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文物亟待保护利用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小石虎胡同,有一处历史悠久的院落,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时刻,它就是蒙藏学校旧址。这处院落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历经明清两代,曾作为贝子府、右翼宗学、官家府邸等使用,民国后为国立蒙藏学校校址。整体院落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分东西两路建筑:
西路建筑为小石虎胡同33号,原石虎胡同8号。清代曾作为贝子府、公府使用。1913年,中华民国蒙藏事务局开办国立蒙藏专门学校,并于1916年将校区搬至此处。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同志到此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在此组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支部——中共蒙藏学校支部。
东路建筑为小石虎胡同38号,原石虎胡同7号。明初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雍正年间,右翼宗学即设于此,后又作为军机大臣裘曰修府邸。民国初年为立宪派政要汤化龙府,之后为财政部使用。1924年至1929年成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收藏外文书籍,梁启超、徐志摩等曾在此工作,胡适、陈西滢、林徽因、林语堂等众多文化名人曾先后驻足于此。1931年,蒙藏学校与松坡图书馆立契并址,拆除8号院和7号院中间的院墙,国立蒙藏学校始成东西两路格局,延续至今。1988年,改建为民族大世界商场,2014年完成腾退。
蒙藏学校旧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标志性场所,是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2001年,蒙藏学校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4月,经报中央批准,北京市将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列入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名单;2021年3月,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自2008年开始清退商户至2014年完成腾退后,蒙藏学校旧址一直处于空置状态,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各文物建筑单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加建和破坏。建筑整体格局及结构体系虽然尚存,但屋面、墙体、地面、装修做法形制样式等已不甚规矩,部分文物建筑屋面漏雨严重,墙体被不同程度拆毁,木结构断裂、歪闪、糟朽等现象比比皆是;室内地面也基本被后期现代材料覆盖,整体院落地面现为现代铺装,且地坪高度高于历史地面高度。凡此种种,均不利于文物本体的健康与安全,有碍文物真实历史信息的保存与传达。若不及时进行保护性修缮,文物建筑健康状况将面临进一步加剧的风险。同时,如何对项目进行定位,如何将文物活化利用,也是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展示工程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位调度,打造央地合作典范
北京市会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力推动腾退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为修缮与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结合贯彻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和老城整体保护,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配套实施旧址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延续历史风貌,改善街区环境,助力老城整体保护。
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展示工程的成功推进离不开领导的高位调度和坚强政策支持。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单位相关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进行调研指导,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各级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在蒙藏学校旧址修缮工程中,央地展开合作,打造成功典范。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局、西城区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贯彻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相关政策,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还包括了金融街集团等企业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共同见证,共筑辉煌,央地合作,政府高位调度,为蒙藏学校旧址修缮工程的成功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央地多方合作的典范,共同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精心施工,提升文物资源利用
蒙藏学校旧址具有展示革命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2021年北京华融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基础公司”)自觉践行国企使命,承接蒙藏学校旧址总体保护工程项目。为全力支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项目,基础公司领导亲自指挥、高位调度,成立由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旭明牵头的蒙藏工作专班,紧盯项目进度;注重高质量和高效率,精心组织施工,委派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徐维江担任项目负责人;严格要求参与设计、监理和施工的各方;建立协调机制,以确保安全施工和文明施工。基础公司充分发扬国企责任担当,克服工期短、任务重等因素,团结一致,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成功完成了蒙藏学校旧址修缮项目的施工任务。
蒙藏项目安全管理除了常规施工安全管理,重中之重为文物消防安全,基础公司自2021年11月1日进场,11月9日全国消防日即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现场消防演练,并将消防管理作为日常安全管理重中之重。每日召开班前交底会,严格控制有明火作业,易燃物及时清理出现场,施工现场成立消防队,并与西长安街消防队用对讲机形成联动机制,多次邀请西长安街消防队到现场进行专业消防培训。
