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1896-1960)先生命高恩溥购得有“案子”榜题汉代画像石,存该馆金石保存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山东博物馆收藏。王献唐先生当年曾在日记中记录了入藏经过,并考“案子”为“言子”,与今天流行的“晏子”说不同。
王献唐先生《五灯精舍日记》载,1937年五月三十日:
高恩溥来,并运画石五十块来馆,其一有孔子、老子、案子等题榜,作风与武祠同,此数石原存兴隆店街某家,前岁冬间见之,议价未成,闻由运河数年前运来,先后用费六百元,似出嘉祥,今恩溥以百五十元为馆购之,即移之汉画堂,饬人以清水洗之,明日再拓之。
六月二日:
致孔达生一函,论画石保存办法。又欲其将瞿相圃二石人移置圣庙,并将城东路旁画石及乐圃画石并存一处,未识能行否?以馆中新收《孔子见老子》画石拓本赠之。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阙里文献考》,新购画石题牓“案子”,疑即“言子”,“言”“案”声通,孔门弟子言偃也。
该石除了在王献唐先生的日记中提到,有拓片流传外,此后数十年并无完整的资料报道,也未见有人据零星拓片进行研究。
1993年夏,汉代画像石研究专家蒋英炬先生应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邢义田先生之请,代为查找该石,找到局部残石后,做拓片寄赠邢先生,邢先生见到“案子”榜题后,请教蒋先生并得到确认,正是这样的因缘际会,蒋先生写了《晏子与孔子见老子同在的画像石》,发表在1998年10月14日《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上,考证“案子”即“晏子”,并指出:“这幅画像的整体内容就统一起来了,所刻画的故事人物是孔子和称为孔子老师的人,即孔子问礼的老子、穷难孔子的小儿项橐和批评孔子之过的晏子,在这样的画像中,晏子与老子、项橐都有着共同为圣人之师的象征意义。这种画像也正符合了为荀子、孟子所倡导而又深入影响汉儒的学为圣人的思想。”文中未提及王献唐先生的观点,是因为王先生的观点在日记中,尚未公布。同年,他又和女儿蒋群合作发表《从汉代画像中说晏子》一文,重申自己的观点。蒋先生的观点一经公布,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凡引用该图进行相关研究者,几无不引用蒋先生的观点。现在,王先生于1937年写就的观点公布出来了,有必要比较一下两个观点谁更优长。
王献唐先生看到“案子”榜题就想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阙里文献考》,那么,我们先从文献记载说起。
言偃(子游)是孔子著名弟子,位列十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言偃列颜回(子渊)、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仲由(子路)、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之后,居第九位。传文不长,照录如下:
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
再看图像。
山东邹城面粉厂宋墓盗用东汉画像石上刻有24位孔子弟子的名字,能够释读出的名字,没有子游。
山东平阴实验中学魏晋墓盗用东汉画像石上刻有孔子见老子图,除了“老子”“太后佗”“孔子”“左丘明”外,在左丘明之后是孔子著名的弟子:“颜渊”“闵子”“伯牛”“冉仲弓”“□□”“子赣”“冉□□”,由于“冉仲弓”之后隔了一位就是“子赣”,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排序不一致,不敢指认隔的那一位是子游。最后三人榜题不清,也不知其中是否有他,从能看清的5位弟子名字考虑,不清楚的4位弟子中,有子游的可能性极大,因为虽然画像石上的孔子弟子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排序不一致,能看清的都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排名在前的“十哲”。
目前所见东汉墓葬资料,唯一出现子游名字的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小板申护乌桓校尉壁画墓。该墓中室西壁孔子见老子图上题写榜题的有:“老子”“□□”“孔子”“颜渊”“舜”“子张”“子贡”“蹇父”“闵子骞”“子路”“曾子母”“子游”“子夏”“曾子”“孝子”“□者”等,弟子们的排序不仅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不同,与上述画像石所见亦相异。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人们对孔子弟子虽然耳熟能详,但排序很自由,没有严格的规定,人们所列也就各有不同。
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游的排位,和东汉时期的图像资料看,画像石上完全有可能存在子游的形象,因此,王献唐先生对榜题的考证完全可能是正解。
是不是正解,还要回到图像本身。
文献中没有子游形象,尤其是身高的记载,而图像上的“案子”身材明显比他前后的人物要矮小,这是符合文献中对晏婴身材矮小的记载的。再结合平阴实验中学画像石上把“左丘明”刻在孔子身后,和林格尔护乌桓校尉壁画墓把“舜”画在“颜渊”之后的情况,我们支持把“案子”考释为“晏子”。诚如蒋英炬先生指出的那样,从古文字看,“案”也通“晏”。
王献唐先生当年只是在日记中随手一记,虽然他也说看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阙里文献考》,但未遑与图像仔细比对,而且当年能够看到的画像石图像也很少,平阴实验中学画像石是他逝世三十一年后才出土的,嘉祥“齐相晏子”画像石更晚到1998年才面世。因此,不论我们是否认同王献唐先生的观点,他一看到“案子”的榜题,就想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阙里文献考》,想到“案”通“言”,其学术功底之扎实可见一斑。(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