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新发现的7枚实弹、4枚钱币、3枚子弹头等15件革命文物和柏露村民李江辉捐赠的其他18件文物均已顺利进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库房。
这些革命文物中的一部分,最初是由井冈山神山村赖发新等村民在周山组五斗埂整治农田时发现。村民及时报告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经馆报告有关部门后,馆长袁海晓带领文物保管科科长蒋玉芳、副研究员汤根姬,编辑研究科副研究员何小文、科员廖依芸等,与公安民警和村民共同利用探测仪器对最初发现革命文物的农田及周边地带进行勘察,分别在五斗埂以及神山村烈士墓附近发掘出这些革命文物。
神山村,地处井冈山茅坪乡大约11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因四周高山环拱,状若城垣,故名为城山,后演变为神山。它东连柏露乡,西接桃寮村,北邻坝上村,南毗大陇镇,现有神山组和周山组两个村民小组。
红色是神山村之魂。井冈山斗争时期,神山就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哨口的前沿战略要地,同时还是井冈山军民的大后方,红军药材库和红军造纸厂等设在此处。井冈山革命时期,神山村为100%全红村。现存红军药库遗址1处,红军后代19人,烈士后代9人。此外,该村还集中安葬有第三次反“会剿”牺牲的红军烈士7名。
近年来,神山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红绿优势,通过改造黄洋界古道,建成红军小道,建造红军烈士墓,恢复红军药材库遗迹并将周边红色景点串珠成链。随着“红色”兴起旅游热,“绿色”摘下贫困帽,进而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自力更生、敢闯新路的小康路径,并推动神山村在井冈山率先脱贫中实现“率先中的率先”。如今,神山村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还荣获了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幸福感倍增的神山村村民,有着浓郁的“热爱文物、热爱家园”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因而,当村民一经发现革命文物就能够第一时间报告文物管理部门,并给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带来很多便利条件,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经专家初步研判,此次在神山村发掘的革命文物中至少有3枚子弹属于二次利用。原来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设立了军械修理所。井冈山会师后,在毛泽东、朱德等红四军前委主要领导人的关心关怀下,成立了军械处。由于反动派对根据地严密封锁,原材料和工具都极度缺乏。红军战士每打一发枪弹,都要将弹壳拾回,进行复装。兵工厂到山上挖上了年龄的松树根晒干,削薄研磨成粉,制成火药,少量粉末会飘到墙上,但也舍不得丢,就同墙上的石灰一起扫下,收集起来。同时,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工人们往往能就地取材,解决问题。没有硝酸,就找老屋墙上和地窖的硝盐,从含硝较多的地方挖地下泥土,甚至挖棺材底下的泥煮硝;没有火药,就利用朽木磨成粉末,和土硝配成火药;没有重火力,就挖空松树干,填上火药和铁砂等,制成“松树炮”,这种炮虽然射程不远,但杀伤面积不小。因此,军械处在创办过程中,体现了人民军工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艰苦奋斗的工作品德以及求真务实、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的工作态度。宋乔生、刁辉林等第一代军工人更是用兵工初心锻造军工之魂。
即便这样,制造子弹并不容易。其中弹壳部分最难制造,只有铜才能制造弹壳,生铁、熟铁都不行,很容易炸膛。此外,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手工作坊也很难制造出底火台。所以,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复装子弹,把发射过的子弹壳重新清洗、切边,再装上自制的弹头火药和底火。
据有关红军军事资料记载,当时的弹壳除了要求红军战士从战场上捡回来,也会发动革命群众去收集,捡回去集中上交军械修理处。军工人员主要采用简易手动冲床,将膨胀的弹壳冲压收缩成合格弹壳以及召集铜匠、银匠去焊接弹壳上的裂痕,由于铜、锡焊的不牢固,因此,只有用白银去焊接缝隙,这样弹壳才能经受住火药发射时的爆炸冲击力。
为保证战斗力,军民用于复装的子弹头也是有讲究的,它由弹头壳和弹头芯两部分组成,铁不能做弹头,因为太硬,发射时会损伤膛线。铅、锡又太软,发射出去后,在火药、燃气的高温高压下很容易变软。铜的软硬度正合适,被火药燃气推进枪管时,柔韧性使其在通胀后仍能与枪管膛线契合。因为复装子弹是“二手货”,这也是这次挖掘出的子弹头形状不同甚至长短不一的主要原因。但在那个弹药匮乏的年代,红军仍将这些弹药用到了极致。正是这些荷载了艰苦奋斗和艰苦精神的子弹为红军立下了很大的战功。因而它和这次新挖掘出的“十文”“二十文”等钱币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弥足珍贵的实物佐证。
这些革命文物为后人进一步了解井冈山斗争历史、发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同时也丰富了井冈山的革命文物资源,更为红色神山注入了坚强的精神力量,村民们纷纷表示,将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作出表率。也坚决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时代价值,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