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是指那些与历史上重要人物生活和事迹密切相关的建筑遗产,这些建筑物因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作为触摸历史的“活化石”,名人故居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对一个地方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在城镇化建设提速推进的当下,做好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留住当地的人文生态和历史记忆,将其打造成为在地的“精神地标”,并融入城市文化体系建设,深化地方文旅事业的发展,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深入挖掘将名人故居打造成在地“精神地标”的重要意义
名人故居对青少年的精神引领——进行“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思想启蒙。
名人故居大多都陈设和反映着名人家族的发展脉络、家风、家训、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情况、相处模式和名人青少年时期学习、生活、劳动的场景。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青少年要“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既需要父母的教导、引领和影响,更需要自己汲取家庭各种养分形成正确三观。如刘少奇家世代以“耕读传家”。刘家祖辈勤劳正直、朴实忠厚,他们为人慈善、乐善好施。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在当地人眼里是一位读书明理的“能干人”,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一方面千方百计让子女们入私塾读书,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参加生产劳动,学会春种秋收、犁田插秧的全套本领,培养其自食其力的思想。刘少奇的母亲也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刘少奇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勤劳、节俭、友善且家教严格的家庭中。青少年来到刘少奇故居,仿佛能看到“九满伢子”和家人一起劳动的矫健身影,看到在放牛时安静读书的清瘦少年,看到他关心邻里的仁义善举。青少年通过来名人故居进行研学活动、当志愿者小小讲解员等形式,深入了解名人小时候勤奋好学、立志成材、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等故事,从而以名人为榜样,这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很有帮助的。
名人故居对城市大众的精神铸造——厚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
名人指著名人物、显要人物,国家为其完整地保存保护了故居并对外开放的名人,一般指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或在某个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人物。湖南革命名人、伟人甚多,“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毛泽东,改名言志的刘少奇,“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等等,他们无一不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典型代表。刘少奇同志是“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在革命紧急关头,总是不避艰险,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挑最重的担子”。刘少奇故居就像一座无言的丰碑,人们走进故居,了解学习伟人,心中升腾着敬仰之情,产生着强烈的思想共鸣,厚植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
名人故居对共产党员的精神归依——建设加强修养、锤炼党性的心灵家园。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革命名人、伟人有很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公仆、党员楷模,他们心系人民、廉洁奉公,是共产党员的光辉榜样。毛泽东曾在老家火炉边举行家庭会议,劝导弟妹们舍家参加革命;周恩来曾立下“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生活要艰苦朴素”等十条家规;刘少奇曾对亲戚们说:“不能因为你们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名人故居同时记录着承载着这些历史印记、光辉思想。如刘少奇故居复原陈列是以刘少奇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场景和1961年他回乡调查时的场景为原形进行陈列。故居复原陈列中刘少奇的卧室中陈设着简单的木床、陈旧的书桌和一盏古朴的煤油灯,这些就是当时国家主席临时办公室的全部用品。故居横堂屋里(农家的客厅)陈列着当年召开座谈会时的小方桌、长条木凳,墙上挂着刘少奇与乡亲们开会时的合影。照片中少奇同志和乡亲们那种鱼水交融的和谐自然场景,无不体现着他亲民爱民为民的伟大情怀。刘少奇同志把“当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受到了人民的无限敬仰,更是当今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多措并举将名人故居打造成在地“精神地标”
夯实硬件、优化软件,提升名人故居作为在地“精神地标”的内核力。
地标不仅是城镇的标志,更是城镇的形象代表。要将名人故居打造成城镇的“精神地标”更需通过夯实硬件、优化软件将名人故居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做到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优质。刘少奇故居融入自然,打造山水和谐生态场馆。景区内所有场馆均采用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统一、和谐自然。坚持品质优先,打造精品工程。以文化特质为中心推动重点项目建设:2018年以来,文保中心项目建成竣工,文物库房搬迁完毕,炭子冲学校旧址修缮提质项目、刘少奇同志故居周边环境整治一期工程、文保中心周边环境景观工程顺利完成。各类硬件设施达到省级以上水平,提升了景区品质。创新管理方式,为观众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体验。建章立制人岗匹配,开放管理有条不紊,科技促推智慧管理,初步建成景区导览系统、服务预约系统、在线语音讲解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景区”。
凝练内容、丰富形式,构建名人故居作为城市“精神地标”的竞争力。
在文化开放、多元化的今天,将名人故居打造成城镇“精神地标”,发挥其宣传教育的窗口和阵地作用,必须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如《最忆韶山冲》红色文化歌舞剧,借助高科技手段大气磅礴地展现毛泽东的成长经历、革命历程,为红色旅游胜地韶山再添新名片。2023年“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正式启动,韶山毛泽东故居推出了《毛泽东诗词赏析》等一系列研学课程,毛泽东诗词中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蔑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会深深地影响和感染青少年观众。宁乡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家乡,宁乡推出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永远的叔衡》从革命先辈的平常言语、点滴事迹中去达到与观众的共鸣,感人至深的情节精彩传神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刘少奇故居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精心打造了双时空互动情境研学剧《真理之光》,真实、生动、完整地体现了刘少奇青少年时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历经艰难险阻,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故事。以这种红色剧目创新演绎形式呈现刘少奇同志的优秀品德和革命初心,耳目一新、互动感强。为了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少奇思想,还根据少奇同志生平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创编排演了歌曲、情景剧、弹词等20余个文艺节目,这些丰富、新颖的形式深受观众的喜爱。他们还推出了融讲、唱、演于一体的特色文艺党课,这堂特色文艺党课走进了湖南信息学院、湖南民政学院等10所高校,为8000多名高校学子送去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特殊思政课。
拓展外延扩大名人故居作为在地“精神地标”的影响
名人故居只有不断扩大影响才能让人们产生精神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彰显其独特和永恒的魅力。如刘少奇故居近年来从活动组织、宣传手段上开拓创新,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明显跃升。如组织中小学生“小小讲解员”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人民心中的少奇”全国微故事征集创作大赛、组织全国书法家书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建立全国刘少奇纪念地联盟、与周恩来革命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等兄弟馆联合办展,举办和引进“人物情——刘少奇交往文物展”“名人家书展”等特展,来加强和深化对刘少奇精神思想的宣传。同时,刘少奇故居创建了“一网两微三号四台”新媒体矩阵,其中仅“花明楼景区”微信公众号拥有38万粉丝,内容涵盖历史、学术、音乐、文艺等,有鲜度、有温度、有亮度,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名人精神思想宣传范围、宣传效应、宣传影响的叠加。
总的来说,将名人故居打造成城市“精神地标”,对于发挥名人故居文化传承的作用,促进文旅融合,彰显城市的精神气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都是大有裨益的。期待更多的名人故居在新时代生发出绚丽的光彩,为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