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袁州古城高士南路段城墙遗址考古成果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叶飚 李兆云 张文江

袁州古城高士南路段城墙遗址,位于江西宜春袁州区平安路附近,是袁州古城南侧城墙的一部分。于2020年6月修建高士南路过程中发现。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宜春市博物馆对其进行初步发掘。

为了展现袁州古城历史风貌、挖掘袁州古城文化内涵,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宜春市文广新旅局、宜春市博物馆等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前期考古工作的基础上,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对高士南路段古城墙遗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此次考古勘探3000平方米,考古发掘900平方米,揭露了夯土包砖城墙墙体、马面和夯土遗迹等古代城墙建筑遗迹。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热释光测年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将揭露的城墙遗迹分为晚唐五代和南宋两期。

image.png

晚唐五代时期,共经三次修筑:第一次是在生土上砌筑夯土包砖城墙,残长共计27.20米,残高3.97米,仅见夯土墙芯和南侧包砖墙,二者同砌。其中南侧包砖墙采用青灰砖丁顺平铺,收分较小,红色黏土勾缝,墙体断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部分砖有模印“官”字。该包砖墙所用青砖与南京、福州、扬州等地出土的晚唐五代时期的城墙砖具有相似性,经过热释光测年为距今1115±110年。

第二次修筑是在沿用旧有墙体的基础上,增筑了北侧包砖墙。残长51.43米,宽约1.16米,高4.40米。墙体砌筑用青灰砖、红砖、灰白砖丁顺平铺,每层收分2~3厘米,红色黏土勾缝。通过对北侧包砖墙进行热释光测年,为距今1175±120年。第三次修筑或许是因为地面不断抬高,为巩固城防,故对城墙两侧进行增夯。

这一时期的遗迹和地层内出土了少量的青釉瓷器,具有晚唐五代时期风格。如标本2021JYGT0101⑧b:1内底清晰可见圆形支钉痕,具有鲜明的晚唐五代特征;标本2021JYGT0301⑦b:2内外底均可见细小支钉,同类装烧工艺在兰田窑晚唐至北宋早期的地层中均有发现。

image.png

南宋时期,除对夯土包砖城墙进行彻底修缮外,还增筑了马面。这一时期的修筑分为两次:第一次修缮时,夯土包砖城墙继续沿用,但是对城墙略有整修,同时在城墙南侧修筑包砖马面,揭露残长16.93米,宽5.98米。由同砌的内部夯土和外部包砖墙构成。马面夯土分为四层:①层为红黄两色土间隔夯筑,夯层近平;②层为红色土,夹杂大量碎砖;③层也为红黄两色土间隔夯筑,夯层近平,夯窝为直径5厘米、深0.5厘米,④层为红色土,较为干净,略松散。马面包砖墙由砖叠砌,较多地使用了碎砖。墙体基槽宽1.6~1.7米。内起筑长方形砖框墙,砖框靠近夯土的一侧与夯土紧紧咬合。包砖以灰白砖为主,部分模印带方框的“官”字。还使用了一些较碎的青灰砖,交错叠砌,红泥勾缝。内填碎砖、红土。值得注意的是,遗址还出土一块“建炎二年”纪年砖,质地和大小与马面包砖墙用砖一致。此外,在城墙北侧增筑夯土,采用红黄两色土夯筑,南侧近墙处近水平夯筑,北侧呈斜坡夯筑,斜度为34°。

第二次是修缮了南侧的包砖城墙和马面包砖墙。对夯土包砖城墙的修缮采用青灰色砖,质地较坚硬,部分砖长侧面模印“记”字等。马面南侧包砖墙修葺用残砖较为杂乱、破碎,采用丁顺平砌和红泥勾缝。

这一期地层和遗迹中出土了少量吉州窑的白釉、黑釉器和景德镇的青白瓷器,均为南宋时期的瓷器产品。

据文献记载,宜春筑城始于汉高帝六年,初唐开始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宋室南渡,为巩固城防,政府进一步增修袁州城。据方志文献统计,唐代至清代修葺城墙34次。高士南路城墙遗迹是袁州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袁州古城从晚唐五代到南宋时期发展演变过程,是宜春城市发展史的重要例证,展现了袁州古城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江西乃至全国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

(宜春市博物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叶飚 李兆云 张文江)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2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