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是全国文明单位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志愿服务基地、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近年来,汇聚志愿力量,创新开展“星火·远航——百团赴百城志愿服务项目”,为广袤中华大地上的青少年朋友普及航海文化知识,播撒“海洋强国”梦想。
微光汇聚,奔赴山海
中海博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首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始终以“弘扬航海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为己任,依托馆藏资源、创新活化利用,以精彩的展陈、有趣的活动、丰富的课程等,讲好中国航海故事、传播中国航海声音。
让航海文化“零距离”。中海博地处东海之滨的临港新片区,距上海市中心70余公里,相对偏远。为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航海文化需求,使更多的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有机会与航海文化面对面,中海博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理念,通过“航海文化进社区”“航海文化零距离”等品牌项目,推动展览、课程、活动走进上海市社区、学校、农村、展会等,特别是在虹桥枢纽、浦东机场、地铁车站等交通枢纽设置了固定的航海文化阵地,先后输送展览(含图文版)100余场,覆盖人群500余万人,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城市软实力提升。尽管也将临时展览输送至全国20余家博物馆、图文展览输送到全国10余所中小学校展出,但毕竟传播面有限。
志愿星火跨越山海。与此同时,中海博自2010年7月对外开放以来的13年中,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千人,与上海市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建机制,成为高校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借助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在上海市交通团工委指导下, 2022年暑期,中海博创新推出“星火·远航——百团赴百城志愿服务项目”,利用上海市各高校大学生寒暑假返乡度假、参与社会实践之机,由中海博提供“航海课程、科普图书、手工物料、图文展版”等资源包,经博物馆老师组织开展系统培训、考核,由这100支团员青年志愿者队伍将航海文化传播到全国范围内至少100座城市,并在部分地方建设“微型航海图书角”“航海宣传栏”等,多形式传播航海文化。
跬步不休,星河万顷
项目一经推出,得到上海市众多高校团委的积极响应,先后有上海电力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建桥学院等高校团委组织了近20支青年志愿队伍。大学生志愿者们用志愿精神点亮青春的梦想,用无私奉献书写青春的力量,以智慧和汗水拓展着“大思政课”的实践半径。
走融合创新之路。项目开展过程中,中海博精心组织策划,突出“五个结合”:一是“馆内+馆外”,馆内学习提升和素材准备,馆外实践历练和精度打磨;二是“线上+线下”,线上搜集信息、优化课件,线下转化实践、检验成效;三是“个人+团队”,志愿者既可单兵作战,也能组队整合,增强宣教的能级和频次;四是“短期+长期”,既可立足当前完成短期目标,也可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五是“基础+拓展”,一方面完成规定动作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实际不断拓展推陈出新。
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各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志愿服务实践队,中海博根据各队伍专业和特长开展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分工合作将航海文化与自身学科知识相融合,共同探索打造各具特色的队伍品牌。例如:上海电力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志愿者,成为首支“星火·远航”实践队,以“航海文化进内陆,星火远航润人心”为主题,抵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4个村落和社区开展活动;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筑星”实践队开启安徽宣城路线,来到宁国智协少年儿童发展中心,用爱与智慧点亮特殊儿童的星空;上海建桥学院的“麦心支教”实践队,奔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桃源回族乡鸭子塘社区和小学,开展了《郑和下西洋》讲座、“梦想号帆船”绘制、趣味知识问答等系列航海知识传播活动……
迄今为止,除在上海开展活动外,“星火·远航”项目先后已奔赴江西、安徽、吉林、湖北、江苏、广西、宁夏、浙江、湖南、甘肃、重庆、云南、西藏等30座城市,输送展览、科普讲座、教育活动等航海文化传播44场,受众近万人,线下参与2800人次,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等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
志愿星火,光亮如炬;航海云帆,劈波远航。100支团员青年队伍,100座城市,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我们一直在路上。年轻的大学生们,化身为航海文化使者,奔赴祖国各地,将用汗水、坚韧和奉献,持续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和弘扬航海文化,谱写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