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以“融合社教资源 共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第二届新时代文博社会教育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围绕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创新实践、重要意义及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论坛由中国文物学会、金宝搏网站下载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全国120余家文博机构、文化企业的220余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上,“新时代文博社会教育发展联盟”揭牌成立,并发布《新时代文博社会教育发展联盟武汉倡议》。现采撷研讨会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专家主旨发言
新时代博物馆讲解人才的核心能力与培养路径
中国国家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 王溪
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讲解在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强度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知识输入离不开学习能力,知识输出离不开阐释能力,在讲解内容提质升级的重大考验面前,“学习”与“阐释”已经成为新时代博物馆讲解人才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政治理论方面。在讲解工作中,需要时刻注意把讲解宗旨与中央精神对起来,把讲解内容与解读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联系起来。第二是学术前沿方面。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日新月异,这些新发现和相应的学术研究,不断刷新我们对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认识。讲解员不仅要持续跟进学术动态,而且要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眼力和脑力。第三是服务对象方面。讲解员要把“因人施讲”这一经典论述,做得更加细致和精准,进一步分类分层地研究观众。
对于讲解工作实践而言,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阐释能力:第一是展览知识体系的把握。讲解员需要准确把握展览的主旨和脉络、整体逻辑和局部逻辑,把“展线上的文物”阐释到位。第二是文物多重价值的挖掘。对文物多重价值的挖掘阐释成为讲解员需要掌握的本领,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第三是交流方式的更新。随着博物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讲解员需要更新讲解理念,培养“提问题”和“讲故事”的能力。提问题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发问,而是有意通过设计问题增强讲解的逻辑性和互动性,达到引导观众学习的目的;“讲故事”也不是刻意地为了讲而讲,而是要紧密围绕文物的价值内涵展开,才能成为讲解的点睛之笔。
红色社教创新发展之路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 杨丽珊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缔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而建立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先后研发相关教育服务系列项目30余项,2023年开展活动200多场次,线上线下受众达328万余人。
主要做法:创新理念,让红色社教“多元化”。依托一个精品基本陈列、120多处革命旧址、10000多件馆藏文物,打造特色社教品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创新机制,让红色社教“多样化”。组建苏区精神宣讲团,打破纪念馆地域限制,改变纪念馆长期以来“等客上门”的传播和教育模式,主动“送学上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先后与全国100多家大中小学院校建立共建合作机制,建设规范化、阵地化、品牌化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共育共享。创新模式,让红色社教“常态化”。 创建社教项目、吸引公众参与受教,是纪念馆发挥社教功能的一项“必修课”。注重发展方式创新,希望走出一条投入小、好复制、可持续、能常态的红色研学社教新路子。
“大思政课”视阈下革命旧址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罗永宽
“大思政课”需广聚多元育人资源。开门办“大思政课”:联结各类资源。打开“书斋”之门、“教室”之门、“学校”之门。直面时代、贴近生活、植根实践,充分吸纳、用好社会现实和实践中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力避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表层化、娱乐化。
革命旧址是最直观、最生动的历史教材(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集中诠释之地(场域),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活化党的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天然课堂。革命旧址具象地承载、潜在地蕴含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核: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因地制宜发掘、整理、研究、开发、转化和利用革命旧址独特的红色资源,即:把潜在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显性的育人资源、把分散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整体的育人资源、把历史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育人资源。
形成包括理论研究成果、课堂教学成果、艺术创作成果、文化传播成果和实践教育成果等在内的一系列红色文化育人成果,注重用百年党史上的革命人物、英勇事迹、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等红色文化感染、启发、教育、引导学生,使学习四史与坚定信念相结合,开发资源与以文化人相结合,体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弘扬、文化与育人的四者统一。
让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 马玉霞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为了培养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生力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做到以下几点:一、打造阶梯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讲文物”的素养和能力。二、将馆舍天地融入大千世界,增强青少年“讲文物”创造性和感染力。三、与校园教学相融合,让“讲文物”活动覆盖更广大青少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每年将流动展览、教育活动等内容送往重庆各区县广场、社区、学校,年均送展800余场。四、重视培训结果的运用及展示,凝聚全社会“讲文物”的合力。
