿行于飘逸灵动的云纹之中,仿若神龙出水、御云而行,颇有叱咤风云、飞龙啸天之势。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经由1280~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工艺精湛,造型优美,釉色莹润,纹饰精美,气势磅礴,堪称梅瓶中的极品。目前,此类存世品,全世界仅三件,其中尤以扬州博物馆所藏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器型最大,现状最完好,艺术效果最突出。2013年8月,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祥龙瑞凤: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
自古以来,玉被认为是日月山川之精华,并被赋予诸多超能力,从而衍生出各种类型的玉器。其中,玉璧堪称中国古玉文化中的核心,不但历史绵延五千多年,且地位卓然,位列“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是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之一,具有祭祀、陪葬、朝聘、馈赠、佩戴等多种功能。
此件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为同类出廓玉璧中的精品,属于佩玉类型,构思独特,造型别致,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寓意祥瑞。玉璧为和田青白玉质,采用线刻、镂雕和浅浮雕等多种技法制成。此璧以“宜子孙”三个篆体字为中轴线,外廓透雕一只瑞凤,环绕于“宜”字之上,姿态优美,尾羽飘逸,灵动自然;廓内镂空雕琢双螭,呈S形栖于璧内两侧,相对而立,首尾衔接“子”“孙”二字,身姿矫健,极富动感。祥龙、瑞凤上下呼应,顾盼生辉,美感十足,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玉器制作水平。
“宜子孙”是古代的吉祥用语,表达了“子子孙孙,宜室宜家”的美好愿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认为,君子与玉有着同样的品质,外表温润,内里坚韧,光华内敛,不彰不显,君子应时时佩戴玉石,警醒自己注重内外兼修形成美玉一般的道德修养。两汉时期是玉文化的繁盛期,君子佩玉十分流行,同时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崇尚“事死如事生”。此件玉璧1984年出土于江苏扬州市邗江县甘泉山老虎墩汉墓,当属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
卧虎藏龙:唐·绿釉模印堆塑龙纹盏
此盏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纹饰精美,为唐代瓷器之杰出代表。盏为葵花形,通体施釉,绿白相间,釉质晶莹,色调清新。古人匠心独具,运用瓷器中的模印堆贴工艺于盏心堆塑一条巨龙,层次丰富、造型别致、形象生动。此龙虽看似屈居一隅,实则有气吞山河之威:张口吐舌,龙身翻腾,四肢有力,龙爪张开,似正奋力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周身流云飞转,迅疾勇猛之气跃然瓷上,观之则觉耳畔传来呼呼风声和阵阵龙吟。虽尺寸不大,却威猛霸气,颇有龙腾万里之势,令观者可窥见气势恢宏的大唐王朝。
自古以来,扬州并不盛产瓷器,唐代扬州占尽江、河、湖、海之利,成为全国陶瓷集散地和知名的国际大港,国内名窑上等佳器皆汇聚于此,并畅销海内外,国内外出土、出水文物及关于扬州的唐代文献均可证实这一点。此件唐代绿釉模印堆塑龙纹盏,应为当时“扬漂”精品瓷器中的一员。
“青龙”形象古来有之。古人将星空分为四大块,创造出“四神”概念,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其后,“四神”被融入军事、建筑、宗教等领域而不断演化发展。此件唐代“小青龙”虽然与早期的“青龙”均属于华夏图腾,但含义和功能已然发生变化。1983年,唐绿釉模印堆塑龙纹盏在江苏扬州市三元路(今扬州市文昌中路)出土。此处为唐代罗城范围,即百姓生活区,可见唐代的龙纹已不再拘泥于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飞入人世间,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鱼跃龙门:清·“鱼跃龙门”砖雕
“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指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便会变化成龙。“鱼跃龙门”这一主题也因其吉祥寓意而被人们广泛喜爱,成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被应用于各领域并传承至今。
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用于古建筑装饰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们多被装饰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常以寓意吉祥和风格活泼的内容为题材,如龙凤呈祥、三阳开泰、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子、菊花、荷花、鲤鱼、福禄寿禧文字等。
此件扬州博物馆所藏清“鱼跃龙门”砖雕主题突出,寓意祥瑞,雕刻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层次分明。“龙门”位居砖雕醒目位置,上方装饰有如意云纹,气势威严,门前三条鲤鱼乘风破浪,跃跃欲试,表达了人们对未来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美好期待。
龙舟竞渡:清·汪鋆《龙舟竞渡图》
在诸多有关龙文化的习俗中,“龙舟竞渡”是具有文化气息同时又有竞技精神的一项活动。此项活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其文化起源不一,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说法。作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龙舟竞渡”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和重视。
扬州应“运”而生,因“运”而兴,是一个蕴含着浓厚水文化的城市,扬州博物馆藏体型最大的一件文物即为唐代独木舟。此舟用一整根楠木挖空制成,全长13.65米、宽0.75米、内深0.56米,196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市施桥镇附近的夹江之中。
扬州地区“龙舟竞渡”的习俗绵延千年,清代扬州人李斗曾在《扬州画舫录》中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龙舟竞渡,而同为扬州人的画家汪鋆更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创作了《龙舟竞渡图》,全面展现了瘦西湖上龙舟争渡的激烈场面。
图中画面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远处水天一色,白塔高耸,垂柳如烟;中部水面开阔,波浪翻滚,几艘龙舟奋勇前行,赛手整齐划桨,船上红旗迎风招展;近处垂柳拂堤、虹桥卧波,观众或云集岸边,或立于桥上纷纷聚焦于赛事。据画面上部长题可知,汪鋆所绘景象为1853年前的龙舟竞渡景象,尽管时隔20余年之久,但画家对当年龙舟竞渡的繁盛景象依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