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唐宋造币中心之——永平监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程鹃

我国的货币流通起于商代,当时主要以贝为币,贝是商周时期财富的象征,故中国文字中凡与财物有关的字都带有“贝”旁。东周以后,贝币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市场交换量剧增,因为捕捞技术和运输的限制,贝币的供应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金属货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市场物质交易的需求,并成为封建社会财富积聚的象征。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等多次演变,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相呼应。1971年,在山西出土的“保德铜贝”是中国金属铸币的鼻祖,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证明我国的铸币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了整顿混乱的币制,朝廷决定废隋钱,开铸“开元通宝”铜钱作为标准货币使用。当时全国的铸钱炉有九十九处,分散于各产铜地区,是唐代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铸钱监唯饶州之永平监最古”。唐宋两代,饶州永平监是官营的造币中心。钱监的兴起有赖于附近的产铜矿山(场)。《唐书·地理志》载:“豫章鄱阳有铜坑,故有永平监钱官”之设。永平监附近有两个重要的矿山,即饶州兴利场(包括后来的德兴县场)和信州铅山场(矿)。

饶州兴利场在饶州乐平县地域内,有银山产银和铜。乐平原名乐安,一度更名银城县,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邑人邓远上奏朝廷任百姓置场开采,官府收其采矿所得十分之二税额,其场即以“邓公”为名。至南唐升元二年(938年),邓公置场德兴县。至宋仁宗时邓公场矿倾摧,停止了开采,但官府征税原额不减。后范仲淹知饶州府,体恤民艰的他以“一封奏罢邓公场”免除了邓公场的矿税,为饶州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铅山场在信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述:“产铜、铅原矿场在宝山,南唐升元二年迁鹅湖山邓田阪,升元四年从上饶、弋阳二县分出五个乡为场,后升为县。”又说:铅山又名桂阳山,在县西北七里先置信州之时曾铸钱,建中元年(780年)封禁,至贞元年间归于永平监。“场”是古代矿山的称谓,是古代工业单位的建制口负担采矿,并将矿石提炼成原铜,然后运至铸钱监铸钱。

唐初地方铸钱监均属少府监管理,分散在各采矿地区,各监没有自己的名称,因矿山开采规模不大,铜原料不足,钱币铸量较少。永平监创办的时间,各种史料说法不一,《鄱阳县志》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而宋代抚州人乐史著的《太平寰宇记》则说:在贞元年间复开,这要比《鄱阳县志》的记载早20多年。笔者认为以上记载均非初创期的准确历史,由于唐代各铸钱监都归少府监管理,各监没有正式的名称,均依各地州郡命名钱监,大约到贞元年间或其后不久永平监才正式定名,而在永平监正式命名之前应该早已开始了铸钱活动。

《新唐书食货志》称: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饶州银铜矿初唐时已在少量开采。其铜必然用于铸造钱币等活动。永平监东部、今东湖北岸遗址出土“开元通宝”铜钱一叠四枚,此钱直径2.6厘米,周廓整齐,文字深峻,精美异常,元字第一笔较短,二笔双挑,文字与外廓不相连,从钱币学的角度缉考,符合初唐至盛唐铸造的钱币特点。永平监西监(今西门铁砂墩遗址),出土当时生活用具陶瓷器,其中碗的器型、直口深腹,施黄竭釉,不及底,形态表现出初唐特征。

宋初张齐贤整顿饶、信等州矿冶及永平监铸钱,《宋史》载:“询归铸法惟永平用唐开元钱料最善。”这句意为:经过审查各铸钱监的铸法,只有唐代永平监铸造开元通宝钱的配料工艺最好。历史上开元钱的工艺只体现在唐早期至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的钱币铸造上,其后所铸的钱则达不到这个水平。

