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浙江的文物大市。丰富的文物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构建了温州严整有序、层次分明的文脉肌理,也塑造了深沉厚重、创新包容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温州利用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和社会力量办文化的传统,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民办博物馆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共建、共管博物馆,努力推动“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2022年温州提出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以文气激活人气、商气,让文化温州润泽幸福温州。据统计,温州现有民办博物馆31家、省级乡村博物馆73家,市级乡村博物馆12家,这些分布全市各地的博物馆,凝结乡村互助共富链,创造工作岗位,助力乡村振兴,呈现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乡村博物馆利用自身更为灵活的优势,与民营经济相结合,让“博物馆+文创”“博物馆+研学”“博物馆+旅行”模式愈发成熟与普遍。通过在城郊、乡野产能业态的合理“布点插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产生了具有浙江特色、温州辨识度的民办博物馆“聚集效应”。
顺势应变,工业遗存“涅槃重生” 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蕴藏着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早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即开浙江省民办博物馆先河。
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温州民间创办博物馆的高潮。如何优化结构,统筹推进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决策问题。为此,在摸清家底、盘活资源、理清思路的前提下,政府开始统筹在全市不同的优质资源,引导并帮扶。如苍南县矾山镇,曾是以采矿炼矾闻名的“世界矾都”。因明矾市场不断萎缩,矾矿发展日渐式微,如何找寻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成为矾山镇转型的一大难题。当地政府意识到,矾山几百年来的工业文明和文化积淀,是其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蕴涵着丰富着生活内容、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传统风俗等,它们都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人文价值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史料,这也为矾山镇建设并走向博物馆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博物馆为载体,挖掘和传承矾山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矾山向历史文化名镇的方向转型,也能把矾山的文化能量释放。因此在2012年,温州矾矿正式启动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在当地政府、村民和促进会的通力协作下,矾山周围的大批工业文化遗存,如矿道、车间、仓库、老设备等,被有意识地修复并保护起来,有计划地打造“工业遗存博物馆群”。在定位上这些专题博物馆大多与矾山特有的矿山文化景观相关,通过政府出地,政策补助、企业筹资、民间集资,吸引本土在外成功的企业家回乡办馆。目前已形成以温州矾矿博物馆、矾都矿石博物馆、矾都奇石博物馆为核心,以正在筹建的国家矿山博物馆、矾山教育博物馆、矾都矿山机械设备博物馆为特色馆的苍南矾矿工业遗址博物馆群。曾经没落的工业遗址,在文旅、商旅、农旅的融合下,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迁改同变,村落民居文气激活商气 在温州的老城区、乡村田野间有着众多古民居,在岁月的沉淀下散发出历史文明的气息。而现今不少地方对古宅、村落进行大拆大整,古屋老宅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在文物保护与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温州不同地区也纷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中国景观村落的温州永嘉芙蓉村,古建筑众多,近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楠溪江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俨然一座古老的博物馆。从村落里发家致富走出去的乡贤、永嘉商人,怀着赤诚的思乡之情回归故里,用满腔的热情用心打造题材各异、主题鲜明的博物馆群。这里现有摄影器材馆、民俗馆、古石雕馆、宋瓷馆、瓯瓷馆五家博物馆,未来将会有博物馆群文创产品会客厅、红色题材博物馆、芙蓉书画博物馆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这座古村落,实现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另外,温州龙湾的一处名为“钟秀园”的休闲公园,在进行旧村改造过程中,特意将龙湾各地9栋清代中、晚期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整体迁移到此处。