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内涵丰富、视野宏阔、论述深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上海文物系统坚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聚焦深入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围绕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等重大战略任务,锚定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有力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城市精神,聚力打造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样本,奋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坚定文化自信,绘就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的美好图景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沃土,立足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本质内涵、独特优势,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自信和自觉。文物资源是历史的根,也是文化的魂,为实证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上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而多彩。45处充满历史厚重的古遗址,延续着城市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脉络;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见证着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与发展;3200余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浓缩着中国近代百年历史;164座博物馆、200余万件文物藏品,传播着中华文明和上海文化。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考察时强调,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加快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创新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深入推进福泉山、青龙镇等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开展革命文物系统保护,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价值阐释与传承发展,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长江文化的深厚滋养、上海文化的独特标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城市发展凝聚起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守人民立场,构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的根本性问题。坚守人民立场对于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理论基点,更是实践原点。新时代文物工作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形成了文物保护利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上海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和实践地。进入新时代,上海着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黄浦江45公里岸线、苏州河42公里岸线全线贯通,连片保护和活化利用“一江一河”沿岸文物建筑、工业遗产,昔日的“工业锈带”已华丽变身为今日宜人的“生活秀带”,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海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推动海关大楼、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沪江大学近代建筑等文物建筑“打开围墙”、开放空间,将更多有故事的历史空间变身为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活力。坚持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博物馆之都”,首创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创新打造“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等都市文旅品牌,促进文物与艺术、旅游、科技等多领域融合发展,让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遗迹中的上海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让文物保护利用的成果不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秉持开放包容,打造国际风范和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交流窗口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引。
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联结世界的重要枢纽。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载体。上海坚持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思维、加强国际对标,主动融入双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让文化遗产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的新亮点。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文物修复、考古发掘、文博建设等领域建立国际合作长效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增强对全球文明、亚洲文明传承发展的话语权,助推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着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紧密结合,创新推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等进出境文物艺术大展系列,探索打造全球文明类型的博物馆和海外“中国展厅”,全面增强全球叙事和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坚持守正创新,凝聚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事业高质量的动力底气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才能正本清源,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推动文物保护传承发展的现实路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统筹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上海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大使命,更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好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支持下,上海在文物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等取得示范引领效应,为全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提供了“上海智慧”。上海将继续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启动实施全面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部市合作协议,打造千亿级规模的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培育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链接国际的国家级区域性文物鉴定研究中心,探索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新模式,复制推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创新成果,开展博物馆领域地方立法,构建国际一流、服务全国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努力为全国文物领域深化改革蹚出新路子、打造新样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