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飨文博盛宴:文物基础概论第三期培训班回顾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封佳仪 闻家齐 崔波

12月4日至7日,文物基础概论第三期线上培训课程圆满收官。培训班上,文博领域名家讲授了博物馆学、古建旧址保护、近现代文物、丝绸之路文物、考古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四天课程,4000多人报名学习,在线听课近2.8万人次。课程以专业性、丰富性、赢得学员广泛好评。

培训班举办的初衷是帮助文博行业相关人员巩固文物基础知识、提升专业业务能力,同时也为广大文博爱好者提供与文博知名专家对话的机会,增强文博知识在社会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此前已成功举办两期,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为回应文博从业者与爱好者强烈学习愿望,第三期培训班应运而生。

培训精彩纷呈 学员好评如潮

老师的精彩讲授,得到了学员的积极响应。每次课前,学员就已等待直播课程链接;每次课上,学员纷纷留言互动,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课后也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课程的赞誉。“如饮醇醪,不觉陶醉,收获满满,讲得太好了!”“全是干货,一秒钟都不浪费。”“准备多看几次反复学习!”……直播间与微信群里,学员好评不断。

学员来自五湖四海 共飨文博盛宴

前两期的成功,使培训班获得了良好而扎实的受众基础,第三期培训班的学员构成更具广泛性。

学员来自全国多地,涉及21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为历年之最。其中,上海学员最多,占报名人数的1/4,之后为江苏、四川、山西等省份,这些地区多是文物大省,博物馆众多,文博系统人员数量也较多,生源地分布情况与培训班助力文博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技能的目标相吻合。整体而言,大中城市人数较多,中小城市的学员则集中于几个地区。

学员中女性、男性分别占六成和四成,性别比例较为均衡。中青年是主力军,25岁至45岁的学员超过70%,25岁以下及45岁以上的也有较多参与。培训班在各年龄层都有相应的受众群体,学员最小16岁,最大65岁。

从学员行业背景来看,“博物馆”是最重要的标签,各级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占学员数量半数以上,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单位、大学的教职工也占较大比例。吕梁市博物馆、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等博物馆的参与情况尤为亮眼。帮助文博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是培训班不变的出发点与宗旨。大量文博爱好者也参与到培训中来,既有来自影视、法律、教育、科技、艺术、体育卫生领域的社会人士,也有仍在求学路上的在校学生,甚至有数据科技公司的百人团队报名参加。培训班为爱好者们搭建起了专业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促进了文博知识的社会传播。

image.png

行业翘楚引领 畅游知识殿堂

本次课程邀请了六位文博领域的行业翘楚,包括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大学博士生导师,他们对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知识有着精深的研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引领学员们遨游文博知识的殿堂:认识博物馆的历史流变与时代课题,了解文物保护的基础概念与具体案例,理解近现代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走进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领略丝绸之路的文化力量,学习考古学的体系、理论、方法、技术。从古代到近代,从海上到陆上,从博物馆到田野,丰富的课程内容使学员切实领会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文博专业的博大精深。

第一节课是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安来顺的《博物馆基础认知中的若干当代特征》。课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博物馆基础认知的嬗变过程,从纵向变迁和横向变迁两个路径梳理了博物馆发展的历程;其次介绍了近50年来博物馆的社会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新变化,社会外部环境日新月异、博物馆内部功能也在进行调整;第三部分讲述了收藏让保存在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有了意义,博物馆藏品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坐标,是文化资源,也是信息和意义的直接载体;第四部分涉及博物馆的传播属性,从博物馆展览的属性、受众、类型、方式、要素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在最后的讨论环节的主题为战略调整让博物馆成为当代社会进程的参与者,他认为如何让人力、财力、学术的投入转化为满足观众需求的博物馆传播形式,是文博人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第二节课是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原院长、研究馆员任毅敏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课程开始,从定义、范围、类别等七个方面介绍了文物,并梳理了文物保护的保护内容、法律依据、保护原则和“四有”工作引入课题。然后具体介绍了文物保护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工程、文物保护措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传统工艺与施工技术五大部分。讲授传统工艺与施工技术时,列举了山西古建筑的实例,通过唐代佛光寺东大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等唐至清朝的各时代代表性遗存,介绍了其特殊的瓦件、砖作、石作、彩画、工艺特点、主要病害、壁画彩塑、三雕。同时分析了古建筑传统工艺面临的问题,以山西的文物保护工作为例,就古建筑传统工艺与施工技术面临的问题给出了对策建议。

第三节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学术顾问白云涛带来的《近现代文物》。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近现代文物基本概念,结合文献和高校教材详细介绍传统分期和新时代以来的分期。在具体概念上,首先介绍了文物一般概念,然后按时间顺序阐述不断完善近现代文物定义的过程,其中特别介绍了在定义中增加纪念意义属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他还强调了正在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于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第二部分为革命文物、红色文物、民族文物,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文物进行了多方位的讲解,展示了这些文物的内涵及其独特的历史意义。第三部分为艺术品的文物属性,将其分为两类:近现代艺术家创作的美术作品和近现代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第四部分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鉴定和保管养护,结合实例展示了征集和收藏、藏品鉴定和价值评估、保管和养护这三个步骤的流程及其要点。

