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物保护利用——以奉节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刘原合 胡锦玉

image.png

乡村文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情况

一是风格特色鲜明。2021年三峡库区奉节县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奉节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10处,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未定级文物466处。其中,全县已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清代古建筑为48处,多为家族老宅、宗族祠堂、佛寺亭塔,川东民居样式鲜明,木结构的大型建筑多以四合院的形式一套或多套成组,建成后由同宗同姓多代人居住在一起。革命文物10处,有兴隆镇的兴隆烈士陵园、夔门街道的彭咏梧烈士陵园等,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是与旅游资源契合度高。奉节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三峡之首瞿塘峡,三国刘备、诸葛亮明君良臣的故事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帝镇白帝庙、白帝城遗址,永乐镇瞿塘峡摩崖石刻等文旅资源,每年吸引游客数以百万计。近年来奉节县有针对性地对白帝镇、吐祥镇、永乐镇等多个乡镇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了保护工程项目,完成了依斗门、开济门间古城墙完善工程、阳和山庄、太极亭、文峯塔等市保单位修缮保护工程。多个文旅融合项目已经实施,白帝城遗址等文旅路径开发已提上日程,依托白帝城、瞿塘关烽火台、瞿塘峡摩崖石刻等重点文物的白帝城·瞿塘峡景区2022年成功创建5A景区;依托耀奎塔、永安宫、依斗门及夔州府城墙的夔州博物馆园区2019年成功创建4A景区……文旅深度融合成为共识,旅游开发也为文物所在地群众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创业岗位,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效益双重发展。

文物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文物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长期课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势必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如何让文物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当前一线文物工作者和基层党员干部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

推进文物科普下乡,让群众了解乡村文物。

推进文物科普知识下乡,是扩大群众文物认知,提升群众文化认同的必由路径。基层文物工作者在科普知识宣传中,应当注意“什么是文物”“为什么要保护文物”“怎么保护文物”这三个命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传播速度快的方式。流动博物馆、乡村广播、院坝会等传统方式开展的文物科普活动,也应在互联网+的传播新业态下,借助新媒体资源,以微博、抖音、快手等用户基数大、传播量高的分发载体进行文物知识再传播。此外,还应侧重“因地制宜”原则,鼓励和联合不可移动文物所在乡镇携手,根据文物特点制定科普宣传内容以达到更好传播效果。

借助文物塑造乡风,让群众重视乡村文物。

红色文物蕴含优秀的乡风、家风,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宣传好红色文物背后的感人事迹,提取红色文物内涵,为群众提供新的精神滋养,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给群众保护乡村文物就是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的观念。

依靠群众保护文物,让乡村文物安全起来。

要在专业力量不足的现状下尽可能保护好乡村文物,必须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落实县级及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建筑、桥梁等文物的看护人,与群众签订看护协议,利用群众居住在文物周边的优势,支持其对所负责的文物开展消防、安防隐患排查工作,如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人手不足、照看不周的困境。近年来奉节县通过对文峯塔、太极亭、阳和山庄等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落实看护人,达成了文物保护基本目标。

文物安全不仅依靠看护人,在通过文物科普、乡风改造引导群众了解文物、重视文物的氛围中,文物的安防、消防,防止文物被盗窃、破坏等保护文物的意识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刊立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奉节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梁杆乡规民约碑”,其上记载了不准窝藏、庇护恶贼,不得分赃;不得引诱良民子弟同场聚赌、不得随意宰杀耕牛;不得盗砍山林树木等村民公约,一直受到村民的自觉保护。散布于各乡镇的烈士陵园、革命文物在群众特别是乡村青少年儿童中,起到很好的教育引领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主动保护与管理。

乡村文物“活”起来,保护利用回馈民。

乡村振兴,要走共同富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文化兴盛之路。依靠群众保护文物安全,文物也要“活”起来,助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文物资源,在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前置条件下,积极开发文物旅游属性,从而带动文物周边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有机结合,做到群众保护文物安全,文旅融合带动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如奉节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旱夔门悬棺,位于奉节县4A级风景旅游区三峡原乡内,是目前奉节县唯一一处能够观看到的悬棺遗址。目前三峡原乡的旅游开发已初具成效,如何利用好旱夔门悬棺这一文物资源,打造文旅亮点,应在旅游开发中提前布局。另一方面,要提高文物资源利用率,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以乡村文物为关键点,结合文化活动、农业活动、特色民俗,开展以亲子研学、农事体验、民俗观赏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形成文化体验与产业发展的互补局面,从而达到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目的。

在乡村文物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忽略文物历史价值,较多群众对文物的理解还处于“值钱和不值钱”的阶段;二是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旅游开发项目对文物本体随意施工,破坏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责任分工落实不清,由于文物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不尽相同,管理保护的机构和人员也不一样,存在部分文物保护和管理混乱无章现象。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必不可少。文物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的一大亮点,在充分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发掘其内蕴的深厚文化,探索乡村居民与文物共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势必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281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