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宁夏境内西长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5),经历年修葺,形成以墙体、敌台、烽火台、关堡、壕堑等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沿贺兰山东麓由北向南绵延470多公里,是宁夏明代时期的一道重要边防屏障。西长城在永宁县境内共22公里,此处山体相对低矮,落差不大,墙体以土墙为主,个别地方有山险和石墙。在墙体之外尚有其他土墙、石墙、壕堑作为本体的附墙。有时,这些附墙远离土墙,延伸甚远,与其他长城设施敌台、烽火台或关堡相连,构成综合防御屏障。其中三关口地带的三道长城最引人注目,墙体充分利用河谷山体地形,土筑、石砌或劈山作险,虽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自成一体。2013年,明长城永宁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岁的董海宁是宁夏境内西长城的保护员。
董海宁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在明长城东边的高石墩山坡下养羊,长城见证了董海宁的成长。那时候爷爷就告诉他,长城是为了保护家园不被外敌入侵而修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它、爱护它。20世纪经常有人到长城边采发菜,由于天气很冷,那些人会在长城底下挖防寒洞睡在里面,董海宁的爷爷看到了就会过去阻止这种破坏长城的行为,董海宁保护长城的意识自那时起慢慢形成。
2017年,董海宁被永宁县文物局聘为长城保护员,在永宁县长城保护工作站工作。长城对于董海宁来说并不陌生,每一段墙体、每一个烽火台在哪个位置、什么状态都刻在他的记忆中,但怎么样去守护好长城、了解长城历史、讲好长城故事,是作为长城保护员的重要职责,还需要不断学习。
为做好长城保护员工作,董海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积极参加了自治区文物局举办的长城保护员培训班,主动找来宁夏长城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长城历史文化,把对长城深深的热爱之情投入到工作中,用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工作态度坚守在保护长城的第一线上。
西长城永宁段为宁蒙两省交界,307国道过三关口进入内蒙古,三关口、磨石沟是长城的重要关隘,贺兰山与长城融为一体、景色壮美,这里成为众多游客、户外爱好者停车驻足、观光摄影、登山徒步的地方,也是加强长城保护巡查的重要地段。同时,长城西侧内蒙古境内也还有一些工矿企业和养殖企业。因此,董海宁将攀爬长城、驾驶交通工具跨越长城、在长城上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在长城两线范围内施工建设、挖土取石、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种植养殖等违法违规行为作为主要的巡查内容,通过定期巡查、不定期巡护和节假日重点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做好长城日常巡护工作。
每次巡查时,董海宁都认真填写长城巡查登记本,将巡查日期、巡查地点、发现的隐患和安全问题逐一记录下来,遇到游客攀爬长城、穿越长城,他都及时劝阻,并向他们宣传长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发现的隐患问题或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巡查结束后,他会将巡查情况及相关照片及时反馈到文物保护工作群中。
在长城保护工作站值守时,董海宁曾遇到徒步爱好者途中突发疾病,负责后备资源的大巴车无法进入救援,时间就是生命,他克服各种困难,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和道路的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把病人送到闽宁镇卫生院,使其得到及时救治。在日常巡护中,董海宁会给在长城边遇到的徒步爱好者、自驾游人员、骑行爱好者等讲述长城的故事,向他们宣传长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及保护知识,督导他们带走自己的垃圾,让更多的人明白保护长城的重要意义。
从放羊的农牧民到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员,不仅学到很多关于长城保护的知识,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去更好保护长城,这让董海宁非常自豪。在巡护长城的几年里,他体验了许多未知的新事物,也曾接受过纪录片《守望长城》剧组的采访,在采访与拍摄中,董海宁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员讲述了自己守护长城的故事,并呼吁更多的人学习长城文化、重视长城保护。
因为长城保护员工作出色,2018年,董海宁又被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聘为长城保护员,以一人之力,守护宁蒙两界的长城。董海宁觉得,保护长城是一件很重要而且很有意义的事情,巡护长城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会一直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养成保护长城的意识,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中,共同守护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