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的弦歌——评王少青的文博随笔集《青铜不再》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张俊梅

image.png

王少青先生是一位千余万人口大市的宣传工作者,更是一位文化学者。日前他把三联书店再版的《青铜不再》文博随笔集寄给我,展读之后发现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在《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文博随笔”栏目发表。《青铜不再》选入的文章,大多围绕作者生活和工作的中原历史文化遗迹展开,涉及有关的文化典籍、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以此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著名文博专家谢辰生先生曾于2014年12月为本书作序,称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识见,“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读完《青铜不再》,感受到作者对文博工作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作为文化学者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作者借着对历史的观照审思人生,叩问人的价值和生命的终极意义,又常常将眼光聚焦于中原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在《修陵俢风与修心》中,作者通过追溯天下第一陵——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历史变迁,从中发掘中华民族敬畏历史、“尊圣贤,重教化”的精神传统。结合当下出现的问题,如不计后果的商业开发,致使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弘扬”的幌子下被损毁。他希望历史文化遗存在科学保护的同时,“把这些项目的历史感和文化味很好地呈现出来”,把文化遗存的精神提炼出来。《阳春面与乱炖》这篇文章,作者信笔从平粮台古城遗址写来,谈到文化遗址如何准确定位、科学保护和利用。针对遗址类文化遗存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有效保护遗址文化的“原味”,警惕急功近利,避免表面化,以防止文化遗址“营养成分”的流失。

人文与历史的研究重在求真。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商业开发动机,对早有历史公论的名人出生地借故争论和炒作,甚至“不惜搅浑历史”来获取商业利益。对于这种现象,作者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列举了“老子故里”“李白故里”等无端之争,呼吁人们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以科学的态度,“消除无端之争,面向世界负责任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谈到文化经典的研究,作者也秉持求真的科学态度。《陈风的失忆》,作者通过考察从汉代《毛诗序》到宋代朱熹对《诗经》注解,揭示了由于政治伦理的需要,千百年间,使《诗经》这部富有生命力而又极具审美特质的诗集沦为教化的工具。作者敏锐发现封建政治伦理及其意识形态对作为主体的学者的异化,认为《诗经》中的一些作品被“怀有各种目的和水准参差的学者政客拿来反复研究”,结果诗歌作品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质朴、清新的诗味,被注解得了无痕迹”。作者继而提出,当下历史文化和经典作品研究要以此为鉴,回归历史真实回归经典本身,拒斥“有选择的捕捉,有目的的解读”。

浓郁的人文意识是《青铜不再》的突出特色。何谓人文,在作者看来就是超越于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地理、经济等一切文化形态,把握以文为质、以人为本的内核,以个体的精神境界,汇聚成社会的向上风尚。基于此,作者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展现一个学者的不凡见识。《青铜不再》这篇随笔,作者通过考察淮阳出土的楚顷襄王陪葬的陶鼎,分析战国后期楚王朝的兴衰与沉沦,通过梳理楚国都城的历史细节,总结出此时的楚国虽有“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姿态”,但在不可更改的时局和无法逆转的历史大趋势下,终将沉没。《深处弦歌》,作者通过分析孔子一生求道而不被理解的命运,发掘孔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欲行大道于天下,百折不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江湖夜雨十年灯》,写汉武帝时期淮阳太守汲黯深陷复杂矛盾与政治旋涡,但坚守造福于民的初衷,奉行黄老之学,指出“他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选择”的生命状态,展现出一种强大的为道殉身的人格力量。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他的一生怀才不遇自有公论,但作者在《怀才的遇与不遇》一文中,不从政治得失论成败,而是以文化成就论英雄,认为曹植的“不遇感”是自我认知错位造成的,本质上把政治权位看得高于文学;曹植流芳千古,不在权位得失,而在于文学成就,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观照,这恰恰是“遇”。作者继而认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传统文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认同和思维定式,希望凭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得到权利和名望,扭曲了心性和才华。作者的这种发现直指问题症结,既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是对现实中“官本位”问题的深刻洞悉。河南省扶沟县的大程书院是一道文化风景,此书院为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创办。作者在《终是过客》一文中,通过发掘有关人物掌故、历史材料,以及对现有文化遗存的考究,进而剖析皇权统治对学者思想的奴役,指出程氏兄弟扬名立身的理学,其功能不过是构建统治者意志的社会秩序——“如果说人民群众是一群羔羊,二程理学终于给统治者找到了牧羊的鞭子。”作者继而追问,倘若随着历史的进步,“羔羊站出了主人翁的姿态,鞭子又有谁再去扬起?”

对现实问题的殷殷关切也是《青铜不再》的思想特色,不仅体现出一个人文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反映出一个人文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批判精神。作者拒斥“为学”的功利化和学者的“被工具化”。他认为,当下一些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名利所诱惑,“有意无意地放弃了社会批判的责任,扮演了技巧化与工具化的社会角色”,他担心长此下去一旦成为风气,就如老子《道德经》中说的“智慧出,有大伪”。这样,一个社会就会出现看似文化繁荣,实则人文疲软的现实,这是因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功能已经丧失。在城市化浪潮的滚滚洪流冲击之下,如何传承文化传统、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利用人文遗存,作者有自己的思考和洞见。《让城市的灵魂更有趣》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不同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个性,个性可以千差万别,而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灵魂至关重要,文化灵魂之于城市是一种标杆、一种精神所在。城市的灵魂是由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起来的,是城市蕴含的最深层、最顽强、最活跃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气象。他提出,“文化的根本,是要塑造人格和灵魂。”而今天的城市建设应该顾及不同城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遗存,并加以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样让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精神变得更有趣、更健康、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青铜不再》文字有限,但我想王少青先生关于文博工作的思考不仅仅是这本书中所呈现的这些。多年来他在繁忙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坚持思考,沉下心来写作;疏离浮躁喧嚣繁琐俗务,以清醒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品格,保持着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对人文历史的探究。这种生活习惯和生命状态实在难能可贵。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王少青先生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坚守,在心灵深处已筑起了高高的“弦歌台”,而《青铜不再》中的文字就是他的“歌声”,这“歌声”呼应着大时代,不仅传达了他对历史人文的深切感悟,同时也传达出一个人文学者心灵深处对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最真实的热爱。

《青铜不再》

作者:王少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6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