博物馆教育多态的实践与意义
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杨晓华
博物馆教育多态是指以博物馆展览或文物等文博资源为基础,策划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在不同的教育主题及应用场景中,呈现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在教育多态发展的情况下,博物馆可根据目标群体及应用场景对教育活动/课程进行自由组合、更新或替换,使得教育主题有良好的拓展,形成多样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模块化编组,也可根据展览、场地等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内容的增添、更新与替换,使系列课程能够保持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基本条件是:继承、立足本馆文博资源,才能做出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活动;创新制作教育活动要对展览和文物档案中的呈现和记录方法进行重新解读。向上转型将展陈和文物资源的引用指向目标受众和应用场景。
在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目标群体以及不同教育形式的排列组合下诞生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配套的教育产品也呈多样化发展。当规划制作一个博物馆教育产品时确定目标群体是重要环节,确定后一般不能改变,而应用场景和教育形式却是可以变化的。即一种教育产品可应用于不同的博物馆教育场景与形式中。
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
为凝聚中华民族复兴伟力贡献博物馆力量
辛亥革命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 魏德勋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肩负着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传承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辛亥革命博物院不断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拓展教育空间和提升教育品质,以文博社教力量勠力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凝聚中华民族复兴伟力贡献博物馆力量。
一是坚守文化阵地,坚定文化自信。辛亥革命博物院接待习近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接待连战、马英九、洪秀柱等台湾地区政要、港澳地区行政长官,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外国政要和驻华使节,孙必雄、孙穗芳、黄伟民等辛亥志士后裔,丁肇中、陈薇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总计60批次以上,充分发挥博物院作为城市会客厅的重要作用。
二是创新宣教形式,弘扬时代精神。辛亥革命博物院围绕“首义课堂”“博爱学堂”知名社教品牌,先后开展了“首义寻踪”“首义之光”“首义青年读书会”“小小讲解员”“时代小先生”等特色青少年研学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另一方面,着力加强馆校协同合作,强化教育实效,通过线下、线上活动形式,共同建设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大思政课”教育基地。目前已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订共建“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实现跨区域合作。博物院还积极拓展思路,举办、承办主题晚会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承办辛亥首义文化节主题晚会“博物馆之夜”活动,组织高校大学生开展“培根铸魂 歌献祖国”的歌唱活动等。
三是服务社会发展,贡献文博力量。博物院具有湖北省内领先的博物馆宣教队伍,在完成院内讲解任务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培养讲解人才,承担大型讲解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有10余人次参加“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建党百年大型展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展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等国家级、省部级重要讲解接待任务数十场次;服务时政教育,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来院进行党员学习教育的单位和组织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加强两岸交流,凝聚复兴伟力。作为全国首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博物院是促进鄂港澳、鄂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院积极配合国台办、省市台办等相关部门,承办学术论坛,配合台青、台企活动,加强经贸交流,开展港澳台青少年研学活动等各类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强化两岸青少年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理想认同。
部分案例代表发言
以“旗装雅韵”为例浅谈博物馆课程开发
吉林省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 刘梦娇
吉林省博物院《旗装雅韵》社教课程,2015年至今已经实施近百节,得到了省内外多个学校、教育机构、家长学生的认可。
课程开发背景是依托展览及文物,“旗装雅韵——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满族服饰展”“锦绣吉祥——吉林省博物院藏满族刺绣展”等。同时吉林省是满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选取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主题,对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传承民族记忆、保持文化多样性,提升社区参与程度,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课程首次尝试将吉林省博物院的IP人物奇小思和妙想想同故事情节一并融入了课程主线当中,并与互联网设计公司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四条并列主线人物动画设计精美、动态十足。课程经过一系列提升,邀请专家对历史、服饰细节进行把关,多次进行教育员考核及试点课程,收集学生反馈。采用了当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关卡制互动课堂”教学形式,引入了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浸入式学习,体会满族服饰的精彩之处。手工制作环节采用吉林省博物院员工独立研发并申请了五项国家级外观设计专利的旗装卡通人物服饰换装材料包。
该课程获得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吉林省首批研学精品课程等奖项。
“陶于河滨”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
山东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 孙友德
