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革命旧址展示导则(2023)》,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要论述精神,着力提升革命旧址展示水平。为深入解读《革命旧址展示导则(2023)》倡导的理念与做法,特刊发此访谈文章。
革命旧址展示利用的意义与要点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 顾玉才
广义的革命旧址涵盖各类型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根据文物普查数据,总量约3.6万处。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革命旧址展示是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保护利用的重要形式,高度重视和强调展示阐释,是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特点。
近年来,我国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工作开展了大量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北京大学红楼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推出“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展览;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依托特色鲜明的革命文物,举办“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采用旧址与纪念馆结合的形式,推出一系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展览。这些都是近年来我国革命旧址展示工作的典范之作。但也应看到,我国革命旧址数量巨大,近一万处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中,60%以上对外开放,很多革命旧址陈列展示亟需规范、引导、提升。特别是市县级或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由于研究管理力量薄弱、展示利用投入不足,内容苍白、形式简单的问题还很普遍,难为广大参观者接受,影响了教育作用的发挥。这是摆在文物工作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革命旧址展示必须强调政治属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准确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对文物价值进行科学研究,恰如其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确保导向正确、史实明确、评价准确。制作高质量革命旧址展示作品,必须以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广泛收集历史文献、专题档案、文物实物、影像资料、口述历史及研究论著等基础资料,充分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现场勘察与社会调查,全面掌握文物本体与环境的保护管理状况,为后续工作奠定科学基础。深入挖掘和准确提炼革命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纪念价值、教育价值、时代价值,要创新价值阐释,深刻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要充分利用旧址展示空间和藏品,合理规划设计展示内容与形式,提供沉浸式的、感人至深的旧址展陈,同时也要把握革命旧址艰苦朴素的时代底色,力求保持原状、合理适度,避免过度展示。
革命旧址展示应注重延续历史信息、传承革命文化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协会理事长 宋新潮
革命旧址是我国古迹遗址中具有独特价值的一个类型。它的展示工作既要遵循遗址展示的普遍性、规律性要求,更要着力传承革命精神的价值理念。革命旧址展示工作应在科学评估旧址历史、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位交通、社会环境、现实管理、结构安全、历史资料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日常的运营维护,兼顾社会效益和历史环境。或目前暂不具备开放展示条件的旧址,应合理安排其他使用方式,但同样可以在适当位置设立说明牌,向公众宣传介绍其历史价值;遗迹构成复杂的革命旧址,或可根据展示内容的实际需求,选取局部开辟展示线路。
革命旧址开放展示首先应符合开放条件并确保文物安全,注重对革命旧址原有历史信息的延续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所有施加于文物本体的展示措施应具备可逆性。根据革命旧址的形态特点,应充分运用各类文物成熟展示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展示,建筑类革命旧址应重点展示在革命时期的建筑格局、形制、外观、材质等。战场遗址、道路、建筑基址等遗址类革命旧址,可借鉴考古遗址展示方式,通过模拟、标识等方式,对整体格局和重要部分进行标识。烈士就义地、墓地、纪念碑等纪念设施应认真辨别初建时的规制、做法、装饰、文字等信息,在维修过程中尽量予以保留并展示。注重旧址中能反映革命事件的具体细节展示,深入调查挖掘革命旧址中反映历史事件的具体遗迹局部,并结合适当的解说方式予以充分阐释,增加革命史实阐释的深度,使发生在旧址的革命故事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对旧址群的展示,应结合自身格局和周边环境现状,合理设计展示开放范围,形成主题明确的展示开放区域,结合展示内容合理安排参观流线,努力使观众的参观线路流畅,参观体验与旧址固有的故事逻辑叙事相符合。
革命旧址的周边环境是其重要价值载体的组成部分,与旧址文物本体共同构成完整的叙事空间,应注重保护展示与革命旧址价值关联密切的人文及自然环境要素,应在展示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与管控。注重对与旧址历史紧密相关的村落、街巷等人文历史环境和地形地貌、植被树木等自然景观的展示,整体风貌应尽可能体现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对革命旧址周边历史环境要素保存完好的,应加强保护展示,体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对革命旧址周边环境较革命时期变化较大的,应对不和谐的环境要素开展整治工作,保持整洁、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旧址相邻区域严格控制景观设施的体量、形制、色调等,确保环境风貌的协调性、一致性,游览道路、场地的材料原则上应符合当时历史特点,可以在符合历史材质特点和近似观感的前提下,采用新材料,以适应参观需求。