蒙藏学校旧址总体保护工程项目被列为市、区两级政府的重点工程,也是金融街集团的折子工程。项目地处北京市核心繁华商业区,现场管理面临极大难度。基础公司在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等原则下,注重保存和修复那些对历史史实、历史原貌、历史格局具有支撑作用的原始做法、形制、工艺和材料。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做法都得到了识别和尊重,以保护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地域性建造工艺和独特的营造方式,尽可能使文物信息得到真实、完整地呈现。修缮工程经过非文物建筑拆除、文物修缮等多个施工阶段,于2022年9月27日完成文物修缮全部施工,2023年1月31日成功竣工验收备案,修缮文物建筑面积达3227平方米,最大限度保障了文物建筑的健康与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期间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础公司果断采取应对措施。自2022年5月起,全体工作人员吃住在工地,实施封闭管理长达120天,强化现场人员管控措施,确保了文物修缮工程如期完工,为展陈进场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基础公司根据北京市疫情情况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方案。在封闭管理期间,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领导小组,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急流程及措施、发生疫情的处置措施等,严格按照制定措施对生活区、办公区进行消毒,严格按照施工期间工人食宿、交通管控措施对进场人员进行管控。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疫情隔离室,以备隔离观察需求;邀请医护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核酸检测筛查等。
最终,在紧紧围绕价值主题,依托文化线索,对历史信息不断挖掘与整理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本体从整体格局,到具体历史遗存、构件、痕迹等均进行了研究与保护,使文物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均得到真实、完整的保存。此外,对于工程中发掘出的重要遗址,项目团队也进行了精心保护,并结合景观与展陈设计,将其呈现给公众。
红色展览,中华一脉同心筑梦
在蒙藏学校旧址展示工作中,始终秉持深化研究的原则,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两个主题,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和红色基因,丰富展示内容,增强教育意义。
遵循着“腾退一处文物,突出一个主题,搞活一个街区”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充分阐释文物的价值,精心策划和布置展陈。在旧址的西院,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两个主题展览,“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
“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主要展示了蒙藏学校旧址的历史沿革和革命活动。这包括蒙藏学校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同志对蒙藏学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和革命引导,以及乌兰夫、多松年等蒙藏学校进步青年参加校内外革命活动的历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这里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事迹。
“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共同缔造新中国”“团结建设新社会”“携手奋斗繁荣路”和“同心奋进新时代”,展示了超过420幅照片、280余件实物、文献和档案,以及18项艺术展项,重点展现新时代民族工作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喀喇沁王府的“世守漠南”寿山石,十世班禅敬献给毛泽东主席的金质五星红旗,以及抗日英雄白乙化的手稿等珍贵文物。旧址西院的两个主题展和专题展中的每张历史图片、每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一个个真实历史故事,等待着观众前来发现、挖掘和传扬。
展览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光辉,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引领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这里进行的革命活动和民族工作的辉煌历程。
民族交融,沉浸体验各族文化
蒙藏学校旧址东院如今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打造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这是一个展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历史的多维度体验空间。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主题,创造了一个展览与体验相结合的全新形式,使观展者得以身临其境,全方位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观众不仅可以看和听,更是能够亲身感受、体验。体验馆以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为主线,划分了多个内容板块,包括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家园、中华音乐、中华舞蹈、中华服饰、中华医药、中华文学和中华手工艺等。这些板块通过情境化展演和沉浸式体验,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
2023年3月28日,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举行了盛大的开放仪式。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北京市政府等领导嘉宾出席并致辞,高度赞扬了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工程的成就。这座历史悠久的旧址,作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各地的参观者。
体验馆自开放以来,得到了广大参观民众的高度赞扬,成为各单位党员活动学习基地。多家主流媒体,包括新华社客户端、中国日报网、京报网、北京日报客户端、首都之窗等多次报道,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这个体验馆不仅起到了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成功将历史文物焕发新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是集历史性、革命性和民族融合性为一体的文物活化利用的典范。同时,它也成为北京市西城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参观,领略和感受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化遗产、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
(供稿/北京华融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