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露香园 ——江南画绣史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许洁

11月28日,苏州博物馆推出了“出走露香园——江南画绣史”特展,作为苏州博物馆“女性系列”展览之一,本次展览以女性史角度,深度挖掘刺绣艺术背后的故事,以崭新视角梳理画绣历史、呈现绣品辉煌、传播刺绣文化。展览分为“以画入绣”“露香园绣”“宫墙内外”“以绣自立”“风月同天”五个板块,汇集展示了由宋至今,来自亚、欧五国的一百余件/套刺绣精品,立足江南,面向世界。


以画入绣

“绣画”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明代张应文所著《清秘藏》、高濂《遵生八笺》、董其昌《筠清轩秘录》、文震亨《长物志》等作品中均谈及“宋人之绣”“宋之闺绣画”“宋人绣画”等词句。明代屠隆《考槃馀事》云:“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与张应文、文震亨诸家所言,约略近之。

五代到北宋,随着江南文化经济的繁荣、日用刺绣技术的成熟以及书画艺术的影响,刺绣工艺也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当时开始出现一些刺绣观赏品从日用绣品中分离出来,融文人画意于针黹,催生了独立的观赏性刺绣,在刺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称之为“绣画”“闺秀画”。

宋徽宗崇宁年间,翰林图画院内增设绣画专科,由宫廷画师运用绘画原理亲自指导刺绣,制作以绘画为底稿的绣品。这些绣品融画于绣,以刺绣的方式对文人画进行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颜色”的艺术特色,表明了“绣画同源”的关系。且宋徽宗对绘画造诣亦很深,尤擅花鸟画,这些都对画绣题材产生了影响。花鸟画题材丰富,用色优美,更适合以彩色丝线细致描绘,因此花鸟题材的画绣作品数量较多,此次展出的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代刺绣海棠双鸟图》即典型之作(图1)。为摹绣绘画作品,宋代画绣的色彩也严格按照原作配色,不见实用品上常见的鲜明原色系列,间色使用较多。在色彩过渡上也基本上选择相同色系的色线,按深浅不同逐渐退晕。这件海棠双鸟图针法以齐针、套针等简单针法为主,最突出的特点即为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尤以色彩巧妙取胜。

此幅《宋代刺绣海棠双鸟图》原为清康熙时期收藏家安歧所藏,绣面有“古香书屋”“安仪周家珍藏”印。后入清宫,汇入大名鼎鼎《宋刻丝绣线合璧册》,之后又归近现代著名大藏家朱启钤,有“朱启钤印”。几经辗转沉浮,最终于1948年回到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图2)。


露香园绣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艺术文化以及文人雅士密切参与手工艺等因素都催生了露香园顾绣的兴起和兴盛。著名的露香园顾绣诞生于明嘉靖时期的松江地区(今上海人民路附近)顾氏家族。据文献记载,顾名儒与其弟顾名世在松江“九亩地”,筑园娱老,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于是便以“露香园”为名。

“顾氏刺绣得自内院,其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文酒之余,间教家人以刺绣,分丝擘缕,穷极精巧;作为山水人物,宛然生动。于是顾绣之名,盛行于世。”顾绣继承发扬了宋代绣画艺术,较之宋代绣画,顾绣在技法上更擅使用借色与补色,即绣绘结合,亦承我国古绣传统之义,但顾绣与画理结合,运用得当,既省工又美艳,独具巧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顾绣不仅注重技艺的发展,更将文人画意与绣者个性融入其中,成功将文人画中的意境、情感和思想融入刺绣作品中,提高了刺绣的人文内涵与思想高度,对江南画绣的发展,尤其是同地区的苏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韩希孟是顾绣传世作品中唯一以本人姓氏落款者,其传世作品被冠名为“韩媛绣”,成为顾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韩希孟的丈夫顾寿潜曾拜董其昌为师,她本人亦精通六法,工笔花卉,尝以宋元名画为摹本入绣,将画理结合顾绣秘传,融画、绣于一炉,绣品气韵生动。此次重点展出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代韩希孟绣花鸟册》(图3)为韩希孟的代表作,亦曾收录于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共八开花鸟,多选择黄荃作品为稿本,针法精妙,气韵传神,为世人称颂。对页洒金笺,有清人郭棻墨迹题咏,绣画页钤绣“韩氏女红”朱文方印、“虎头”朱文方印、“武陵”朱文圆印、“绣史”朱文方印等标示韩希孟身份之款识。另有“存素堂藏”朱文方印、“朱氏存素堂藏丝绣之一”朱文长方印等收藏印。从每开钤朱氏的不同收藏印来看,此套册页被朱氏珍视为韩媛绣精品。

