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学者大多了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流行一种“中原中心论”,即认为新石器文化和文明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各个阶段都处于文化发展领先的位置;周边地区和中原地区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因素,往往被认为是中原向周边传播的结果。到七八十年代,在周边地区考古新发现、陶器类型学断代方法完善和碳十四测年的推动下,学界发现周边地区新石器文化和文明起源在年代上与中原地区一样古老;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某一特定阶段的文化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超过中原地区。此后,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和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从“中原中心论”转变为“多元说”。
在众多的“周边地区”或“多元”当中,辽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一元。狭义的辽西一般指西辽河和大小凌河流域。根据一些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有的学者往往把燕山以南的滦河流域乃至部分海河流域也与狭义的辽西划入一个文化地理单元进行研究,并也以“辽西”泛指这一范围。但是对于这种情况,更多学者使用“燕山南北地区”这一名词。为此,下文在提及辽西地区,只限于狭义。
史前辽西地区属于大的东北文化区是学界共识。在东北文化区各个区域中,辽西地区是考古工作开展最为充分的地区。这种情况与20世纪50年代中原和周边地区考古工作开展多寡状况颇为类似。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相对于东北文化区其他区域,学界对辽西地区的史前文化时空框架及相关问题认识最为深入。因此,在对东北其他地区考古发现进行断代或讨论与辽西地区相似的文化因素来源时,学者不免以辽西地区为基准去衡量其他地区。
由已知认识未知,这当然是考古学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如果一切以辽西为标准,“唯辽西是用”,很容易重蹈“中原中心论”的覆辙,从而陷入一种我们称之为“辽西中心论”的窠臼。具体来讲,中原地区在夏商周以来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如果把这种格局倒映为史前各个时期的情形,就陷入“中原中心论”。辽西地区兴隆洼、赵宝沟和红山文化是极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尤其是红山文化,甚至被认为已经进入文明时期。但是如果继续扩大,认为在整个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也起源于辽西;最早的玉器也出现在辽西,周边地区出现和兴隆洼文化相似的玉器,就被断定在兴隆洼文化时期;辽西周边发现陶平底筒形罐,就认为是受兴隆洼文化影响的结果……这种扩大化的思考方式,尽管研究者可能并非主观持有“辽西中心论”,但是在客观上就陷入这样一种认识陷阱。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近十余年辽西以外的东北或邻近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所呈现出的新的文化格局。这个格局提示我们,在将来对东北文化区史前文化研究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避免“辽西中心论”的倾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兴隆洼文化是辽西乃至东北及邻近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来兴隆洼文化前身——小河西文化也被识别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河西文化是燕山以北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其年代多被确定在距今9500-9000年,直接承接燕山以南的东胡林、南庄头、转年等距今12000-9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或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文化。这种视角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起源格局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
首先,2007年以来松嫩平原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双塔一期遗存)发现了距今10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目前我们提出双塔一期遗存的主体年代更有可能是距今8700-8000年)。2011年以来,同为松嫩平原地区的吉林省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更是发现了距今13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后套木嘎一期遗存)。2013年以来,在小兴安岭南麓及三江平原一带,黑龙江伊春市桃山、桦阳遗址和饶河县小南山遗址(一期),都发现了距今15000年前后的陶器,小南山遗址二期即小南山文化(距今9000-8600年)还发现成片的墓地以及成套的玉器(玉珠、玉管和玉璧)。
最近几年,燕山以西蒙冀交界地带裕民文化(距今约8700-7000多年)和四台文化(距今10000-9000年)等以小型村落形态出现的新石器文化也被揭示出来。与此同时,根据最新的资料和研究,辽西地区小河西文化的年代还被推迟至距今7900-7700年前后。换言之,在东北及邻近其他地区最早陶器和新石器文化被不断提早的同时,辽西地区最早新石器文化却被进一步推迟。
以上的新发现和研究显示,东北地区最早陶器的起源和最早的村落式新石器时代文化,都不在辽西地区。相反,尽管辽西地区在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乃至更晚的夏家店下层时期,是东北地区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是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或陶器、定居和农业等文化要素起源的年代几乎是最晚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这种特点,值得进一步探索。更重要的是,这提醒我们,在研究东北史前文化格局,尤其是东北新石器文化起源和早期发展问题时,要跳出“辽西中心论”。
与上述发现与研究相关的问题,比如东北地区最早的玉器和蒙冀交接陶筒形罐等的起源,不少研究者也多以辽西地区为标尺进行判断。
比如对于早年小南山出土的玉器,有学者将之与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进行比较,判定小南山的玉器,部分年代与兴隆洼文化相当,部分年代与红山文化相当,并认为是辽西地区影响的结果。从上述小南山文化的新发现来看,早年小南山遗址发现的玉器中,有部分玉器(如玉珠、玉斧等)与小南山文化新发现的玉器相似,不排除这部分玉器的年代早到小南山文化时期(距今9000-8600年),即远远早于兴隆洼文化。既然三江平原地区玉器的出现远远早于兴隆洼文化,这里出现的“兴隆洼文化相似”的玉器,一方面不能排除是自身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甚至可能早于兴隆洼文化。实际上,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大多出现在兴隆洼文化晚期(约距今7500-7200年),其中的一些玉管就与小南山文化的同类器相似,因而不排除东北早期玉器的发展格局存在三江平原影响辽西的可能性。
对于蒙冀交接的裕民文化的平底筒形罐等文化因素,不少学者也是习惯性地认为受到兴隆洼文化的影响。实际上,从目前裕民文化的陶器演变序列来看,尖圜底陶器向平底陶器的转变大约在距今8000-7600年(如康保县兴隆二期),这个年代略早于最新确定的小河西文化开始年代,更不用提兴隆洼文化了。而且裕民文化的陶平底器是一种小平底,更像是尖圜底自然演变的结果,和小河西-兴隆洼文化的大平底筒形罐有异。此外,从蒙冀交界地区的四台文化和裕民文化相关发现来看,这里的半地穴房子、磨盘磨棒、石块/石板灶乃至粟黍遗存似乎都早于小河西-兴隆洼文化,这两个地区的互动和文化传播方向甚至也不排除蒙冀交界影响辽西。
综上所述,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起源和早期发展并非单一的独立起源和单方向的对外影响,更像是集东北及邻近各地区新旧石器过渡和新石器早期文化发展之大成的结果。这种模式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二里头时期文明起源态势十分相似。可见,我们不仅要有意识地跳出“中原中心论”,也要有意识地跳出“辽西中心论”。
推而广之,何止要跳出“辽西中心论”,我们要跳出各种形式的中心论,即跳出以一种单一框架或模式去衡量所有地区的认识论或方法论窠臼。任何历史规律都是有着时空限定的。对此,历史和考古研究者不可不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考古研究专题”一般委托项目“新石器文化起源的中西理论比较”21@WTK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