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是两周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姬姓诸侯国。从分封到消亡,正处于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期,也是礼乐制度从萌芽走向成熟时期。虢人极为推崇食器,特别是青铜鼎,承载着身份、等级、礼仪、文化等多方面内涵,是西周礼器组合的核心,是奴隶主贵族明尊卑别贵贱的标志性器物。虢国青铜鼎存世的数量多、类型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鼎文化,为了解两周时期的礼器组合制度和用鼎规范提供了珍贵资料,今特选数件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师鼎(图1、2) 西周中期器,通高85厘米,口径65厘米,最大腹围205厘米,重106千克,1974年扶风县强家村铜器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鼎口微敛,平沿外折,双立耳,耳外侧有两道凹槽。口沿下侧为几匝粗细不一的凸弦纹,其间还饰有两周云雷纹。整只大鼎,造型规整,制作精良,敦实稳重,雄伟大气,尤其是腹内壁的长篇铭文令其价值倍增。鼎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197字。全篇铭文有七处提到德,有孔德、安德、胡德、烈德、懿德、介德,是西周铜器提到“德”的最多的一件。从铭文我们还知道器主师属于虢国贵族虢季一支,西周中期时受周王宠信,连续四代担任师职,位高权重,赫赫有名。
虢文公子段鼎(图3) 西周晚期器,通高28.9厘米,口径31.4厘米,现藏辽宁旅顺博物馆。此器平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底近平。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饰波曲纹,间隔以弦纹。耳外侧饰重环纹。腹内壁有22字铭文:“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鼎,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同铭器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赛尔诺什博物馆也各藏一件,它们的形状、纹饰、铭文都相同,应是一组列鼎。铭文中的虢文公,是周宣王时期的执政大臣,以劝谏周宣王“不籍千亩”而名垂史册。他就是虢国墓地M2001墓主虢季。铭文中的“段”是作器者,虢文公的儿子,“叔妃”是“段”的妻子,排行为叔,反映了西周晚期虢国与妃姓苏国联姻这一事实。
虢宣公子白鼎(图4) 西周晚期器,通高33、口径32厘米。现藏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平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三蹄足。颈饰窃曲纹,腹饰鳞纹,间隔以弦纹。鼎内壁铸铭文5行27字:虢宣公子白作尊鼎,用卲享于皇祖考,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此鼎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虢季子白盘关系密切,虢宣公子白与虢季子白二者应为同一人。虢宣公是西周晚期虢国的一位国君,虢宣公为其死后谥号,虢季系其氏,其子子白是一名军事将领,伐猃狁立功得到周宣王奖赏,表明虢公一支,世在王朝任高级武职。
从上述所列器物看,虢国青铜鼎是两周之际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纹饰看,主要有波曲纹、重环纹、垂鳞纹、窃曲纹、凸弦纹等,纹饰风格从早期的繁缛华丽变得素雅疏朗、质朴简练。从器形看,都是圆鼎,附耳或立耳,半球形腹,蹄足,造型古朴、庄重大方。从铭文看,大多都简明扼要,明确谁作器、为谁作器以及希冀后世永保用享。从组合看,多为列鼎,虢国贵族严格遵循用鼎制度,其中,国君及虢国太子墓均为七鼎,国君夫人礼降一等,使用和大夫一样的五鼎,其余的士级贵族使用的是三鼎或一鼎。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器皿。经世代薪火相传的鼎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我们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表征。鼎的庄重、沉稳、坚实、优美,深受人们喜爱。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钟鸣鼎食、问鼎中原、革故鼎新、大名鼎鼎等一些成语已经被人们烂熟于心。1995年10月,为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更是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期望稳定、安宁、和平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