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创新启示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刘峻孜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如今,“博物馆热”已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也成了生活风尚,博物馆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在创新宣教形式、大力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以及打造高素质讲解人才队伍等方面积极发力、主动作为,在推动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形成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先进经验,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文明显现磅礴气象。

多角度创新宣教形式 全方位展现文物内涵

文物走入大众视野主要是通过博物馆的文物宣传教育活动,文物宣教工作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做好文物内涵普及的关键一环,亦是提升社会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基础工程。新时代,博物馆必须与时俱进地借助多种途径和渠道开展宣传工作,以充分体现文物的价值内涵,发挥文物的价值外溢效应。

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两微一抖”新媒体传播途径,推出具有古典潮属性的IP形象“小福家族”,并衍生出多元化系列表情包及传统线描手绘条漫,实现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表达。以固伦和孝公主、永璘、奕等历任府主为主角的“恭中人”系列漫画产品,让观众在趣味中了解主人公的生平事迹,获得众多好评。而以“恭王府抖起来”为代表的恭王府博物馆系列短视频,则聚焦各式馆藏品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现代化互联网语言和新颖的传播形式让专家聊起来、文物活起来。

进入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应用,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宣传时,也可以利用成熟的、实用性强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生动形象的文物宣传效果,让社会大众有进一步参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增加了声光电等沉浸式的体验场景,综合运用多媒体、全息影像、VR、AR等科技手段丰富传统展陈形式,提升展览质感。2023年,博物馆特设的“数字云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体验。该板块以“沈阳抗战联线”为主题,打造了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龙头、辽宁8家红色场馆联动的18个“云展厅”。观众可通过此板块,跨越空间距离,线上参观多家红色场馆主题展览,实现线上的“沈阳抗战联线”。据了解,该馆未来还将打造“沈阳抗战联线”元宇宙平行云展馆,用好数字技术提升展陈水平,使历史文化中的内涵变得更具感染力。

当前众多博物馆高度重视宣教创新的一系列举措表明,新时代博物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文物价值发掘和宣教工作的重要性,结合时代发展新潮流、新需求,以及数字化技术、新媒体平台等多方资源,积极探索新颖的文物宣教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机结合,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走出去。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 助力实现社教效能最大化

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在教育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独特的文化使命和教育担当,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2021年开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规划和指导意见中,社会教育质量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为博物馆的核心指标之一。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凸显,如何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实现社会教育效能最大化,是当下博物馆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持续推动文物活起来,将博物馆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历史课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积极探索实践分众化社会教育,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特殊群体等不同观众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及参观体验,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式”教育,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此外,国家博物馆的线上社教项目也顺利开展,针对低学段小学生推出了《探秘甲骨文之旅》动漫类科普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甲骨文的同时,对商代的自然环境、国家大事、社会生产和衣、食、住、行都有所了解,堪称一部“商代文化小百科”。

博物馆是历史的橱窗,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和重要基地。如青海省博物馆推出的“多元华彩 融荣向生——走近青海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以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的,以认识和了解青海的世居民族为出发点,结合本地地域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策划的特色社会教育活动。系列课程通过对青海世居民族的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挖掘和分析,策划了“穿民族服饰,学跳民族舞蹈”“光影之间——制作河湟皮影”等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六场活动,该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也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依托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深入推进红色文化遗产教育,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机制,推出红色家书情景式党课、红色研学等教育活动,创新性呈现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引领打造了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培训“井冈山样板”。如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成为开展红色文化遗产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和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年均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博物馆开展的社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互动交流、观察思考,让学习者主动探索学习积累知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博物馆不仅要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展,也要思考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实现惠及全民,特别是近些年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求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当适时进行变革和创新,以达到充分利用和活化文物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正确地引导价值取向的目的。

提升讲解服务 建立激励机制 打造优质人才队伍

文博场馆用起来,让文物走出库房,生动展现历史文化,讲好城市故事,使博物馆成为感知和了解城市文化的会客厅。在文博场馆利用和文物活化上,人是第一要素。讲解员是文博场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时代精神的传递者、文物故事的解读者,肩负使命,任重而道远。如何推进讲解员队伍专业化,很多地区的博物馆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讲解员队伍建设是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合格的讲解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广西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广西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对提升博物馆教育和讲解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强讲解人才队伍建设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当地通过以赛促训的方式,推动全区讲解员队伍建设。据了解,广西相继开展了广西文博十佳讲解员评选、全区博物馆讲解大赛、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活动,涌现出一批素质过硬的优秀讲解员。

而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打造人才队伍作为关键抓手。该馆用团队引领人,针对讲解员流动性大的特殊现状,成立了巴中首支专业化红色故事宣讲队——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党史教育,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外出学习,为人才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该馆坚持用实战培养人,鼓励职工“走出去”,参加全国、省(区)、市各类赛事,因此培养了不少优秀讲解员。除此之外,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还制定了相应制度激励讲解员,详细制定了《讲解员管理办法》《讲解员评职称细则》等系列刚性制度规范。这些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让青年讲解员的干劲更足了。

总的来说,我国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推动文物活起来,在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的不懈努力下,文物的保护利用、价值阐释展示等呈现蓬勃生机与活力。当前,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活化工作也面对诸多挑战与发展机遇。博物馆应顺应群众的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变革与创新,在对馆藏文物充分保护和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馆藏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博物馆在宣教、社教等方面的价值,打造过硬的讲解人才队伍,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72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