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集中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于2003年底建成对外开放,2022年5月15日完成改扩建重新开馆。临平博物馆改扩建后总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达6398平方米。
新建馆区设计取材于吴冠中的江南水乡题材画作,粉墙黛瓦充满了诗情画意。正门的镜面水域与绿树相映成趣,周围设有静谧的休闲连廊供观众休憩。室内造型源于乌篷船的棚顶曲线,暗含江南水路的波光粼粼,多处空间以原木色为基调,整体尽显江南文化的清丽雅致。
目前,临平博物馆以良渚文化玉琮造型为原型设计的西馆区,主要用于展示地方历史,以江南民居为主题元素的东馆区用于展示江南水乡文化,并且融合文创书店、休闲吧、水乡工坊体验馆、江南文献研究中心等新增功能区,开放式地与室外广场相衔接,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综合体”。
经过二十年的潜心耕耘,开拓创新,临平博物馆已经成长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对江南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展示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2009年,临平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作为一家区县级博物馆,如何实现差别化发展,突破层级限制,发挥地域特色,成为一家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馆,一直是临平博物馆努力践行的方向。
整合资源,精益求精
多方探索展览新模式
临平博物馆现有藏品近3万件,从旧石器时代到当代,涵盖玉器、陶瓷器、金属器、石器、书画拓片、钱币、印章等各类文物,尤其以良渚玉器为典藏重点。自2003年开馆以来,伴随地方建设开发,以玉架山遗址为代表的重大考古发现迭出,临平博物馆藏品成倍增加,加上博物馆人不懈地征集和收藏,馆藏文物数量和品种等在全国区县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打造精品基本陈列,努力突破既有展陈模式。2003年建馆之际,“文明曙光——馆藏良渚文化器物精品陈列”不只停留在器物欣赏,而是结合器物分类和墓葬出土现状,着力呈现良渚时期的社会状态和精神文化内涵。“我们的家园——余杭历史文化展”尝试将地方各时期重要事件和文化贡献,组成独立小故事,以构成基本的展览单元。最有看点的“江南水乡文化陈列”,以文化地理概念为主题布展,介绍江南如何从荒蛮落后蝶变成一个中国相对繁荣、发达的地区。
2022年,临平博物馆陈改扩建完成后,“此地自古繁华——地方历史文化展”从东方文明圣地、吴越交融之所、东南京畿门户、京杭运河南埠、江南美丽热土五个单元,定义地方文化特质,讲述地方历史底蕴和近代变迁。而新馆区用2000多平方米面积,打造了新的“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展览突破传统模式,以清新的陈列语言,温情的社会文化视角,清爽素雅的展览风格,全方位展示了江南水乡面貌,为观众们提供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江南视觉盛宴。该展览荣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也见证了临平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上的突破创新,在地域文化主题上深耕和坚守。
挖掘地方文化,创作多样的高品质临展。2012年至2018年,随着地方开发,馆藏文物大为丰富,临平博物馆借此推出“考古余杭系列展”。展览分为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考古人在余杭”收尾。展览以时代为脉络,结合考古和历史文献,全面呈现了历代地方社会面貌,该展览配套出版的图录如同一部地方通史。2011年“一代儒宗 千秋巨笔——环太湖流域博物馆馆藏章太炎先生作品联展”和2017年“题襟海上话珍帚——姚虞琴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是对地方名人作品的大结集。展览配套拍摄纪录片、开展研讨会等活动,达到很好的纪念和宣传效果。2015年“余杭历代方志暨名人书画展”“大音希声——余杭非遗项目中泰笛箫汇展”,以及2022“临平记忆——口述史里的临平”,也都从不同角度,创新地提炼和演绎了地方文化。另外,馆藏良渚玉器和海派书画,常态性赴外包括港台等地展出,增进了文化交流,扩大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力。
面向全国资源,寻求新颖的主题性展览。开馆以来,临平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特色主题展,深受观众欢迎。2004年“吉金铸文明——宝鸡青铜器精品展”、2009年“汉风楚韵——徐州楚王陵墓出土文物特展”、2010年“圣都美石——陕西宝鸡先秦玉器展”等,均是首次将这些博物馆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展出。2022年“永远的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品展”、2023年“明潢贵器——万历专题文物展”等专题展览,引进文物等级高,受到专家和市民的一致认可,好评不断。为迎接杭州亚运会举办,推出2022年“韵·动——两宋文体生活体验展”、2023年“亚运来临——亚运文化主题展”,也让临平博物馆成为亚运观光点之一。
向外借力,焦距主题
推动研究型博物馆建设
作为一家区县级博物馆,科研人员,科研资源很有限,但临平博物馆一直在寻求科研方面的突破。二十年来,临平博物馆结合实际,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特色科研发展之路。