在整体迁移过程中,这些古建筑的每片瓦、每块砖、每根梁都被编上号码,像拆搭积木一样从“老家”搬到“新居”,配套“古宅新生”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融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挖掘等技术,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古建筑保护利用开发,走出“科技保护古建”的新路子。搬迁至此处的古建筑被分为四处,一号为贞义书院,二号为龙湾非遗体验馆,三号为郑家园麦麦酒酒坊,四号开发为钟秀园管理房。他们有着“龙湾非遗”的共同主题,又有着各自的特色与功能,在历史人文景观积淀深厚的钟秀园,打造龙湾的非遗体验基地,将非遗文化与博物馆融合链接,通过博物馆的“聚集效应”,让来到此处的游客一次性打卡多家博物馆,为古建筑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也带来了商机。这是城中村改造中启动古建筑落架异地迁移植入新业态(展馆)工程的一次成功范例。同样赋予古建新生的还有温州鹿城的墨池坊博物馆群。在温州市区的五马——墨池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墨池坊,作为北宋温州知州杨蟠规划的三十六坊中最著名的坊巷之一,至今保留着清代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2022年8月,墨池—东瓯王庙—县学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开工。改造项目以“风雅墨池坊、千年东瓯王”为整体目标定位,全面串联起墨池瓯越文旅圈与五马历史文化商圈。此次改造中,重点对六个古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活化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7幢,打造了人文雅居“一坊六院”文化场景。立足墨池坊瓯越文化核心的区位优势,形成“一坊六院”人文雅居、“一园六景”人文先贤、“东瓯三馆”人文始祖三大主题游览模块,将墨池坊打造成为温州艺术交流展示的平台。墨池坊引入书画非遗等民间活态博物馆业态,打造人文融合新高地。衍园美术馆、春兰草堂等民办博物馆、艺术馆就入驻其中。墨池坊还在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推出了重磅级画展、钟表展、扇画展、剪纸展、摄影展、印石展、夹缬展等多个临展,吸引超30万人次驻足观展,创新实施民间活态博物馆集群的发展思路,主打“文化+”的庭院业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观光。通过保护、整治、提升,盘活了附近一带的民居古建,也顺势刺激了周边区域的经济消费,以历史文化、艺术、时尚等多元素赋予一幢幢历史建筑新的活力和功能。
应河而生,打造时尚市集文化产业 塘河是温州人的母亲河,孕育出温州灿烂的历史文明。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塘河文化,近些年悄然呈现“井喷”式发展。近年来,温州市瓯海区积极探索“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办馆模式,打造了由5个特色鲜明的展馆组成的塘河民办博物馆群,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以博物馆为载体衍生的文旅消费IP——青灯市集,跻身全国美学生活市集的“顶流”,成为近年从温州民间孕育催生的“塘河文化”代表性IP之一。依托万象城商圈以及青灯市集文旅IP,挖掘潜能,提炼聚能,打造一批吃、玩、购、娱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博物馆群自身“造血”能力,实现产业提升和运营平衡。接下来,温州还要建立塘河民办博物馆联盟,建立馆际之间在文物收藏、保护、展览、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塘河民办博物馆群的社会功能和集群效应。重点挖掘塘河沿线的地域优势、人文优势,借助市场运作、社会资本、资源共享共赢等方式,积极开拓“文化+旅游+休闲”的新型博物馆文旅产业,例如可以设立咖啡吧、音乐小酒吧,解决吃饭难、停车难等问题,让游客成为“回头客”。规划中的塘河水上巴士可以将梧田老街、万象城周边、山根音乐艺术小村串联起来发展,融入文旅发展,带动持续性运营。2023青灯市集全国美学大会(春季)活动共展出超1200个特色生活美学品牌,总人流量突破20万人次,销售额达6580万元;梧田老街项目开展了“域见梧田·初现探秘”活动、瓯海婚博会暨古风国潮婚礼节等系列活动,五一期间人流量突破40万余人次。由此可见,博物馆聚集所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迸发出无限的能量。
作为城市与乡村文脉传承的载体,博物馆留存了城乡悠久的人文记忆,见证温州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乡愁。温州在打造民办博物馆之城的过程中,不断凝聚文化内核,找准发展定位,加强片区联动;平衡城市化与文脉传承,顺应原有的城乡肌理,顺势应变,迁改同变;让博物馆群落应运而生,让“人气”在古老的建筑间流动起来,将博物馆的聚集效益最大化,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质、温州辨识度”的文化标识。(蔡书茈 朱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