“陶于河滨”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是山东博物馆在全方位、多视角诠释黄河文化的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教育特点以陶器入手,定位史前,让文物讲述黄河文化故事,让黄河文化故事驻留研学者的心里,让研学者成为黄河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该研学课程的创新亮点是:构筑博物馆研学专属空间;打造非中心沉浸式研学模式;开设积分银行,实行研学奖励;打造博物馆研学链与研学线的结合。采取的做法有:注册(登录)研学账户、展厅参观、研学空间研学、研学评估。
“陶于河滨”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一经推出好评率达到99%。山东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历城区教育局将该课程列为暑期中小学研学推荐课程。一位研学者说,“参加山东博物馆的活动,不仅学到了很多黄河文化方面的知识,在研学过程中和大哥哥们共同合作,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有一位研学者说,“研学下游,力争上游。不仅充实了我的大脑,而且更让我的大脑的操作系统得到了升级。”
博物馆教育跨界融合的探索之路
——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副主任 何莉丽
金沙遗址博物馆创建了“小金课堂”青少年教育品牌,分设“考古·金沙”“戏剧·金沙”“金沙文化进校园”“金沙云课堂”等十大课程体系,研发数十个教育项目,实施上百个教育课程,已形成馆内馆外、线上线下、多学科融合、多元化教学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在“跨学科”方面,金沙遗址博物馆注重将博物馆教育与科学教育、戏剧教育、自然教育等多学科教学相结合,研发《金沙小小科学家》《金沙小小编程师》《小象金沙历险记》《金沙观鸟》等跨学科教育项目,从不同的视角解读金沙文化内涵,以满足青少年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在“跨领域”方面,金沙遗址博物馆积极探寻跨界融合,加强资源互补互融,实现博物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比如:博物馆与学校合作,除进校开展系列课程外,还首开馆校双方在校园内共建“迷你博物馆”的先河;博物馆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我来金沙讲堂课”教育项目,开创了国内首个在考古遗址上呈现的教学课堂;博物馆出版《寻秘古蜀金沙》等6册科普绘本书籍,并在传统出版模式之中加入AR技术,结合绘本内容研创戏剧课和儿童广播剧,实现出版融合。
在“跨区域”方面,金沙遗址博物馆借助“互联网+”,将博物馆教育链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实现快速传输、全域覆盖、共建共享。例如:开展“青春守护·共享金沙”系列直播课程,助力凉山及阿坝地区青少年开拓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开展“蓉港携手·云游金沙”系列活动,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带领香港青少年云游金沙遗址、探秘古蜀瑰宝,树立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金沙遗址博物馆社教工作紧跟时代步伐,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在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跨界融合中实现教育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让博物馆成为多学科、多元化、多交叉、多融合的大教育平台。
新时代文博社会教育发展联盟武汉倡议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肩负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为文博社会教育工作搭建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由金宝搏网站下载 牵头,联合两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优秀案例单位共70余家文博机构相聚武汉,共同发起成立新时代文博社会教育发展联盟。在联盟成立之际,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全方位激活博物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深度、全方位挖掘并加以解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策划举办多样性、多渠道互动参与的社教活动,丰富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博物馆文物的文化内涵,激活博物馆馆藏资源的生命力。
二、向全社会公众多面向开放,实现博物馆资源全民共享。推动博物馆全面扩大馆藏资源开放开发空间,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研学团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加强不同领域内的文化连接,进一步开放资源、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加强馆际合作,整合资源,互通有无;采用多渠道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实现文物事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三、建立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切实将学校课堂与博物馆资源有效结合。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分龄设计贴合不同学段的实践教育课程与活动,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开发不同主题、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打造受欢迎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
四、实施“博物馆+”战略,探索跨界融合发展新模式。“+”意味着连接、开放和融合,“博物馆+”能够使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成果更广泛地让社会大众所共享。探索博物馆与旅游、科技、设计、传媒等跨界融合,激发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创新活力,为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互动化的渠道和途径。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通过可视化体验、智能化交互,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时代感和传播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博物馆社教事业发展。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博物馆管理人员、社教业务人员参加培训、交流、学习,进一步优化社教人才队伍结构,着力激发社教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联盟单位将精诚合作,共同推进倡议内容的落地实施,全力服务好联盟成员单位和各文博机构社会教育工作的生动实践,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博力量!
2023年11月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