围绕馆藏,合作推进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临平博物馆所在行政区域范围内,有不少良渚文化的重大发现。围绕良渚文化,临平博物馆先后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出土漆、木器脱水保护课题;与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开展茅山出土良渚文化独木舟、牛脚印、田埂、水稻田等良渚文化遗存的科技保护;与北京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玉架山遗址出土玉器无损测定研究课题”。尤其2020年,历时11年的良渚文化独木舟科技保护工作全面完成,其间运用脱盐脱色、热浸渗透和冷冻脱水定型等最新科技保护方法,完美地在新展中呈现了考古发掘中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
科研先行,以研究项目助推博物馆事业发展。2016年,临平博物馆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开展“面向虚拟展馆的可移动文物全景快速高清数字化系统研发”,将馆藏文物进行3D制作展示;2018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大运河余杭段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研究”,为地方遗产保护出谋划策;2018年与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合作“博物馆声学环境研究课题”,助力博物馆建设中声环境设计和实施;2022年开展省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文物指纹——基于文物微痕比对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应用”,推进了藏品的数字化、智慧化管理。
立足地域,用江南主题打造特色科研平台。自2008年起,临平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开始打造以江南为主题的科研平台。平台先后举办了 “江南水乡与社会文化变迁”“京杭运河与江南”“全球视野下的江南文化研究”等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江南水乡文化》馆刊,举办“江南水乡文化大讲堂”常态邀请专家学者讲座授课。目前正进行的江南文献研究中心建设,其江南文献数据库,已录入收集到的各类古旧文献资料5万余张,口述史文字35万字。
与时偕行,融入社会
拓展宣教文创工作影响力
自成立以来,临平博物馆以未成年人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打造品牌系列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系列化、菜单化、常态化。结合馆藏和临展的文创开发,做到每年推陈出新,满含江南意蕴的高质文创产品屡获奖项。
打造宣教品牌“水乡工坊”。“水乡工坊”的雏形是开馆时节假日推出的亲子活动,包括制陶、手绘、杭绣、制香等,吸引了周边居民的踊跃参与。2005年,开办“小嘴说家乡”活动,每年举办讲解员培训班,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小小讲解员,并与小学社团结合,目前已成为临平实验小学的特色课程;2014年开发普及馆藏文物的“博物小君子”课程,“良渚动物园”“一条小船的故事”等深受小朋友欢迎;2018年开发良渚文化体验课,助力良渚申遗宣传;2022打造“江一才课程系列”等江南宋潮课程,配合了杭州“宋韵迹忆”的宣传活动。多样化的课程和馆内活动,在2022年统一为“水乡工坊”社教品牌,在logo形象、课程内容和流程等方面,做到整齐划一,品质提升。有益又有趣的高质课程,让每周预约几乎都是“秒光”。
社教活动形式多样,向学校、社区、部队等延伸。每年制作宣传主题,开展巡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与临平区实验小学、塘栖中学签订共建协议;每年举办参访文化遗迹的夏令营活动;作为“杭州市中学生实践基地”,为大学生中学生提供讲解咨询等实践岗位等。经过二十年耕耘,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临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被共青团中央认定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创意活动,不拘常规,让人耳目一新。2013年临平博物馆建馆十周年之际,邀请公众参与“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投票选举激起了公众对馆藏文物的极大热情;2014年,“小灵e学园 国宝也动漫”巡展赴超山动漫节分会场开展宣传,惊艳现场;2018年,承办“国际博物馆日”浙江主场活动,策划“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将静态展陈场景变成真人活态展示,活动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在网上“爆火”;2021年举办“浙江省第一届少儿沙画大赛——儿童水乡绘画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让博物馆成为“诗画浙江、韵味杭州”的沙画艺术基地;2022年临平博物馆再度承办“国际博物馆日”浙江主场活动,推出“诗画浙江宝藏游”系列活动,除国家及省市级媒体报道外,网上直播观看人数达121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临平博物馆知名度。
挖掘馆藏,文创产品独具辨识度。文创努力做到在主题和器物上,都能体现江南生活,充满江南风韵,古典而不失日用,古意而不失时尚。代表文创如良渚文化系列首饰、吴昌硕《宋梅图》真丝羊毛方巾、苏轼《送渊师归径山记》双面丝巾、虞琴书画系列香具、江南水乡套组杯等,在历年评比中,均获得了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工艺美术铜奖”。
锲而不舍,开拓创新,二十年的历程在见证;根植江南,传承薪火,二十年的嬗变在讲述。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在各界友人们的帮助和激励下,临平博物馆弱冠初成,秀于江南,在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正蓄势以乘风,抱才将致远。守护地域文化根脉,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未来,临平博物馆将以专业的匠心、传承文明的使命和铸就文化新辉煌的情怀,不负时代,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