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馆”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郭雨 何东蕾

近日,首届“家-校-馆”协同育人研讨会暨“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成立仪式在四川博物院召开。这是四川博物院多年深耕“馆校合作”,创新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一次突围,推动以教育部门牵头,携领全国中小学校、博物馆、高校研究机构等共同发起了该联盟的成立和会议的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主办,四川博物院、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草堂小学等单位共同承办。

来自全国“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的18所博物馆,30所中小学学校代表,高校专家以及数十所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等300余人共享盛会,聚焦博物馆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融通发展的育人价值以及机制、路径、策略探究,共同提升家庭、学校、博物馆协同育人水平。联盟汇聚多方资源和力量,开创性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以政策、理论和实践三者为支撑的合作体,联合全国知名高校、各地博物馆、全国中小学代表等多方教育力量,力求在全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家-校-馆”协同育人新模式。

image.png

理念共通,实践同行 

探索“馆校合作”新态势

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提出方向性建设,其中特别指出以博物馆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要不断向学生开放、与学校共享,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统筹和主导作用。博物馆和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合作,并非博物馆课程或活动在空间中的直接迁移,而应关注不同教育场域的独特性与协同育人的可能性,进而在思想上相互认同,在实践中跨界合作,协同育人。宏观上,馆校双方应从教育理念、授课方式、认知模式出发,认同不同教育场域中博物馆、学校在育人工作中的优点与局限。微观上,馆校双方应互相深入研究学校教育资源和博物馆教育资源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双方在实践中促进馆校合作的深度发展。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立足自身诗歌文化及古建优势,邀请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博物馆课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说,目前已在成都13个学校开设诗社,鼓励学生在诗歌、书画作品方面的创作。吴文化博物馆开放教育部主管茅天宸从实际经验出发,提出打造面向人的终身教育的博物馆服务体系。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各学校基础情况及对博物馆资源的需求,吴文化博物馆面向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以及大学推出不同主题的定制研学课程,希望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培养受众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让博物馆越来越像学校,学校越来越像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的理想局面。

真实场域,转变角色

将家长纳入博物馆教育体系

会议提出将家长纳入到博物馆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一起经历真实场域的学习,转变家长在研学活动中的身份、地位、角色,从对课程质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凝视者,转变为研学活动中孩子的学习伙伴,扩展家长对学生、博物馆、学校的认知,进而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多种真实面,在育人思维与模式方面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同频共振,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首次被提到了多方育人的核心位置,它是连接家庭、学校的支点与桥梁,是协同育人的崭新场域。

北京史家小学副校长郭志滨谈及史家教育集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的《博物之旅》系列课程时,提到其中亲子研学课程将家长、学生共同纳入博物馆学习课堂,通过把两者置于真实性的场景中开展学习,会发生学习行为的相互比照,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学习能力远远超过自己,进而反思自己与孩子的对话机制与模式,在共同学习旅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推动成长。与此同时,家长会重新定位育人观念,进而与博物馆、学校的育人活动更加积极地配合,从被动变为主动。另一方面,家庭是孩子的一大教育阵地,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邀请家长加入博物馆课程的研发以及活动的参与,给予家长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家庭与博物馆形成共识与共情,在协同育人的团队中发挥各自优势助力学生成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分享了举办家长学校,让博物馆邀请家长和学生参与博物馆课程开发,推送博物馆家庭指南等方面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做法。

跨界合作,回归生活

打造“家-校-馆”协同育人新模式

博物馆为跨界教育提供空间,传承历史,启迪未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总结了家庭、学校、博物馆不同体系的教育优势与局限。她认为,从空间角度而言,博物馆能够提供以“物”为原点的真实场景,满足人们不断了解自己、探索世界的各种实践需求;从时间维度而言,博物馆跨界学习就是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最优选择,在这里可以培养学生贯穿一生的学习意识、行为、能力与习惯,帮助个体打破各种教育体制、机制的壁垒,破除原有教育时空的屏障,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

最终,博物馆学习还要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建立有机联系,打破时空疏离感。让历史走进真实的当下生活,让历史的物证启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思考和创新;让不同的文化产生对话机制,既认同自身的文化,也要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其他文化。博物馆学习与当下的链接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让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从小根植于孩子的心中,还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借鉴和学习不同的文化。庄瑜认为,博物馆资源拥有跨学科、跨观念、跨时空的特点,将项目化学习方式融入博物馆教育,能考验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尤其将博物馆学习回归生活,在真实世界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四川博物院面向青少年举办的“我们的家,我们的博物馆”小小策展人活动,就是将博物馆从严肃的公共语境中解构出来,回归学生熟悉的家庭语境,学校和社会生活环境,引导学生用博物馆策展的方式自发探索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以家庭和学校兴趣组为单位策划和组建属于自己的小小博物馆。

“‘家-校-馆’协同育人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其方式将引领育人方式变革,引领育人体系变革。”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表示,在未来,“家-校-馆”协同育人需要融合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研成果,达成多元教学资源、多元教育场景的联合,不断深入合作,让人们在连接中产生共鸣。

本次全国“家、校、馆”协同育人研讨会的召开和联盟的成立,使多方专家以博物馆为协同育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讨。在探讨中,不同主体凝聚了协同育人的共识,分享了馆校合作走向深入,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育人开创新局面的良好势态。但是博物馆、学校、家庭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和积累协同育人的经验,共同参与并见证新时代背景下协同育人教育模式培育的硕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62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