与韩希孟同时代的董其昌、谭元春、陈子龙等名流都曾为其绣画作品作跋。董其昌云:“韩媛之耦,为旅仙,才士也。山水师予,而人物、花卉尤擅。冰寒之誉,绣采绚丽,良丝点染精工,遂使同侪不能望见颜色。始知郭景纯三尺锦,不独江淹梦中割截都尽,又为女郎辈针锋收之。其灵秀之气,信不独钟于男子。观此册,有过于黄荃父子之写生,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人巧极,天工错。奇矣!奇矣!”可见对“韩媛绣”艺术水准评价之高。

在江南顾绣艺术发展的同时,以鲁绣为代表的“衣线绣”也一枝独秀,成为北方刺绣艺术风格的代表。衣线绣通常以精细亮洁的暗花绸、暗花缎或暗花绫等作绣底,以类似缝衣线的加捻双股丝线作绣线进行绣制,因双股绣线合捻谓“衣线”,故称“衣线绣”。本次展览展出的《明代衣线绣五伦图通景三屏》(图4),幅面巨大,殊为难得,为明代衣线绣代表作。观众在细细品味明代江南画绣的同时,亦可欣赏明代北方刺绣艺术以作对比。


宫墙内外

顾绣的发源地松江府,与苏州府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元代以前曾属于苏州,两地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互为影响,为画绣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财富之重,首称江南,而江南之重,惟苏松为最”,从地缘、经济、文化各方面,明清时期的苏州与松江皆是无法分割的整体,是“江南”文化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苏松两地的繁荣经济与文人风尚催生了格调高雅兼容并蓄的顾绣艺术。明代时苏州就是丝织业中心,清代时更是“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清代苏州曾于城内建“顾公祠”“锦文公所”,供奉顾绣创始人顾名儒与顾名世为刺绣鼻祖。至今苏州碑刻博物馆仍存有《刺绣业创立锦文公所缘起碑拓片》,可见苏松两地文脉互通,绣艺相承(图5)。

明代晚期松江顾氏家道中落,顾氏后人以教授刺绣出售绣品为生,正是如此,才使得原本属于小众文人圈的顾绣艺术走向大众。明代苏绣已称著一方,然多为民俗日用绣品。顾绣的广泛传播和商品化引导了苏绣的走向,苏绣吸收了顾绣的优秀技法与文化属性,得到迅速成长。及至清康雍乾时期,随着江南三织造的设立及制度的不断完善,苏州作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大量宫廷御用刺绣的制作被发往苏州织造,而大臣进贡时也多选择与织造府联系密切的苏州“顾绣庄”定制画绣礼品。清宫档案记载表明乾隆时期的苏州刺绣统称为顾绣,顾绣在选稿、设色、技法、风格上都影响了宫廷刺绣的艺术风格,已经成为最上乘苏绣的代名词(图6)。

南通博物苑藏《清康熙露香园绣董其昌行书昼锦堂记屏》(图7)以董其昌所书《昼锦堂记》为蓝本绣制。此绣屏于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展示,时任大会审查长的张謇有意收购,遂邀请时任审查绣工科员的近代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为其鉴定。沈寿见到后即断定为露香园顾绣,张问何以知之,沈答从针法知之,因顾绣文字为顺笔画方向而绣。绣字顺笔,亦是顾绣特征之一,绣屏也因沈寿鉴真而身价顿跃。

