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志愿者在博物馆事业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逐渐成为博物馆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尤其是2023年暑期,各大博物馆成为文旅“顶流”,在周一不闭馆、延时开放等政策实施的同时,大量志愿者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据统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每日限流情况下,暑期仍有70万游客进馆参观。面对如此火爆的“博物馆热”,重博志愿者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该队组建于2007年,是一支老、中、青、少及馆校合作为一体的志愿者队伍。经过16年发展,先后注册人数达两千余人,常年服务志愿者三百余人。他们参与博物馆展厅讲解、咨询引导、教育活动、宣传报道等服务,今年暑期重博志愿者累计到馆服务超2000小时,服务覆盖观众近10万人次。
如果说组建志愿者队伍初期三峡博物馆的目的是培养民众志愿服务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那么随着“博物馆热”的到来,如何让各年龄层都有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从而实现志愿队伍全龄化、服务领域多样化、文化服务均等化、受益人群全面化,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因此,针对各年龄层志愿者和不同受众,三峡博物馆推出七种志愿服务项目。
社会志愿者项目:
“伴你游——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导赏”
服务对象:全年龄层观众 服务宗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物遗产保护和利用
“伴你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赏”志愿服务项目用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心“伴”观众之“游”,该项目已持续16年。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经馆方系统培训考核上岗后,为观众免费提供博物馆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导赏服务。每日馆公众号在线显示“志愿讲解一览表”,观众可了解志愿讲解展厅、时间、地点、时长,同时博物馆大厅同步公示当日志愿者讲解安排,信息发布渠道通畅,观众满意度高。讲解岗志愿者年均免费讲解4000余场,志愿服务上万小时。他们用热情的志愿精神,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价值,推动市民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社会志愿者项目:博@
服务对象:特殊人群 服务宗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每一位观众提供均等化服务
“博@”有两层意思,一是博物馆点名为你服务,二是博@音译为博爱特你——博物馆的关爱给特别的你。三峡博物馆每月会定期邀请特殊人群来到博物馆,以展厅导赏、教育活动等形式,让他们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博物馆的包容。曾先后邀请到重庆南郊医院希望之家残障人士、重庆市老干部休养所的老红军、江津区留守儿童、乐一融合幼儿园的自闭症儿童等来馆体验。精准服务是博@项目的特点,根据不同群体提前服务方案。例如针对唐氏综合征、孤独症、智力障碍的儿童,安排专车接送,20名志愿者一对一服务讲解,手把手教他们拓印互动体验。针对听障人群,博物馆与重庆市残联合作,推出博@线上手语讲解视频“手说史物”。2位聋人志愿者使用国家通用手语词汇,录制了包括博物馆总体介绍在内的共35个视频,这些视频在馆公众号和华龙网均有上线,截至目前点击量已达到20余万次。博@让博物馆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志愿者项目:谈古论今
服务对象:爱好文博的社会各界人士 服务宗旨:挖掘志愿者资源,带来不一样的文化饕餮大餐
博物馆以志愿者自荐报名、博物馆内部选拔、课题审核等流程,组建重博志愿者分享团。分享团成员结合各自擅长的学科领域同时关联博物馆知识,面向公众推出“谈古论今”志愿者公益讲座。每月一期,以线下讲座、线上腾讯会议同步直播形式开展。无论是《千里江山图的历史与文化》还是《如何用思维导图快速准备展馆讲解词》抑或是《巴蜀画像中的女性空间》,志愿者将不同方向的专业知识与博物馆跨界碰撞,实现了与公众的深度知识共享。
社会志愿者项目:展览遍渝州
服务对象:全市各区县及偏远山区人群 服务宗旨: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物变得亲近
展览遍渝州是三峡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起,全市范围的巡展达5772场次,惠及区县人民达600万人次。而巡展志愿者从项目运行开始,便参与其中,他们跋山涉水,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将优秀展览与教育活动带到偏远山区,包括重庆曾经的18个深度贫困乡和现在的17个乡村振兴乡镇,让村镇群众与城市居民能够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同时,“基层巡展”志愿者队,主动对接自己所在的社区、学校、单位,联系场地、提供巡展,还组织“小小讲解员”和“老年服务队”,真正让博物馆资源在全年龄段互动起来。此外,志愿者专门为乡镇的学生开发博物馆特色教育课程,实现“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物变得亲近”。
大学生志愿者项目:文物青年说
服务对象:广大青少年 服务宗旨:让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博物馆有效链接
博物馆通过与高校合作,进校选拔招募部分专业的优秀大学生成为我馆教师志愿者,前期开展岗前集中培训,后期则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身学科优势,与博物馆联合研发设计针对少年儿童的研学课程。例如,在“少数民族知多少”课程中,来自四川美术美院艺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志愿者,根据不同课程主题,设计出了绘画、拓印、塑造、染织、裁剪等丰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表现形式,让博物馆研学兼具文化内涵和美学体验。而在“美美与共——中法文化系列体验课程”中,四川外国语学院法语学院研究生志愿者,利用专业学科知识和语言优势,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梳理了法国历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让孩子们领略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探索法语之美,启蒙法语表达。大学生志愿者全过程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充分发挥其美术学、教育学、设计学、语言学的学科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博物馆得到有效输出和运用,而博物馆也实现了对青年一代人文素养、精神品格熏陶和教育的作用。
中学生志愿者项目:体验博物馆
服务对象:进馆观众 服务宗旨:服有所获、认知社会、感悟成长
为了让中学生走进博物馆真正服有所获、学有所乐、干有所成,“体验博物馆——社会实践”项目应运而生。中学生在经过培训后,会以博物馆工作人员身份体验六个不同岗位,包括安全员、接待员、讲解员、教育员、调查员、研究员,岗位的多样性,体验的差异化,让社会实践变得不再枯燥单一。同时,该项目特别关注中学生的能力提升,例如调查员需要中学生设计问卷内容、现场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研究员是小组分工完成,组内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获取、加工整理和团队协作能力。体验博物馆项目,以思想道德和劳动教育为重点,以服务体验教育为途径。加深中学生的社会角色认同感,建立更全面的社会和历史认知。
少儿志愿者项目:重博新声代
服务对象:全年龄层观众 服务宗旨:服务在地博物馆,树立本土文化自信
“重博新声代”是三峡博物馆启动较早的志愿服务,已累计培养小志愿者1500余人。他们广泛参与博物馆志愿讲解、短视频拍摄、对外展示等活动。博物馆的教育应该是无差别共享的,为了让贫困山区少年儿童也能获得优质文化资源,我们深入重庆区县乡镇,培养乡村的“重博新声代”。一方面,根据山区儿童学习认知情况重点围绕“扶志扶智”主题设计课程。另一方面,以区县博物馆提供的巡展内容进行家乡文化和专业讲解技能的培训。目前已经为重庆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巫山县双龙镇乌龙学校、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等地培养“重博新声代”100余名,他们正在家乡土地上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宣传历史文化、本土文化。“重博新声代”获重庆市第一批(30个)重点志愿服务项目;获2022年“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优秀博物馆志愿服务推介项目。
“守正创新”是重博志愿者队伍发展进化的精神内核。三峡博物馆在坚守传统的“人传人”线下服务阵地同时,注入“用户画像”等互联网思维,培养“以普通民众为基础”的专业志愿队伍,改革创新探索多样、均等、全覆盖的志愿服务模型,努力让更多人通过志愿服务的桥梁,找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自发成为“全社会参与型”文物事业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