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石窟:藏身地下深处,至今“用途”成谜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是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其建造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1998年,龙游石窟群被公布为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规定不得任意破坏原貌,禁止任何个人开发。2005年,小南海石室(龙游石窟)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游石窟于1992年6月被发现。据勘察,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分布了大小24个洞窟,洞窟面积从300至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倒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洞内常年保持18摄氏度的恒温,洞外青山绿水相衬,竹林古树掩映。自发现以来,龙游县委、县政府积极提升龙游石窟文物保护等级,认真谋划龙游石窟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在“保护好”方面,实现了文保提档升级、全面完成了空间普查勘探、实施了科学系统保护工程。搭建的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1#、3#、4#、24#洞室的古洞室群支护结构的多物理量监测系统,可以依据监测数据的顶板变形自动预警。在“研究好”方面,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开展高端学术研究并结集出版研究成果。以龙游石窟为研究主体,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省级课题项目3个,市级课题项目3个,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在“利用好”方面,做好景区开发,创成衢州市首个国家AAAA级景区,推动产业发展,创新运营管理体制机制。龙游石窟游客接待量总体稳定,高峰期年游客量达到50多万人次。“传承好”方面,将石窟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开展了文化基因解码,打造了文旅IP,构筑了有效的宣传矩阵。
关于龙游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纭,有采石说、穴居说、宫殿说、陵寝说、仓库说、藏兵说等。有人认为,它是古代人采集石料而留下来的废弃洞窟。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座秘密军事仓库,用以屯放粮草和军械。还有人说,这或许是古代吴越帝王或其他诸侯生前建造的陵墓……猜想诸多,龙游石窟至今仍谜团重重。
入窟探秘出窟猜谜 文博专家把脉问诊
11月20日,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基因解码研讨会在龙游县召开。会上,围绕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的独特性及用途、历史考证与内涵挖掘、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等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为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增加了话题度,推动了地方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龙游的文旅融合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二十年前就开始研究龙游石窟,如今已年近八十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志法,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着对龙游石窟的保护与阐释。会上,杨志法介绍了龙游石窟的国内外合作以及建立研究基地的相关情况。在谈到长期保护工作时,杨志法强调,首先要解决的是各洞室的长期稳定性评价和失稳加固工程问题,其次是要制定出地下水对古洞室造成长期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从一个考古人的视角对龙游及龙游石窟的价值进行解读。在他看来,古代龙游先民凭借淳朴的凿石工艺,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凿出如此大规模、结构合理、造型精美的地下古洞室群,集中展现了石窟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石窟的年代问题,他建议,可以尝试用考古的方法对年代进行研究,如对开凿之后最接近底部的堆积包含物进行分析。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作了龙游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报告。他认为,以小南海石室为代表的龙游石窟,是中国古代工程科学思想和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典范,其申遗工作从填补世界遗产名录矿产类型和区域平衡两方面着手有一定的可行性。
“龙游石窟的规模很大,非常完美,的确有许多未解之谜。不管从石窟规模还是开凿水平,都可以说是人类史上石室开凿的奇迹。”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军表示:“但面对岩体的风化、沉降、开裂等问题,建议做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估。接下来需要对包括历史的、环境的、水文的、风土人情等方面在内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多角度出发,期待能通过考古科学的手段,找到破解石窟之谜的钥匙。”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表示,目前亟须加强从历史、考古角度对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的研究,要更多地关注龙游石窟在中国工程领域上的价值。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龙游石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文化遗产,更好地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论是从史料、工艺上,还是从建造水平上来说,都是杰出的,更关键的是,它的建造难度是很大的。”诚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所言,我们关注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最主要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年代问题、一个是功能问题。十几种假说并没有一种是十分理想的,都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更加系统地科学地做好深入研究。
龙游石窟,让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张颖岚联想到了前往以色列考察时参观的约旦佩特拉古城。张颖岚表示,这座古城和龙游石窟,都用到了粉红色砂岩,同时也有相似的发展演变过程。佩特拉古城的兴盛是因阿拉伯半岛的“香料之路”,后道路交通量衰落,古城也被废弃。直到19世纪被世人重新发现,古城价值不断升华,最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龙游石窟来说,一定要做好考古工作,这是一个价值发掘的过程,是非常系统的、严谨的、综合的,需依靠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共同推进。
“它就像我的孩子,我看着它出生、成长,变强壮。”第一批龙游石窟保护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丽慧指出,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包含了前人高超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理念。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好。她建议,首先,应该展开新一轮的整体性评价;其次,应开启完善的监测系统;第三,需开展防生物风化工程的科学保护;第四,要培养龙游本土的科研力量,重视本土专家;最后,要将龙游石窟的研究纳入规划中来,提升保护理念、技术、方法,让龙游石窟焕发生机活力。
作为龙游石窟研究的本土专家,陆民先生结合自身四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龙游石窟基因解码提出相关建议。他认为,要研究龙游石窟地质环境的改变,尤其是衢江水位河床变化,这是解开龙游石窟千古之谜的一个金钥匙。其次,要从开凿工艺上去讲,研究龙游石窟生产发展历史,搞清开凿工具属性对其年代问题至关重要。第三要从历史背景、人文历史方面去研究为什么开凿。建议从这三方面去展开系统研究,并做好龙游石窟基础保护工作。
龙游石窟发现30余年,在解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民众也开始关注龙游石窟的世界遗产价值性。在迈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之际,龙游县以申报世界遗产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龙游石窟保护利用工作。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小南海石室保护规划修订和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启动龙游石窟申遗可行性研究,编制《龙游石窟申遗可行性研究报告》,强化遗产价值属性。完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编制,并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报送,争取列入预备名单。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牵引,进一步加大对龙游石窟的宣传推广,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龙游石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探究历史,不能只停留在故纸堆里爬罗剔抉,而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虚构出合乎逻辑的时空场景,再结合史料加以推演论证。想象是解锁历史真相的另一把钥匙,它使枯燥的索隐变得有趣。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解开龙游石窟之谜!
