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为世界奉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同样,杭州的文博提早谋划,精心组织,积极为亚运增光添彩。
杭州市现有登记备案博物馆9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4家,非国有博物馆36家。此外,省、市共公布认定了乡村(社区)博物馆110家。2023年前3季度,全市博物馆共推出145个临时展览,举办社会教育活动4681场,接待观众858万人次,比2022年全年总量多280万人次。杭州亚运会(9月23日-10月8日)期间,全市国有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41个,社会教育活动1294场,接待观众82.3万人次,其中境外观众9133人次。全市各大博物馆单日参观量均创历史新高,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馆后长期保持开放参观预约名额“秒光”,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日参观量最高达2.1万人次,西湖博物馆总馆单日最高达2万人次,杭州博物馆日参观量单日最高达1.5万人次。博物馆日渐成为青少年学生和市民游客的重要游览打卡场所。
搭建一个平台
杭州市深入打造文博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平台“杭城迹忆”。一是开设专栏。“亚运风采 文博添彩”收录图文、音频及视频内容,向市民游客展示杭州文物和博物馆最新动态资讯。目前,专栏已收录由各区(县、市)、各博物馆提交的5871篇“亚运风采 文博添彩”主题文章及相关内容。二是系列活动。依托平台举办了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品牌评比等系列赛事,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杭州主场活动。7月20日,正式启动“领杭州的博物馆护照”“我是文博推荐官”,开展探馆、探展、探宝、探活动“四探”公共教育活动。三是一站式预约。完善杭州市197家各级各类博物馆线上预约功能,并实现电子地图导航,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一系列功能开发和主题推广,杭州市文博咨询在“杭城迹忆”和社交媒体上的覆盖面得到全面提升。“杭城迹忆”平台注册用户数超160万,日活用户过万,“杭城迹忆”微信公众号粉丝22000余人,小红书、微博及抖音的粉丝量近万人。
实施一套举措
面对今年“博物馆热”,根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结合杭州实际,经过民意调查和充分论证,杭州市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在全国率先实施错时、延时开放。7月31日起,市属国有博物馆分三类错时开放。第一种是每天开放,包括岳飞纪念馆等11家,场馆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规模较小,日常开放投入较少,但参观需求量保持较高;第二种调整为周二闭馆,包括杭州博物馆等17家,场馆位于主城区,规模较大,日常开放投入大,且周边公共文化设施充足,游客选择面大;第三种继续维持周一闭馆,包括淳安博物馆等24家,场馆位于主城区以外,周边公共文化设施相对不足,近年游客数量增长不明显,无需改变游客参观习惯。另外,有条件的如临平区博物馆还开放了为期三个月的夜游。这一举措适当分散了观众参观高峰,让市民游客在杭州每天都有博物馆逛,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广大市民游客的充分认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秋、国庆假期前后,恰逢杭州亚运会,杭州市又根据观众需求,市属国有博物馆均每天开馆迎客,最大程度提升了观众参观的便利性,为亚运会营造了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这一举措在服务亚运的同时,借助亚运契机,展示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杭州文博力量的社会担当。
推出一批展览
为迎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召开,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杭州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等场馆完成基本陈列提升,焕新迎客。亚运会期间,全市国有博物馆共计推出41个迎亚运特展。“最国潮——文创设计大赛成果展”“与古为新:从中原到江南——中国礼制与尚古文化的源与流”“高山仰止 千古一人——苏轼主题文物展”“天堂里——工艺的苏州与杭州”等临展向世界展示了杭州市的历史、文化、艺术高峰等主题。以运动为主题,博物馆向观众呈现了“趣玩运动会·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全民song运会——南宋运动戏文物创意展”“加油!向未来——萧山运动文化展”“竞出东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特展”等展览为亚运会赛事预热,将运动传播给更多观众。“融合无障爱 携手向未来——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良渚童huà·儿童艺术展”等特展则向公众展示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创意作品、创新想象,助力亚残运会,向社会传递残疾人群体自强不息、超越奋进的精神。
组织一批赛事
“第十五届杭州市讲解员技能竞赛”共有38家文博单位,286名选手参赛,经过初赛、决赛,最终评定五星级讲解员10名,优秀志愿者讲解员成人组和学生组各10名。经过大赛练兵和针对性培训,全市文博讲解员在亚运会期间发光发热,圆满完成接待亚奥理事会、亚残奥委员会、“亚运会文明探源媒体团”、外国城市精英媒体团、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国际记者团、OCA/APC大家庭等嘉宾任务,服务观众共计80余万人次。
