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江西汉墓出土陶灶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黄华清

灶作为饮食生活的基本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灶的发展反映饮食生活的发展,也是生活富足的衡量标志之一,《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汉代灶的形态,对后世影响极大。

墓葬内出土的陶灶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灶台为原型制作的,最早出现在关中地区的战国晚期秦墓中,数量较少。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盛行,这一思潮影响下,作为陪葬的一个重要器类,陶灶在两汉时期的墓葬中普遍出现。关于灶的类型学划分,学界已多有研究,划分方式各不相同。根据江西省博物馆藏江西地区汉墓出土陶灶的平面形状,将其分为船形灶和长方形灶两大类。所称灶之前后左右,以灶门所在为前,人在灶前观察时,人之左右为灶左右。

江西出土西汉时期陶灶少见。从目前已知西汉时期墓葬发掘的资料来看,只有1973年在南昌市东郊贤士湖南畔西汉家族墓地中的M13出土一件陶灶。该墓的时代为西汉中期,发掘简报描述为“陶灶为平面长方形,正面有四个灶门,灶面上有四个火眼,火眼上放釜、甑、锅。后缘和左侧面有矮隔墙。隔墙内有一烟囱。长43.5厘米、宽15.5厘米”。灶为泥质灰陶,正面即前面的四个灶门不落地,灶面上的四个火眼一字排开,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浅腹盆(或可称锅)、釜甑、深腹盆、水罐,灶的后面及右侧有挡火墙,烟囱位于两挡火墙的交界处。这件灶特色鲜明。一字排列的四个火眼与前面的四个灶门相互对应,可根据需要决定点火的数量,既可单独点火燃烧,也可四个灶门同时点火燃烧,设计合理,高效节能,在全国已发现的汉灶中也属罕见,充分体现了江西汉代先人的智慧。此外,1986年南昌市京家山市罐头啤酒厂基建工地发现两座汉墓,简报提及也出土过陶灶。因破损,没有具体介绍其型制,墓葬的时代应为新莽时期。

东汉时期江西人口和经济较西汉显著发展,也更为富足,墓葬内随葬灶的现象非常普遍,以陶灶占绝大多数,出现了极少量的铜灶和石灶。从灶的形状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船形灶(A型)和长方形灶(B型)两大类。

A型:整体呈船形,不封底,前端有拱形或长方形灶门,灶门绝大多数落地,灶面火眼呈一字排列,多数为三孔,少量二孔。多为素面。根据灶尾和灶面的形状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两端平切或灶尾略圆弧,前宽后窄,两侧弧形,呈腰鼓状,有的灶尾有一小缺口用作烟囱,灶面平整,多数三孔灶的中间火眼孔径略大些。根据没有被扰乱的墓内出土时的情况来看,出土时灶孔上一般放置有釜、甑、锅、水罐等,质地或陶或铜,且釜、甑基本上是叠加放置在中间的灶孔上,前后两孔放置的器物不固定,但大多是前置锅,后置小水罐等,这些器物均与灶可分离。这是江西东汉时期最为常见的灶类。这类灶大多前后两端宽度相差不大,左右两侧略弧,此式灶出土最多,流行整个东汉时期。一般东汉早期的灶为泥质灰陶,东汉中晚期泥质灰陶和绿釉陶两者都有,以绿釉陶多见。所见泥质灰陶灶:灶尾略圆弧有一小缺口用作烟囱,灶面三孔,前孔承锅,中孔甑、釜叠置,后孔放小盘。釜作罐状,与一般江西汉墓内的釜为腰沿形不同,通体饰细密凹弦纹并涂硃。高12厘米、灶长37厘米。1972年南昌市区永和门外贤士湖畔的薛家岭东汉早期墓出土。 所见绿釉灶:前端有落地拱形灶门,灶面上有三个灶孔,中间孔径最大,放置釜、甑,后孔放置一折腹罐,前孔放置一绳索形双耳锅。通高35.2厘米、纵56厘米、横28.2厘米。1960年南昌市双港东汉晚期墓出土。三孔船形灶上除放置陶质的釜、锅等明器外,也有放置铜器的,如江西南昌青云谱汉墓群中M1中(东汉早期)出土的灶,出土时泥质灰陶灶的三个灶孔上,前一火眼上放铜锅,中间火眼上放铜釜,釜上套铜甑,后一火眼上置陶水罐。这种陶灶与铜质釜、甑、锅和陶水罐的组合与放置方式还在1972年南昌市青云谱施家窑东汉中期偏晚墓葬中也有出土。江西德安县九岗岭汉墓群东汉早期偏晚的M2中出土了一件二孔灶,前后两端平切,且宽度基本上相等,灶面设二个火眼,出土时灶眼上分置釜、锅。长36.4厘米、宽12-19.6厘米、通高18.8厘米。上述灶的前后宽度相差不大,也有部分灶的前后两端相差较大,前端比灶尾明显加宽,两侧弧度加大鼓出明显。高18.3厘米、纵65厘米、横36厘米,江西省工农中学出土。此外,还有少量的灶,两端平切,两侧灶壁上下较直,中间有折痕,平面呈六边菱形。