还有一项可资辅助阐明盛唐饶州开始有铸造活动的资料,《容斋三笔·紫极观钟》一文记载:唐玄宗天宝九年,鄱阳郡太守上官径野之妻韦氏为玄宗李隆基祈福,铸造洪钟一口敬献于紫极观。至南宋时洪迈观赏此钟后评说:“形制清坚,非近世工铸可比。”洪迈的评语虽然简单,但译成白话就是“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宋代铸工远远比不上它的铸造水平”。这个评语与李焘评唐代永平监所铸:“开元钱肉好,周廓精妙”两相对照正反馈了此钟是永平监前身饶州铸工铸造的,上官径野身为一州之长,完全有能力获得铜料,并役使饶州工匠为他妻子造钟。

综上,可推测出:永平监初创于开元、天宝之世,后因安史之乱政治动荡停铸,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复开。至于史书又记永平监创于元和年间,这可能与永平监的发展规模有关。总之旧史所记也有商榷之处,应以实例为准。

晚唐时永平监铸钱年产量仅7000贯(1贯1000枚),这是受矿山开采量的影响,产量很低。至五代时因战乱,永平监也时停时铸。至宋太祖开宝八年平江南后,社会趋于稳定,转运使张齐贤整顿饶、信两州矿冶,访得前南唐承旨丁钊协助调查,恢复了铅山、兴利两矿场的开采。与此同时,永平监也继续铸钱,此前永平监一年铸钱6万贯,到张齐贤整顿恢复后的永平监铸钱量逐年递增,从7万贯增至30万贯。但这还不是永平监年产量的极限。我国古代矿山的开采,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处理矿山的能力很差,产量很大程度并不平稳,铸钱铜原料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永平监年产量的起伏波动。

永平监铸钱原料的主要供给来源于铅山、兴利两矿场,采矿状况虽时有波动,但相比其他矿场大起大落、兴废无常的局面,总体显得较为平稳。宋元丰年间,年产量达到615000贯。

宋代铸造钱币的基地共有四监:饶州永平监,江州永宁监,池州永丰监,建州丰国监。其中饶州永平监为四大钱监之首,地位举足轻重,有280多艘大小船只常年专供饶州府永平监使用。唐宋两代,永平监的铸钱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技术无与匹敌,曾分技术工匠于安徽池州置永丰监,又分置建州(福建)丰国监,江州(九江)广宁监,由于永平监所铸铜钱“周廓精妙”,质量上乘,朝廷于崇宁五年(1106年)下诏,将永平监所铸铜钱列为“上供”而收归国库,其他钱监铸钱则在市面上流通。依靠冶铸技术的优势,边境军事紧张时,永平监还承担起了铸铁钱和铸造兵器的重任,淳熙末年(1189年),永平监承诏铸造的雁翎刀令孝宗皇帝大为满意。同时,永平监先进的冶铸技术还带动了饶州铸镜,金银器及铁、铜、锡器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饶州叶、许、周三家铸镜作坊出品的铜镜是当时市场上的抢手货,技艺和质量均高于湖州出品的铜镜。

永平监全国铸钱中心地位的长盛不衰,除了技术优势,还得益于较为稳定的原料供应的维持(铅山场充足的胆铜产量保证)。除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饶州是宋代矿冶钱业的管理中心,宋代主管矿冶铸钱的机构是“提点诸路坑冶铸钱冶司或铸钱司”,称“提举坑冶司或铸钱司”,简称“提点司”“铸钱司”等,司治设于饶州府,管事范围包括江、浙,川、广、福建等东南九路。从政治方面,也确立了永平监的中心地位。

永平监内部的情况县志记载不多,宋代张世南在其所著《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湖北蕲春监的一些内容,但对永平监只字不提,我们只能根据其他资料和实物进行考察。

从现存遗址看,永平监铸钱是分东西两个监(场),东监是永平监的主管机构所在地。铸钱炉环绕东湖沿岸设置。西监在今西门姜家坝,铁砂墩一带,皆依山势而设炉。

在唐宋两代货币制造史上,永平监的历史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是两朝重要的财政来源地。永平监的铸钱工业,以其长盛不衰的生产方法和方式,肩负了唐、宋两代货币几百年的铸造重任,并在国家治理,社会经济和军事科技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永平监的铜币,以其精湛优良的铸造工艺为中国钱币史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钱币文化谱页上精美不凡的符号之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4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