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各国博物馆在数量、类别、质量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博物馆服务对象与范围、馆藏标准与领域、陈展题材与类别、运营方式与功能等不断发生变化,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程度也逐步深化。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22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6565家,位居世界前列。进入新时代,着眼博物馆的社会学属性,进一步把握社会化与博物馆的特征,科学应对伦理道德、功能延伸、价值冲突、运营管理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等带来的新风险与新挑战,提升博物馆的运营与竞争力已成为推动博物馆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社会化博物馆的概念与新发展 借鉴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术语体系,社会化博物馆与传统自我封闭性强、社会适应性较差的博物馆不同,是指作用于社会且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博物馆。20世纪末以来,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藏品征集与管理、展览策划与实施、数字技术与应用、文创研发与推广、运营管理与服务等工作越来越走出博物馆传统的“三部一室”架构,博物馆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反哺社会的程度逐步深入。
社会化博物馆的主要特征 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份子,博物馆并非独立于社会的特殊机构或形态。自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以博物馆定义、功能的讨论、国际博物馆日的设立及其主题的推广为标志,社会、社会化与博物馆的紧密联系成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社会化博物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服务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服务上把“人”的重要性摆到了更高的位置,普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自身潜力的开发,使博物馆变得不再“有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而是“有什么需求就设法做相应工作”。这是由传统博物馆向社会化博物馆发展进程中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同时也是博物馆事业不断进步、繁荣的重要标志。
二是依托但不局限于馆藏的陈展与服务。社会化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但要走出馆藏局限,联合其他收藏机构、团体与个人,拓展陈展资源与服务、加速陈展更新与服务升级。具体表现为:既要有持续更新、反映地域特色、体现本馆性质的馆藏文物组成的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又可以有借展、外展、交换展、联合办展等不同主题与展品的临时展览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展览,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研学、讲座、直播、文创等服务项目。近年来,各博物馆间的展览交流、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以及文物部门同其他各行业间的合作日趋频繁,藏品优势不太突出的博物馆也办出了特色甚至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反映了其社会化意识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
三是多样化、经常性的信息沟通。社会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封闭,同社会各界建立起广泛而经常的联系,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在设立共建组织、教育基地、合作单位、电话热线、观众信箱的基础上,不断发掘移动互联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巨大潜力,通过设置热门话题,及时互动,开放云上展览和数字博物馆等,充分利用现代通讯与信息处理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社会公众进行更加畅通、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博物馆人对观众心理、公众需求、社会热点、自身形象及有重大影响力的展览,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与把握。
四是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公众基础。随着我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普及、各类网红展览的不断推出、网红文创的持续升温、研学项目的广泛开展等系列组合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接受博物馆服务,到博物馆去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群众乐于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积极为博物馆建设献计献策,工商企业也愿意同博物馆合作,乐于捐资赞助,社会化博物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博物馆社会化的内驱力 “人与物相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被认为是21世纪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最为活跃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国际博物馆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断根据时代变化适时修改博物馆定义。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9次修订,近20年来已经修改了4次(2001年、2004年、2007年、2022年)。归根到底,原因在于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和特点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革,面对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不断修订完善定义才能与当前博物馆的发展相匹配。
社会化是21世纪以来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和长期的动态过程。在世界范围内,1793年法国卢浮宫作为法国国家博物馆对公民开放,标志着近现代博物馆社会化进程的开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博物馆界开始认真研究公众需求,把博物馆行为放在社会需求基础之上,逐步完成了从自发社会化到自觉社会化的转变。从1971年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设立开始,以博物馆日主题为代表,每年发布不同的主题并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深刻表达了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反哺社会的愿望与行动力,以及对社会及社会热点的深度关切与参与。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实践在各国展开,其中我国的梭嘎生态博物馆、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安吉生态博物馆等的建成与发展,成为博物馆社会化的典型案例之一。
近年来有关博物馆公益属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研学的拓展、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的探索等,都具有积极探索博物馆社会化的明显倾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博物馆社会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进一步从社会学视野认识、探索社会化博物馆的内涵与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博物馆的价值,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