天津博物馆藏《清中期刺绣松鹤延年图轴》(图8)是苏州清代状元彭启丰定制的贺寿礼品。作品刺绣松、鹤、竹、牡丹,均为含有长寿富贵等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右上部绣有彭启丰题诗“何年老干碧苔封,饱阅风霜万绿浓,野鹤棲残涛謖溭,仙人到此应携笻”,并阴文篆书“彭启丰印”、阳文篆书“芝庭”印各一方。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许多宫廷风格的画绣作品,《清刺绣仙龄纪万图轴》(图9)即典型的清宫风格。作品以黄色江绸为地,描绘花香鸟语、硕果繁实的祥和图景,寓意吉祥。左上手书四字“仙龄纪万”,杏黄素绫装裱。作为清代宫廷的壁饰,此类构图繁华饱满,仿五代院体花鸟画“铺殿花”风格。刺绣工艺上则以三蓝绣为主,是清代苏绣实用绣配色技法之一。


以绣自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已不仅仅是女性在闺阁中的消遣,而成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艺术创作的工具。明朝晚期,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对传统的理学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积极倡导个性解放,强烈肯定女性的才智。这使得女性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从而为女性文化修养的提升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促使刺绣逐渐从家庭女红的范围中走出,许多技艺高超的名家在此时涌现出来,特别是苏州地区的名门女性,更是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闻名。明清时期的苏州人董小宛、曹墨琴、沈关关、凌杼等都曾留下绣名。此次我们展示了辽博与苏博馆藏的贴绒珍品,相传为明代董小宛初创(图10)。

一部江南画绣史,亦是江南女性史。以苏州为中心,受益于蚕桑水乡的地域环境与淡雅清秀的民风民俗,每一位女性都从出生之时便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拥有艺术涵养与绘画才能的擅绣女性,纤纤素手,以针代笔,托绣言志,不断地为画绣谱出新意,使刺绣在明晚期以后朝艺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些最早觉醒自我意识的女性群体,是中国女性因刺绣而改变命运角色的重要缩影。她们的著作、首创的针法、独立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刺绣教育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刺绣的发展方向。

清代嘉道年间松江人丁佩,活动于吴地,善刺绣,著有《云间丁氏绣谱》,自序于道光元年(1821)作于云娄官舍。绣谱有择地、选样、取材、辨色、程工、论品六篇,抒其心得,度与金针。全书以极具艺术修养的女性口吻对绣画作理论性总结,承袭了顾绣之脉络从文人书画的角度对绣画进行艺术性探讨,是第一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本研究绣画的理论著作。

近代杰出刺绣艺术家和刺绣教育家沈寿(1874-1921),是公认的跨时代的苏绣大师,她出生于晚清的苏州城内,自小受母姊教养绣艺,十四五岁即绣名渐踔。她深感于自明代顾绣之后,刺绣逐渐落于窠臼,“在绣法上少有改良,加之设色呆板而处于停滞的局面”。1905年的日本之行使沈寿接触到西洋绘画与日本刺绣,开拓了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她的艺术创新。回国后,沈寿首创“仿真绣”(图11),开启一代新风。她一生致力于刺绣教育并与南通实业家张謇合著《雪宧绣谱》。沈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世界奖项、第一个将刺绣引入教育的刺绣艺术家,是苏绣史上的里程碑。

以沈寿、金静芬为代表的新刺绣女性们一方面视画绣为高雅艺术,另一方面亦专注教学,将刺绣推广为广大女性可以谋生的工具。在针法上,她们借鉴吸收了西方美术的理论和技法,大胆创新,自成一派,与追求宋元古意的传统绣画格调已大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成立也进一步响应了苏绣艺术前进改革的大潮,以苏绣为代表的江南画绣展现出了全新的气息和面貌(图12、图13)。


风月同天

刺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就已经流传到中亚、日本等地,两千余年,连绵不断,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末,随着国际贸易的成熟,欧洲逐渐成为画绣艺术的最大消费者,特别是取“此今日绘画以写真为最上”之意的仿真绣成为全世界的审美趋势。画绣艺术通过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融合东西方文化与审美,成为传达深层的情感和思想,跨越国界和隔阂的媒介。因此我们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将欧亚各国画绣集于一堂,以刺绣这一国际语言为展览画下句号(图14、图15)。

1703388634(1).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1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