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本报特别推出纪念专题,循着他身后留下的宝贵文物遗产,让我们共同感受领袖风采,缅怀一代伟人。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市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毛泽东同志故居是一座泥砖青瓦、土木结构的典型民居,呈“凹”字形布局,俗称“一担柴”式农舍。韶山留有大量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物文献资料,红色资源十分丰厚,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厅,《诗经》《论语》这两本书总是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这两本书为国家一级文物,石刻线装本,封面分别注有“诗经一 润芝”“论语下 咏芝”字样,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用过的课本,是韶山毛家族人在革命年代从未及燃烧的火堆中捞出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是少年毛泽东奋发求学的见证。
现在,举办有“风华正茂——少年毛泽东读书生活展”“南岸私塾历史沿革展”的南岸私塾,是青少年来韶研学的必经之地。私塾教室内毛泽东少年时代用过的桌椅依然保存良好,通过场景复原和现场讲解,观众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聪慧勤学的少年。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卧室上方,有一个小阁楼。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家乡韶山,在家中住了半年多。当时正是中国农历春节后不久,毛泽东利用亲友之间相互拜年的时机,带着妻子杨开慧在韶山冲四处走访,和左邻右舍的一些长辈和亲友拉家常,一边了解韶山农村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一边进行思想动员。在宣传革命道理过程中,毛泽东经常召集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等革命积极分子到他住的房间阁楼里开会,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觉悟很快提高。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间阁楼里举行了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四位同志入党宣誓仪式,成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由毛福轩担任党支部书记(1922年在安源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支部的秘密代号为“庞德甫”。后来,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初的5名成员都为革命壮烈牺牲,被称为“韶山五杰”。
1925年在家乡韶山发动农民运动的经历,不仅让毛泽东发现了蕴藏在农民身上的巨大革命力量,还为他1925年秋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部经典著作奠定了实践基础。这篇文章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标志毛泽东思想萌芽的光辉文献。
1927年毛泽东再次回到家乡韶山,随后用32天实地考察了家乡及周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力地驳斥了党内关于农民运动“糟得很”的论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如今,这些陈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珍贵文物已成为韶山革命纪念地开展党史、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韶山下的思政课”入选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名单,纪念馆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在资政育人中起到了方向性、标杆性作用,韶山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全国革命旅游经典景区”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阳国利/文)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忆往昔峥嵘岁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党的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成功之路。
提到八角楼,不少人会不禁回忆起传唱的《八角楼的灯光》:“伟大的领袖毛委员,八角楼里写书到深更,光辉的思想照人心。”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盏用青铜铸造的硕大的油灯首先映入眼帘,它如同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见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最终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画卷。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于1927年10月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当局得知后,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井冈山,导致山上的食盐、布匹、药材等必需品稀缺,而油更是弥足珍贵。
面临如此困境,毛泽东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同时宣布了一个使用油灯的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公后要及时熄掉;连部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按规定,毛泽东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可以使用三根灯芯,但自从规定宣布的那天起,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亮着的青油灯里,只燃着一根灯芯。毛泽东在这盏如豆的油灯下,常常忙到深夜。正是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毛泽东挥笔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宏文巨著。通过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研判,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
1928年10月,毛泽东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运用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提炼出了密切联系群众、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法宝,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思想。1928年11月,毛泽东又完成《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根据地的发展形势、湘赣边界的区域优势、巩固扩大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阐述了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后来在闽西地区得以正式成为革命路线,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概括的“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此文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一盏普通的青油灯下,诞生了一篇篇光辉著作,见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心与使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燃遍全中国。 (刘春/文)
遵义会议纪念馆
回顾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他革命生涯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与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决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遵义红花岗老城子尹路96号,毛泽东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制作而成的黑底金字大匾,高悬门楣。这里原是国民党25军(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会址由主楼、跨院(老宅)和街面房三部分组成。主楼坐北朝南呈曲尺形,是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整个主楼面阔25.75米,进深16.95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主楼南毗邻的是一个自成格局的黔北民居四合院。
遵义会议,是在主楼二楼的会客厅举行的。长方形的会议室内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摆放着20把赭色木架藤编折叠靠背椅,长方桌下有一只古老的炭火盆(原物)。桌子正对着的屋顶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油灯,西侧是一排明亮的玻璃窗。东侧两个壁柜(原物)之间的墙上挂有一只自鸣钟(原物),时针永远定格在1935年1月的那个寒冷的冬夜。它见证了那段光辉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向光明的艰苦历程。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发起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6万余人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漫漫长征路。为了总结红军在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中和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在遵义老城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召开。
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在组织上做了部分调整。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3万多红军将士,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之间,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1951年在遵义地区专员公署和中共遵义地委领导下,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由于遵义会议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非常秘密的情况下举行的,所以寻找和认定会址,遵义人民用了4年。1954年1月,中共遵义市委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来函:“在某个文件上查出,1935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遵义旧城一个军阀柏辉章(当时任师长)的公馆内召开的。”市委当即将驻在柏公馆内的遵义市公安局剿匪总指挥部搬迁,把坐落在老城子尹路的原柏公馆及周围环境保护起来,并把公馆各部建筑和周围环境拍成照片,绘制详图,报请上级进一步鉴定落实。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电告贵州省委:“遵义会议是在黔军阀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至此,遵义会议会址确定了下来。
遵义会议会址自195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已接待游客9000余万人次。
