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新时期广州强化文物安全监管探索与实践之路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广州市文物局

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4000处。近年来,广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文物安全防控“十四五”专项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以健全机制为保障,探索构建符合新时期文物工作形势的立体化监管体系,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打通文物“全链条”监管“最后一公里”。在制度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创新性实践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走出一条符合广州本地实际的文物安全之路。

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

广州不断完善文物安全监管各项制度保障,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形成“市-区-街(镇)-村(居)”文物安全监管层级体系,在文物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建成集文物资源管理、巡查检查、远程监管、督察督办、统计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三年来,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隐患相较于2020年同比下降31.1%。

一是层层压实文物安全责任。将文物安全重点从“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预警”,积极推动同文物保护责任人签订《文物保护管理使用协议书》,市-区-街/镇逐级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对广州市市级以上国有、集体所有的文物博物馆单位(455处760个文物单体)安全直接责任人进行公示挂牌,其中国保挂牌率100%、省保挂牌率98.4%。

二是组织开展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评估。通过观测、监测等手段对文物本体进行检查,掌握文物保存状况、安全隐患、保护性设施现状情况及文物周边环境情况,为下一步保养、修缮等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广州市已完成全部33处国家级(103个文物单体)、63处省级(167个文物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风险评估,并完成了342处市级以上(478个文物单体)文物保护单位消防专项评估。

三是完善文物安全制度。修订、制定《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工作指引》《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广州市文物保护监督员管理办法》等,编制《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检查与评估导则》,建立和完善文物安全管理的各项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是建立一支监督员队伍。自2014年开始,每年从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安排文物保护监督员经费约850万元,其中市级100万元,区级750万元。全市各区采取“一区一策”,市和部分区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部分区通过聘请兼职人员,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文物保护监督员队伍,规范文物巡查、检查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文物保护监督员648人,其中市级文物保护监督员11人,区级文物保护监督员637人,每年文物巡查次数超30万次,实现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全覆盖。

五是推进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结合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的相关规划,广州全面梳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深化数字赋能,着力构建“1+2+N”数字平台建设,突出文物数据库、文物巡查信息库基座支撑,研发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巡检+视频监控+智慧消防+物联监测+安全评估+应急调度+专家研判+处理决策”全领域监管闭环,打造出整体智治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管体系,织密织牢文物安全防护网。

六是实施安全防护工程。分批分阶段开展古建筑、古墓葬等安全监控建设,完成番禺、海珠区视频监控试点,并推动各区接入市级平台。完善微型消防站、消防器材配备等基础设施,开展文物智慧消防试点,由市文物部门统一为229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配置微型消防站。在陈家祠、光孝寺开展防白蚁监测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文物建筑电气火灾防控综合治理,升级改造部分老旧消防系统,确保文物安全。

创新科技手段 建设预防性保护体系

自2014年起,广州市建立了文物保护监督员制度,公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监督员管理办法》,开展文物安全日常巡查检查工作。201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岁修”制度,对各种病害进行前期预判,积攒了大量经验。通过将“文物巡查”“岁修”等经验用于预防性保护实践,围绕预防性保护体制机制难点、理论与技术关键问题,广州积极推进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广州地方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陈家祠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 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之一,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它位于中山七路、康王路两条交通要道的交界处,临近繁忙的地铁站,人流、车流量巨大,加之周边社区类型多样,环境复杂,多种常规监测手法和监测方式无法在古建筑中正常实施。陈家祠管理单位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实时监测古建筑的裂缝、沉降、位移等情况,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大提高了管理单位掌握古建筑动态状况的能力,为降低周边活动对古建筑的影响提供了大量实时性信息,也为探索复杂城市环境下古建筑与建设、人居、交通等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经验。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经典红色革命史迹,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人在广州从事革命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这组红墙黄瓦的古建筑群以砖木结构为主,极容易遭受白蚁的破坏。因白蚁对文物古建的侵害过程十分隐蔽且很难察觉,2021年,管理单位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立文物古建白蚁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自系统安装之后,至今累计发现90余次有蚁报警,经过监测和及时灭杀,旧址的白蚁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对古建筑起到了积极的预警和保护作用。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佛寺。2021年,广州推动开展光孝寺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通过科学监测分析文物保存、材料结构,制定了系统化的巡查、监测、专业检修等预防性保护措施,同时强化预防性保护数据的记录,为后续分析比对、修缮保护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文物巡查工作人员结合在“岁修”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每个月上传光孝寺的文物巡查工作记录,从管理上对光孝寺预防性保护工作起到有效监督作用。通过巡查发现,琉璃质地的瓦屋面,相对比较光滑,落叶堆积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较少,对屋面的损坏情况较小。碌筒类瓦屋面由于相对粗糙,植物堆积较多,落叶容易堆积,容易造成植物生长。通过及时调整策略,在后期的巡查中,加强了碌筒瓦面的巡查,提高了预防性保护巡查效率和准确性。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文物安全“一网统管”

在长期的文物安全工作中,广州逐渐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实践经验,各级也建立了多个相关的信息数据平台。但以往受限于技术手段等因素,这些信息数据节点之间并未能实现充分的互通互联,存在不少“信息孤岛”,难以形成合力。

近来,根据《“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安全防控“十四五”专项规划》等相关内容,结合广州市数字化改革总体要求,广州市文物局积极谋划全市文物安全数字化总体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利用数字化平台底座,联通各辖区文物安全管理数据,整合治理力量的协同模式,逐步实现“一张网络管全市、一个中心管全域、综合队伍协同治理”,即“一网统管”。

“一网统管”的核心是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广州市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两线范围、保存状况、档案资料、巡查记录等信息纳入平台数据,实现了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一张图、一张表,统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