“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品牌”评比活动经自主申报、网上票选、专家评审,共评出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品牌十佳项目 10 个,优秀项目13个,并举办了“趣玩集结号——杭州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成果展”。通过活动,杭州市系统总结了博物馆人在青少年教育上深耕十余年的丰硕成果,展示了寓教于乐的优秀教育品牌,呈现了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革命文物及乡土建筑保护利用十佳案例”评比活动经推荐申报、资格审查、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甄选出了杭州市近5年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各10个,乡土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各10个。在杭州市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世遗之夜”上颁奖,并同步举办了图片展,展示了文物价值,宣传了经验做法,提高了社会关注度。
“杭州市第二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吸引了600多家文博单位、文创企业、高等院校、设计师团队参与,参赛作品近800件(套)。从作品的文化性、美观性、实用性和市场性等方面综合评审,51家单位的59件(套)作品获奖,近400余件(套)作品入选“最国潮——‘杭城迹忆’文创作品展”。借助赛事契机,深入调研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企业、观众和消费者,从体制机制方面探索馆企合作、产品开发、资源融合、协同发展等话题。
“第七届最美文物守望者暨最美博物馆志愿者”评选活动是杭州市首次表彰博物馆志愿者,共评选出“最美博物馆志愿者”团队10个、个人10位。“博物馆志愿者风采展”通过志愿者摄影作品、服务案例、志愿展品,展现了杭州市各博物馆特色志愿服务工作,讲述了当代志愿者的公益事业,传递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同时,也为志愿者在亚运会期间参与贡献文博力量给予了极大的精神鼓励。
“我和博物馆的故事”征文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550份,其中博物·画意290份,博物·诗情56份,博物·文风150份,博物·映像54份,共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优秀奖60名,网络人气奖4名。获奖作品将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一周年馆庆活动中,以“红墙创意灯光秀”形式进行展示。
开发一批文创
为进一步激活馆藏文物藏品,结合浙江省、杭州市文创大赛,杭州市涌现出一批兼具文物元素底蕴和鲜活创意属性的文创产品。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研发设计的“杭城迹忆”系列香具套装、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研发设计的“行大运”运河主题系列文创获得2023年全省博物馆迎亚运文创产品大赛金奖,“杭州的博物馆”系列护照获得2023年全省博物馆迎亚运文创产品大赛铜奖。
组织一系列文博研学活动
7月20日,杭州市正式启动了“走遍杭州的博物馆”主题活动,本着让观众广泛参与,讲好杭州文物故事,展现杭州文博风采的宗旨,公众自行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参观杭州的博物馆的内容即可参与,并有机会领取3000本“杭州的博物馆”护照和1060份好礼。该活动推出后掀起了现象级热潮,活动全网话题量超1700万。
博物馆护照受到市民游客热捧,社交平台上带话题内容数万条,仅1个月时间就将3000本护照的邀请码发送完毕。“我是文博推荐官”活动举办馆长导览、临展观摩、藏品赏析、公共教育等活动共计90余次,对外发放奖品50余种,500多份。参赛作品超2万篇,排名第一的作者已发布207篇,公众纷纷走入杭州的博物馆打卡,并在社交平台留下自己的体验感受。“杭城迹忆”平台定期精选推荐官发布优质内容,合集推送作为鼓励,也为其他观众做参观准备参考,有效联合广大社交媒体用户,共同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结合杭州市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上公布的杭州市第一批“乡村(社区)博物馆研学线路”,组织了余杭、萧山、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6次乡村博物馆研学游活动,每次招募10位推荐官探访5至7个乡村博物馆,通过社交媒体推荐,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分享这些地处乡村、社区的小馆的精华,成功为主城区以外的博物馆引流,促进当地文旅热度提升。
亚运会召开期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还推出“亚运风采 文博添彩——文博推荐官带你纵览杭州8000年”系列短视频,从在杭外国人视角展现了杭州市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果等,被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方网站转发,为亚运会增添了文博色彩。
在“后亚运时代”,杭州市文博事业将在新的起点,加快推进“一十百千万”计划,打造一个代表杭州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新建国有博物馆进程,2024年,杭州市拟新建临平区玉架山遗址博物馆、临安区吴越文化博物馆,加大力度推进杭州博物院、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富阳区泗洲造纸博物馆等大型国有博物馆建设工作,完成中国湿地博物馆提升改造;继续孵化培育乡村(社区)博物馆;大力支持原创高质量临时展览,在博物馆充分展示杭州市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中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的丰硕成果。
同时,将进一步加大预防性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力度,推进文物藏品鉴定和定级工作,建立文物鉴定工作基地,深化文物收藏机构的藏品专业化管理,着力培养研究型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资源,广泛开展科研工作,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文化创意事业繁荣,让馆藏文物真正“活起来”。加大与国内外博物馆馆际交流合作力度,挖掘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使命,深度打造“博物馆之城”。 (执笔:郎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