(王云丽/文)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在延安的窑洞里,思想的光芒伴着窑洞的灯火,照亮了黑夜漫漫的前行之路,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据统计,《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159篇文章,有112篇出自延安时期,其中16篇写于凤凰山窑洞、40篇写于杨家岭窑洞、29篇写于枣园窑洞。而毛泽东的三大名著——《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也诞生于延安窑洞。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毛泽东围绕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这一中心问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论持久战》回答了当时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军事理论纲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
为了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新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并把全党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思想上来,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了扩大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
《论新阶段》正确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并首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是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从全国各地,从海内外汇集到延安,他们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政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各自所属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刊物,积极从事战时文艺运动,促进了边区文艺工作的蓬勃发展,丰富了广大军民的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进行。毛泽东深知文艺对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局面基本稳定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长篇演讲。
这篇演讲有力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1940年2月20日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第九十九期合刊刊载了这篇文章,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既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又在理论上进行了全面概括总结,制定了总路线和纲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944年1月5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发出关于学习与发行《毛主席三大名著》的决定,指出毛泽东的三大名著是指导中国革命解放人民的理论武器与具体方略,所有共产党员都应熟读深思,领会贯通,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延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面壁黄土,心怀天下,写就了一部部浸透着窑洞气息的经典著作,用一个又一个事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李晓剑 冯延宁/文)
西柏坡纪念馆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来到西柏坡,居住在一户普通的民房里。在这个小山村,毛泽东部署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在西柏坡毛泽东办公室,有一张办公桌临窗而放,棕色木质,两头沉组合式结构,在这个狭小的办公室里显得尤为大气沉稳。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工作非常繁忙,尤其是在三大战役期间,几乎天天都要开会。阎长林在《我的警卫笔记》中回忆:“每天晚上8点钟左右,刘少奇、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和任弼时,准时到毛主席的办公室里来,集体开会办公。有时作战部和宣传部的有关同志也来参加。这些会开起来很长,几乎每次都是开个通宵。”据统计,毛泽东在西柏坡起草的电报达400余封,仅三大战役期间就有190余封,这些体现他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电报,通过电波不断发往各战场,换来前线一个个捷报。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多篇著作,仅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篇之多。这张办公桌不仅伴随着毛泽东开启在西柏坡的日子,更是他为中国革命夙兴夜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历史见证。
西柏坡纪念馆还展示有一组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撰写的电文,分别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1948年秋,毛泽东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连续部署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他起草作战方针,并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往前线。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规模空前的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毛泽东主持开幕式,并做了《向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报告》。报告全文共8000余字,分为10个部分。
在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他还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迎接全国胜利的迅速到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人员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开启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周艳芝 王玉/文)
香山革命纪念馆
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共中央开始了伟大的进京“赶考”。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北平香山。毛泽东在这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号角;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描绘新中国的光辉蓝图,奠基新中国的雄伟大业。
香山双清别墅的院子中央,有一座六角红亭。红亭中间有张石桌,桌子周围和亭子外面有供人们休息的“瓷鼓”。毛泽东在工作之余,经常到亭子里休息。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来到院子里的红亭旁,专注地看着《进步日报》报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报纸右侧则为《千里江防转眼粉碎,南京反动政权灭亡》的报道。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接受国共双方代表团形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一举摧毁国民党军队的长江“立体防线”,4月23日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得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后挥笔写下了不朽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组织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过程中,党内外不少人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前途等一些重大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为了从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前夕,毛泽东开始酝酿撰写一篇纪念文章,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阐明新国家的构想,系统宣传党和国家的内外政策。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唯一一篇署名文章。文章以人类进步的远景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开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论证了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新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而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这篇8000字,题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的文章,署名“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7月1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头版全文刊登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刊发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万册,仅平津地区发行量就达4万余册。当月单行本和英文版印刷发行,很快抢购一空。文章后来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中广为传播。
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毛泽东广泛接触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与他们共商建国大计。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3月25日至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香山共接见民主人士58人次。在会见民主党派领导人张澜前,毛泽东嘱咐警卫员: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警卫员在仅有的几件衣服里选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件没有补丁的,便“诉苦”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毛泽东就是这样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会见张澜,会见了许多民主人士,同他们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描绘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在这段光辉的岁月里,毛泽东以革命到底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历史重任,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王园 尤曼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