在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之下,建立了文物安全智慧中台。智慧中台对由各区文物管理系统汇聚而来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其中又可以分为文物资源管理、智慧巡检、物联监测、应急调度、安全评估、智能预测、宣传教育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不同的文物安全工作流程,实现了新发现风险问题的快速分发,及信息数据的即时反馈。

通过数据统管,广州实现了全市文物安全数据集中存储、分析、监管和应急处置,为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提供动态文物安全态势掌控、感知、展示,避免了各个信息化平台形成“孤岛”。

“一网统管”还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文物安全云监管,二是文物安全智慧巡检。

文物安全云监管 为加强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广州市以信息化、物联网建设为核心,集中整合视频监控、云消防、文物监测等手段,实时监测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打造出智能监测、联动告警、应急处置的闭环机制。通过不可移动文物云监管,监测数据通过专网实时传输至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接入文物点统一管理,平台动态分析安全阈值,根据倾角、沉降、振动、变形、抗压强度、含水率、裂隙发育等数据变化进行研判,发出告警分级处置并流转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赋能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一体推进。

2022年,广州市在海珠区、花都区陆续开展云监管试点建设,取得良好效果。试点所在区350处文物保护单位已全部接入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目前正积极推动各区文物点逐步接入,努力实现全市文物安全“云监管”全覆盖。

文物安全智慧巡检  当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管普遍面临基层保护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等难题。《文物安全防控“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广泛引导社会参与,摸清文物安全底数,科学评估安全风险,因地制宜、精准管理”。

广州市着力解决当前不可移动文物巡查无标准、文物安全隐患时效差、文物安全监管难等痛点,引入社会化力量开展巡检服务,并通过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将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图、“四有”档案资料、安全风险、监控监测报警以及文物3D展示、安全评估等数据纳入集中管理,实现了“智慧巡检”,有效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

“智慧巡检”以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界定标准为基础,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AI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标准化数字台账,并对文物安全风险状况实时分析研判,实现科学预警,助力精准施策。

“智慧巡检”把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到人,通过巡检信息轨迹查询、实时巡检数据上传、隐患报警信息管理、数据报表统计等功能,确保数据准确性、时效性。

目前,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智慧巡检”分为巡查、抽查、督查三部分。广州市采取“一区一策”的方式,由各区将文物巡查纳入镇街网格化管理,另成立市级文物保护监督员工作站,委托社会力量开展文物抽查检查工作,由广州市文物局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状况进行监管督查。从而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管格局。

“人防+技防” 打造文物安全闭环管理

文物安全闭环管理是文物风险出现之后得以快速有效处置的重要保障。它实现了文物安全保护从源头到末梢的“全流程”管控,推动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广州市文物局联合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州市文物保护监督员工作站等专业机构,编制《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检查与评估导则》,制定出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界定标准。依托这一标准及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通过智慧巡检、技防监测,全方位、多维度对不可移动文物展开监测告警。

运用“风险源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可移动文物类型,对文物安全进行风险分类,涵盖本体病害、周边影响、养护问题、自然因素、消防隐患五个维度。本体病害风险源包括倾斜、沉降、开裂等;周边影响风险源包括非法建设、非法拆除、违章违规施工等;养护问题风险源包括过度养护、养护不当等;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消防隐患风险包括消防设施过期、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设施配置不得当等。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将文物分为需要抢险加固(特别严重隐患)、修缮(严重隐患)、岁修(轻微隐患)、正常(保存现状较好)四个类别,分别进入不同的处置流程。

在各处置流程中,以智慧巡检贯穿文物巡查、专家研判、修缮设计、专家论证、修缮、验收各环节,有效推动文物安全风险全过程体系化闭环管理。

集成后台与前端 强化应急处置及远程研判

广州市文物局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强调记录和监控事件全过程,规范操作处置。

制定印发《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按照早部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工作要求,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准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加强日常信息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文物安全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度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将突发事件分为三个等级,由文物管理单位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注重对应急事件的经验总结与评价,以便为后续同类事件提供经验借鉴和流程完善。

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中融合了GIS地理信息、会议系统、监控系统及执法仪等多种技术手段,还利用三维模型提供现场环境数据和应急物资位置信息,以提高应急指挥调度的效率和现场救援能力。

同时,基于高清视频会议“主席听众”模式,结合无人机、移动执法仪、监测传感器等遥感技术,实现灾情信息实时回传,跨地域专家协同研判,以便于展开文物安全隐患远程研判及远程指挥调度。

推进数字互联 文物安全隐患大幅下降

“文物安全+”,是广州探索传统文物保护与现代化技术深度融合的成果,即文物安全加基础建设、预防性保护、一网统管、闭环管理。

自推行以来,广州市运用一网统管“智慧巡检”共收集文物数据28万余条,通过智能智治,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的防控机制。做到及时掌握风险动态,科学评估风险细节,让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有据可依,高效配置文物保护基础建设和预防性保护,有效推动成果转化。通过以防为主,打防结合,构建上下联动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全链条监管闭环。

通过构建全立体化安全监管体系,广州贯彻“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预防犯罪”的总体目标,多措并举,不断探索多系统的深度融合,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广州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打防结合、群防群治”的文物安全工作格局,而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进一步强化了文物安全工作的效能,为文物安全工作的预判预防、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动态追踪提供了科学的保障。

文物保护的数字互联是大势所趋。文物安全数字化“一网统管”已逐步弱化新时代文物工作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边界。面向“十四五”,广州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文物安全+”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新路径,不断夯实中华文脉赓续相传的资源根基。 (供稿:广州市文物局)

微信图片_20231113160134.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1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