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以遗产地为课堂”——青少年遗产教育实践(中国鼓浪屿站)项目,基于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意义,向各年龄段学习者传播文化遗产,传递文明互鉴的发展逻辑,传授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课程不局限于传统遗产教育对历史和传统的叙述,而是着眼于遗产地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对未来的价值。
课程由鼓浪屿申遗和保护专家直接参与研发,鼓浪屿世界遗产保护设计团队“清源视野”主导设计,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代表遗产地管理机构与当地社区、专家共同参与授课。
课程目标不仅要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获取,更要培养学生包容的态度,塑造和平、宽容、安全、可持续的社会倡导者。通过了解鼓浪屿世界遗产,领悟多元文化历史的交流与对当今的影响,最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实施。
课程注重体验式和真实性,“以遗产地为课堂”串联鼓浪屿世界遗产的核心点,展示文明互鉴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化交流的影响。从鼓浪屿的“历史国际社区”世界遗产出发,涵盖自然环境、空间规划、建筑美学、城市治理、人文生活等构成方面,每个主题为单日课程。该课程持续7天,针对9岁至14岁青少年,每日以不同角色(规划师、法官、建筑师等)为主题,进行环境观察、土地利用讨论、模拟法庭、采访当地居民、体验岛上日常生活。模型搭建贯穿7天课程,学生分组为鼓浪屿西区做规划设计,并向专家阐释规划理念,最终以课程成果编写《保护倡议书》,向遗产地管理者展示他们的行动承诺和未来期许。
每日调研目的地配有专属学生册页,帮助孩子们在课程目标范围内观察和分析遗产地。如登临日光岩观察鼓浪屿和厦门本岛异同、航线运行情况,思考鼓浪屿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独特性。每日设思辨环节,让他们思考解决遗产地相关的现实问题。如规划课辩论是否为鼓浪屿修建跨海大桥,体验多方诉求、利益平衡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用黏土等材料制作模型固化学习内容,加入个人理解和表达,最终向专家展示设计理念。在人类学家主题日与社区乐队“雷厝乐队”和合作演出,双方通过音乐轻松破冰,随之展开专业人类学访谈。社区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部分教学,在表达社区意见的同时获得学生的反馈。这一互动为他们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使其从本土特色音乐感受文化交融和鼓浪屿的独特生活方式。
把学生完成的每日活动任务单页集结成册,作为鼓浪屿整体观察报告;用模型制作及展示为鼓浪屿西区规划的设计成果;提出《保护倡议书》,向遗产地和全社会提出尊重文明包容发展和保护倡议。把成果考评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含用研学手册检查当日学习理解程度;在模型搭建和当天回顾环节,教师观察学生模型搭建并给与适当理论帮助,从学生的创造中观察他们掌握和思考的程度;课程中辩论也是教师学习成果的反馈。总结性评价是指搭建模型最终展示,向专家阐释规划设计理念,以及提出保护倡议书。
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孩子们每日围绕主题开展学习和练习。在“交流互鉴”课堂,邀请历史学专家共同探讨闽南文化和地区历史的对外交流。课程内容选择和社区资源的结合基于设计团队对鼓浪屿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度理解,是本课程开发的极大优势。如人类学家课程邀请长期驻岛专家参与,并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雷厝乐队”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
“以遗产地为课堂”不仅将其作为参观空间或研究对象,还将丰富的内容融入教育的工具和方式中。整合岛上的城市空间、建筑、植物和人为教材内容,安排最合适的执行地点和教师。如建筑课设计了近现代建筑考察路线,自然课在汇集本土和外来作物的华侨引种园进行,法官课堂则到会审公堂旧址,展示东西方不同法律体系在鼓浪屿的融合发展。
“真实性+体验性”学习以及多学科融合,锻炼了孩子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涵盖历史、地理、自然、法治、建筑、规划、人类学等学科,让学生在实地学习中理解学科知识。课程在传授知识外,强调培养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如规划课堂,把学生代入规划师角色,在日光岩——全岛制高点观测历史上不同文化聚落的空间规划对鼓浪屿的影响,再邀请申遗专家讲解规划知识,然后学生根据对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社区融合的理解进行鼓浪屿西区规划,实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目标。
鼓浪屿保护框架融合“历史国际社区展示”与“当下真实社区生活”,课程紧密联系遗产地社区,优先邀请当地社区成员参与,包括民间研究者、高校老师、城市规划师和社区居民(历史建筑/技艺传承人、本土乐队、民宿经营者)。他们不仅提供资料和接受访谈,还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和授课。如邀请当地人文学者担任法官日专家,生动讲述鼓浪屿历史事件;邀请营地民宿老板展示私人收藏和生活经历。
鼓浪屿申遗专家和保护管理者参与课程,提供对鼓浪屿价值深刻理解。建筑师课堂由申遗建筑专家授课,带领学生寻访岛上代表性建筑,指导他们研究中外建筑设计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理解建筑在文化交流和互鉴中的作用,领悟鼓浪屿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