展历史底蕴 筑文博城市
近年来,龙游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守正创新、变革重塑,全面提升文博事业发展水平,切实讲好龙游故事,全力将龙游打造成高水平发展的“文博城市”。2023年,龙游县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博强县”创建试点之一。
文博城市建设工作开展至今,县文博城市建设专班对标打造文博强省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五城共建”战略布局,凝练工作特色亮点,诠释龙游故事,做好龙游文章,切实提升龙游文博事业发展水平。
突出文化再研究,丰富文物内涵,提炼本地文物文博价值独特性。
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是龙游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今年11月,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赴衢州市龙游县考察了龙游石窟,重点了解了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情况。他指出,要把龙游石窟继续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传承好,进一步挖掘悠久的历史积淀,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做深做实文旅深度融合文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践行中央、省、市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指示精神,除了“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传承好”、推动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向文旅深度融合方向转化发展外,文物部门扎实推进龙游石窟本体保护利用,稳步推动龙游石窟保护(一期)项目建设,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及洞窟加固修缮,维护石窟本体安全。本次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基因解码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对其文化研究和价值提炼工作将步入新的阶段。
巧借“5·18国际博物馆日”,打响文博品牌,持续擦亮“龙游博物馆之夜”活动金名片。
作为凝聚本地历史传统、展现文化风貌的开放性机构,龙游县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本地文物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遗产的“投影仪”,更是展示传播本地文化、打造文化认同的“急先锋”。为回应群众期盼、履行博物馆职能,县博物馆与时俱进,巧妙抓住“5·18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契机,举办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为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增添浓墨重彩的一抹亮色。
县博物馆在2022年首届博物馆云之夜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文博IP,重点突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发挥龙游在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桥头堡中的文化力量,组织开展“5·18龙游博物馆之夜”活动。现场举行文创发布仪式,推出具有龙游文物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如玉石国风系列、龙游塔文化塔型创意套杯、《余绍宋自用印存》,拓展藏品衍生利用新形式,为市民了解龙游历史文化提供新途径。组织“小小讲解员”评选活动,发动“萌龙宣讲员”向参加活动的市民讲述龙游故事。博物馆主动融入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激发市民朋友探索文博文化的热情,多角度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拓宽合作,深挖价值,建设好龙游万年文化展示窗口。
荷花山遗址是上山文化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重要聚落遗址,是龙游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突破,也是实证龙游万年文化的珍贵遗存。在深刻认识到荷花山遗址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龙游县启动荷花山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召开建设方案评议会,编制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确保各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同时,推动考古发掘和申遗工作,使其真实性、完整性获得有效保护与延续传承。邀请省专业机构参与编制荷花山遗址申遗文本,准确充分诠释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考古发掘为推手,启动荷花山遗址环境考古及石器加工场研究,以专业基础性研究明确荷花山遗址的定位和功能,提炼荷花山遗址的价值内涵,以学术研究成果充实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内容,最大程度发扬其社会影响力。
老街焕新,以历史文化街区汇聚人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复兴大南门,创建龙游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大南门曾是龙游长达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载着龙游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而大南门开发整体以“尊重历史、保护优先、适度活化、场景重现”为指导原则,将历史城市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旅游文创开发与文博资源有效结合,对省保单位和重要历史建筑予以充分保留和活化,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脉络,以文博因子全面激活街区生命力。
以文兴街,大南门深挖本土商帮文化,并以此为主干,串联起龙游古、泽、境、情、义、味等文化特色。组织开展龙游商帮文化周系列活动,集中展演新创作婺剧《儒商童珮》及往年创作徽戏《南宋廉相余端礼》等剧目。关注乡土文化,维系乡愁记忆,联合国内外众多艺术领域英才,以“水脉艺术”破题艺术乡建,策划“万千生长·2023龙游水脉艺术节”,以艺术性思考和创造性作品彰显龙游山水人文之美,延续并传播龙游的水脉文化,让龙游的乡土文化之水奔涌向前。举办“砥砺四十载 龙游新时代”改革开放、“八八战略”龙游实践主题展,勾勒龙游“前世今生”的历史巨变,再现龙游四十年的奋斗历程,激励新时代的建设者为家乡奋勇向前。
有文博,就有潜力。历史是城市的根基和文化的源泉,同时代表城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龙游县深挖“万年文化、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的历史文化积淀,构建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体系,重点保护历史城区格局和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一步凸显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
宜居宜业宜游的动人画卷在龙游大地徐徐铺展,一座活力迸发的城市正在悄然崛起。创新城市、公园城市、文博城市、有礼城市、青年城市“五城共建”正一点一滴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周佳俊 吴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