Ab型,灶前端平切,灶门大多落地,部分灶门不及底,灶尾相交呈分水式,有的灶面平整灶尾不上翘,有的灶面略弧灶尾锐尖翘起明显,两侧或直壁或弧壁。除陶灶外,还见有铜灶。陶灶灶壁及灶面略弧,灶尾有一出烟小孔。高15.7厘米、长40.1厘米、宽19厘米,南昌市第一交通路砖瓦厂汉墓出土。铜灶:灶面平整,灶尾略上翘,灶壁较直,高15.5厘米、长44厘米,1965年南昌市塘山公社星光大队青山湖畔江西大学东汉晚期墓出土。

B型:整体上呈长方箱状,灶身较长,封底,并伸出有地台。灶面上有竖列的三个灶眼,前端灶门上方有与灶面等宽的额墙,后端中部有烟囱呈龙首状并向上斜出。灶面及灶壁刻划有几何线条纹。

此外,在江西一些市县级博物馆还收藏一些型制较上述两类不同的灶,来源不明且数量很少。略举几例。宜春市博物馆收藏椭圆形灶,也可看作是船形灶的一种,均为二孔灶,目前不见江西汉墓发掘报告中有同类器物,其造型也略有差别,有的整体呈椭圆形,灶面较平整,有的底部呈椭圆形,灶尾一端上翘,另一端圆弧略上拱,灶面略弧,有的呈前大后小的椭圆形,灶面平,灶壁下部外撇。上饶市博物馆收藏带足铜灶,灶面前方后尖,呈舟形,灶尾有一圆柱兽首形烟囱,灶面三火眼呈“品”字形,其上各置一釜,两个小型釜中各放一勺,平底,灶底为四足,有学者认为此类灶的性质应与“行灶”有关。

江西地区出土的灶以A型(船型灶)占绝大多数,船型灶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主要流行于江汉地区和吴越地区。它的流行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这种自给自足生活的来源主要为水生之物,因此船在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作为“生养之本”的灶模仿船的型状也就不足为奇。江西地区在春秋战国时属于“吴头楚尾”,受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共同影响,加上“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地理环境,区域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船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这一天时地利因素在汉代依旧,因此船形灶成了江西地区汉墓中出土最多的灶类,并且该型灶的持续时间较长,流行于整个东汉时期。B型灶因灶下有底可以保证灶身干燥,主要流行于气候更加潮湿的赣南和岭南地区,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一直持续至东汉晚期以后,在江西地区有零星出土。

虽然江西汉代之后灶的构筑材料和工艺不断变化,但汉代灶基本形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博物馆)

07B20231229C.jp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6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