第四节课仍由白云涛授课。接续之前的内容,同样分为四个部分。第五部分为近现代文物的分类和定级:在分类方面,结合相关文件,将近现代文物的分类和一般文物的分类进行对比,体现其特殊性;在定级方面,结合案例介绍定级标准、定级类别分析。第六部分为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对其概念、认定标准、数量、保护利用进行详细阐述。第七部分为近现代文物的价值挖掘,以《遐迩贯珍》期刊、长征时毛泽东送给傅连暲的棉被等近现代文物为例展现了其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第八部分为近现代文物其他若干问题,分为近现代文物与革命文物、复制品和代用品、当代收藏、近现代外国文物(域外文物)四个模块进行讲述。

第五节课是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键带来的《“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陶瓷)之路》。他由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引入,介绍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到宋元时期的演变。接着介绍了“陶瓷之路”,古外销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在世界各地都有中国商船沉船发现。然后通过绥中沉船与14世纪环渤海贸易、西沙华光礁沉船、南海Ⅰ号沉船、福建平潭“碗礁Ⅰ号沉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以及东亚、东南亚海域沉船讲述水下考古发展现状和外销瓷的发现;并借水下考古所发现龙泉窑、磁灶窑、德化窑、景德镇民窑等窑址烧制的各具特点的陶瓷器,介绍中国各窑址的发展历程及特色。此外,还介绍了船体及货币、木器等其他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第六节课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带来的《文化的力量——丝绸之路的启示》。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张骞、隋炀帝、玄奘三位历史人物,张骞通使西域、隋炀帝亲巡西域、玄奘西域求经,大大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第二部分从丝绸之路的标志骆驼、相互输入的钱币和铜镜等物品、重要遗址、外来商品流入的途径等方面介绍了丝绸之路商人、商品的魅力。第三部分是东西方的碰撞,介绍了中国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其原因,以及外来文化因素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相交融的。例如,外来的胡瓶引领了唐代贵族的时尚,其造型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的青花瓷也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所发现,列举了西方静物画所见器物、克拉克瓷的例子,说明中国文化对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同样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七节课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博协博物馆传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带来的《考古学基础》。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键概念与体系,他从人类为什么要考古、考古学是什么和考古学研究什么三个重要的学科问题入手,讲解考古学的关键概念,然后按照不同分类依据的具体分支为大家搭建考古学体系的框架,并介绍了考古学相关学科的划分。第二个部分为考古学发展简史。按照时间顺序,向大家呈现了1840年以前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至1960年走向成熟、1960年之后发生转折的世界考古学发展脉络。之后还梳理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从北宋时期金石学形成到古器物学形成,再到西方考古学传入,最后到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不断壮大、发展转型,向大家全景展现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第三个部分为理论、方法与技术,首先以中外考古成果为例,介绍了考古学的两大支柱: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其次讲解了田野考古调查,展示了在田野调查中如何发现古代遗迹和“地面踏查—考古钻探—物探方法—遥感探测”的调查手段,其中详细介绍了科技探测方法,如探地雷达、航空遥感等,又介绍了田野考古发掘的相关知识,结合相关法律条文讲解了发掘分类和探方法发掘的概念、方法及其规范。

第八节课魏峻接续之前的内容,讲述课程的第四个部分:重构人类的过去。这一部分包括四个小模块:第一模块为古代社会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及考古案例讲解了家户考古的概念、操作模式和类型;以蒙城尉迟寺大汶口文化聚落的房屋与墓地为例介绍聚落研究的相关知识;通过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区系类型研究阐释考古学文化并结合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进行分析;分别对塞维斯的社会发展四阶段: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以及苏秉琦、严文明、王振中三位学者对于早期国家研究进行了解读,以此来介绍关于社会复杂化的相关知识。第二模块为环境与生计研究,层层递进地讲解了重建植物环境、重建动物环境和重建人类环境的内涵,最后阐释生计研究的三方面信息来源及其对于人类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三模块为技术与贸易,结合实例对时期研究、陶器研究、金属制品研究、产地研究、消费研究和交换模式与交换系统的内涵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讲解。第四模块为认识人类自己,分为从生物人类学开始、容貌复原、基因组学研究、能力研究和疾病与创伤等五个部分进行讲述,其中还展示了真实容貌复原过程图示、mtDNA迁移图和古代人群分析图等专业考古研究数据。

随着文博事业的高速发展,文博队伍的专业化能力亟须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文物、博物馆与考古日益浓厚的兴趣也需要得到满足。文物基础概论培训希望能让文博从业者有所收获和为社会公众进一步揭开文物工作的神秘面纱,并以此为平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3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