革命旧址是最重要的文物展品和展示空间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利用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纪念馆的展厅,是全球博物馆界常见的选择,也是普遍的难题。不同于新建纪念场馆,历史建筑旧址的建造原本并不以展示功能为目标,在其中陈列布展难免受到建筑空间的种种局限。中国的革命旧址展示,在这些方面遭遇的难题更多,因为这些革命旧址所包含的建筑种类和形态极其多样、复杂。但同时,这些建筑物是革命事件发生地、革命人物生活工作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见证革命史实与革命精神,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扬长避短、运用好其内部展示空间,是革命旧址展示的关键。在坚持对历史建筑修缮应遵循真实性、可识别等原则的同时,也应该牢固树立“旧址就是最重要的文物展品和展示空间”的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聚焦与旧址密切相关的革命史实进行展览策划,立足自身特点、展陈条件,结合时代需求、重要节点,对其内部空间开展合理、适度的展示利用,让文物说话,让场域发声,将展示的内容、形式与革命旧址价值内涵和形态结构有机结合。
为了强调旧址展示的纪念意义,应该尽可能恢复其原来布局、面貌与特征,力求生动再现革命历史时期的室内陈设场景,最大限度地保持革命旧址在革命历史时期的陈设状态,把革命先烈当年生活时的样子呈现给大家,仿佛那人依然还在那里。这是一种特殊的“原状陈列”,能够使人们在瞻仰革命旧址时,受到直击灵魂的精神洗礼、体验超越时空的精神感召,这种身临其境所带来的真实感和震撼感,是任何文字描述和艺术表达所不能替代的。也因为这种纪念性,旧址展示的设计性要服从于真实性,遵循“呈现原状、真实可信”的原则,再现完整的历史场景和浓郁的历史氛围,不可以情感代替历史真实,不可虚构内部陈设,尽量实现旧址本体、内部陈设和周围历史环境的紧密结合,注重突出历史感、场所感。
辅助陈列是对原状陈列的有益补充,提供更加丰富的背景信息,使观众获取更多的知识。辅助展示方式切忌喧宾夺主,重点凸显革命人物、事件、精神,展示与阐释革命旧址价值特征,营造与革命旧址相符的历史氛围,增强革命精神的延续以及情感共鸣。革命旧址展示中应用的多维度交互体验类展示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应适度、有效,避免过度滥用和铺张浪费,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按照实用与适当的原则选择数字化的手段和方式,避免陷入声光电的炫技。
在革命旧址周边新建纪念场馆应严格控制。对于价值意义十分重大、现有内部空间不足以全面展示相关革命史实的革命旧址,才考虑增加展示空间,避免过度浪费或形式空洞的展览,违背革命岁月艰难困苦的时代特征。从今天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出发,也可利用周边其他建筑,尽可能降低建造成本。新建纪念场馆应与革命旧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建造外观上应与旧址风格协调统一,不得对文物本体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展示体系应形成良好的配合,内容相互补充,形式各具特点,相映生辉。
亟待落实的原则遵循和专业标准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李耀申
革命旧址作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和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革命历史及特定事件历史作用、重要人物历史贡献的具象见证,也是革命文物展示利用、开放共享的载体依托。因此,革命旧址富有历史场域感、原状真实感的复原陈列展示,历来被视作革命纪念地中最具吸引力、感染力和精神体验的游览场所和参观内容。
近年来,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重要指示和中央有关工作部署,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在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复原展示和开放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专业成果,革命旧址日益成为服务党史教育、赋能资政育人的生动课堂。但也有部分展示开放的革命旧址,偏离革命岁月的艰苦条件和历史真实,无据改变旧址原貌及历史氛围,在展示理念、展示内容、展示手段上片面贪大、求全、求洋,尤其是个别旧址展示主题定位不准,不重视对旧址原状、旧址文物价值内涵和旧址展示主题的深入研究挖掘,一味仿制、照搬同类展览,更有甚者,或片面追求声光电和大制作、大预算,或滥用多媒体技术、幻影成像、人工造景等,或过度场景化、影视化、虚拟化,导致形式与内容脱节,既对观众产生了误导,也造成了不应有的浪费。
一些业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革命旧址,往往在其建设控制地带或附近地段建有反映旧址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的专题纪念馆(陈列馆),除极少数拥有宽敞空间的会场、礼堂、祠堂、教室等公共设施类旧址建筑外,大多数革命旧址的建筑规模、可用空间有限,不适宜再举办与旁侧已有纪念馆陈列相重合的主题展示,而旧址保护范围内的植被环境、院落建筑及内部陈设,应以呼应、注解纪念馆陈列内容为要旨,因此,以恢复旧址原状并有助于增强旧址的历史真实性、场域体验感和精神感染力为目标,旧址展示的着力点应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尽可能恢复旧址的历史原貌和原状,力求一址一品,避免重复和雷同;二是依据党的有关历史决议及最新研究成果,组织陈列内容及相关展项、图文;三是努力充实实物展品及相关辅助展品(包括适合陈列内容需要、具有较高水准和良好展示效果的艺术作品);四是注重展示形式和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
此外,革命旧址展示还应注重做好一些细节的把握和处理。譬如,旧址建筑内的特殊价值信息应予以保留、揭示,不宜将旧址完全用作一般的展厅,若旧址建筑内外留存有历史标语、墨迹或其他原有历史痕迹的,应不做封闭、遮挡,而予以特殊展示、标识;又如,注重历史照片、实物展品陈设的真实性和每处陈设的差异性、特色化,人物照片应尽可能选用革命战争年代或接近特定历史时期的照片,不宜选用其解放后或老年时期的照片;再如,革命领袖、英烈人物的旧居陈设,往往受制于文物原件缺失、可用展品匮乏,难以完全做到差异化、个性化,更不易营造像鲁迅、郭沫若、梅兰芳、老舍、齐白石等故居陈设的那般生动性及睹物思人感,但也不宜完全模式化、雷同化,更不宜完全照抄照搬旁侧纪念馆的陈列内容,否则将极易带给观众无趣感、疲劳感,展示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