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始创于1989年,是集御窑考古、文保和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博机构,前身为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官窑博物馆。30多年的建院(所)历史和得天独厚的陶瓷考古资源和研究成果,使其在国内外陶瓷考古和文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2021年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新馆)在御窑遗址公园内建成并对外开放,实现了御窑大遗址的展陈、考古、文保、社区有机融合。
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在博物馆的业务基础和应用研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特有文化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着力营造“最打卡场域空间”,创建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不断践行“无边界博物馆”理念,打造创新型活态考古遗址类博物馆。
首创古陶瓷基因库。2022年6月,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挂牌成立,成为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基因库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与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院校机构合作,致力于开展古陶瓷基因库标准制定、文化知识图谱展示与传播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古陶瓷标本收录整理、实体样品制备与虚拟样品构建,从中获取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术片段、成型技术片段、釉料技术片段、装烧技术片段、彩绘装饰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今年6月,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成立一周年,与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标本机器人柔性制样系统投入使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一期数据库正式上线。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设立和建设,对复原景德镇古代社会、构建陶瓷考古年代框架体系、研发古陶瓷鉴定方法、推动陶瓷数字藏品与文旅应用,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产生积极作用。根据规划,基因库第一步计划是在1到2年时间内,完成首批2400套(9600件)御窑古陶瓷标本的采集和制样;第二步则是在4到5年时间内,完成其中大部分标本的理化数字信息采集和汇总,并建设基因库信息共享平台。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现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御窑博物院以古陶瓷基因库建设为抓手,研究、阐释陶瓷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明之美;树立合作意识,突出基因库建设的开放性、合作性和国际化,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积极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学者参与研究,让景德镇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的国际平台;并积极讲好新时代文物故事,创新传播方式,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成立国际瓷器研究联盟。在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下,10月18日,国际瓷器研究联盟成立大会在御窑博物馆举办,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家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及部分独立学者参加。《国际瓷器研究联盟成立宣言》指出,瓷器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在众多国家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国际瓷器研究联盟”的成立目的,是希望汇集全球各地瓷器研究者和相关机构,共同推动瓷器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促进瓷器研究领域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推动瓷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建立国际性的瓷器研究数据库,推动瓷器的数字化研究和展示;为一切对瓷器有兴趣的人士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推动瓷器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国际瓷器研究联盟”的成立,对推动瓷器领域的信息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打造相关学者和机构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共同促进瓷器及其相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世界瓷器互动地图”中英文网站正式启动,“瓷器起源、传播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紧接着召开,该项目是整合国际相关陶瓷考古、收藏和研究资源,对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发展、交流和融合进行联合研究的中长期科研项目。围绕“历史与考古”“交流与传播”“收藏与展示”以及“科技与大数据”等四大主题展开,就瓷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瓷器研究数据库的建设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
践行无边界博物馆理念。首先,在参观模式方面,跳出只能在博物馆展柜隔着玻璃看文物的方式,御窑博物院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特色创建了新的参观的模式:从古瓷片被考古发掘现场发现,到瓷片整理室、修复室、科技室、标本室再到形成完好的修复件展示在博物馆里,这一系列过程均可预约参观,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
其次,在物理空间方面,御窑博物馆坐落于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而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又被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包围。为此,在御窑厂游览参观,不仅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蛋形窑博物馆,还能参观到藏品的考古出土遗址,如明清作坊遗址、明代马蹄窑遗址、明代葫芦窑遗址、明代东北角围墙遗址、明清西围墙遗址,游览龙珠阁、佑陶灵祠等。在不知不觉中必然会踏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一幅充满文化气息的民窑里弄风景展现在眼前,这里有:徐家窑、刘家窑、黄老大窑、欠班窑等10余处民窑遗迹;彭家弄、龙缸弄、毕家弄等50余条窑砖里弄;湖北会馆、余氏瓷行、种德堂药店等200余幢文物建筑。不禁让人想象着“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历史盛况。整个游览区域多个进出口,四通八达,没几天时间根本逛不过瘾。
再次,在讲解人员构成方面,作为遗址类博物馆,一般游客从表面难以深刻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为此这里不仅仅有职业讲解员,御窑博物院还邀请了原社区居民、考古工作者、陶瓷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从自身理解或职业的角度向游客讲述御窑故事。他们站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领域,把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每天都在向不同的游客传播着御窑文化。
营造最打卡场域空间。从外形上看,御窑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形柴窑构造特点,设计成8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拱体内外侧采用悬挂窑砖装饰,拱体两端采用木框玻璃幕墙封闭,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迹、景观绿化、清水混凝土墙顶、青色花岗岩地面,把建筑、景观、遗址融为一体,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艺术气息浓郁,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博物馆。
从内容上看,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瓷器的皇家窑场。建于明洪武二年,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御窑厂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在这里曾生产出无数精美的瓷器,博物馆内展陈文物大多为御窑厂遗址出土文物标本和复原器,其中不乏海内外珍品、孤品,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填补了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收藏空白。如果把中国古代精美的瓷器比喻为高贵的王冠,那么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御瓷就是王冠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
随着三年疫情的结束,御窑博物馆已成为景德镇必打卡网红景点,2023年以来,御窑旅游人数激增,五一期间御窑博物馆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5.9万人,位居江西省第一。线上平台关注度快速增长,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线不到一年,网站浏览量突破70万人次,微信公众平台粉丝量出现近6倍增长,抖音平台粉丝数也实现翻番。随着御窑厂一批批遗产保护与活化项目逐渐建成,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陶瓷设计师和艺术家前来进行文化学习交流,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到这里拍照打卡,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面对社会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潜力,御窑博物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活力,紧紧围绕文旅御窑、数字御窑、考古御窑和国际御窑的发展定位目标,不断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景德镇文旅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的更亮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