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智化寺,完全是一个偶然。
进入寺门,便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因为它的建筑风格好像似曾相识,不待工作人员讲解,我已判断出这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明朝建筑,我的家乡建有明朝的皇家寺院瞿昙寺,我多次到过那里,曾专门了解过它珍贵的建筑和壁画艺术,因此,一览智化寺的风貌便有亲近之感。
同一些古刹名寺一样,智化寺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山门上的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已昭示着它尊贵的身份。智化寺兴建于公元1444年,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心腹太监王振修建的家庙。目前智化寺的东、西两路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瓦剌入侵,王振怂恿英宗亲征,导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英宗之弟朱祁钰继位。时隔一年,即景泰元年(1450),英宗被瓦剌放回,经“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建号天顺。遥念旧事,在智化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并塑像纪念。
智化寺藏有一方碑额为“皇明恩典”的石碑,碑身文字下方阴刻王振的半身画像。辨认碑文,有“皇上复登大宝……诏招灵祭葬,蟒衣玉带,致赙建祠,撰碑颁敕,以旌忠义……”字样。由于英宗的偏爱,以及后世帝王“保护敕赐寺院就是尊重先帝”的意识,智化寺300年间香火不绝、法事不断。
清乾隆七年(1742)御史沈廷芳进京,路过禄米仓胡同,见到智化寺“岿然尚存、规模实矩”“香火不断”。沈廷芳曾参与《明史》校阅,熟知王振专权害国,观览之下“不禁发指”。出于对宦官专权“渎乱朝纲”的憎恨,他立即上奏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处。这一奏折马上获得了乾隆的批准。此后,智化寺走向衰落,变得破败不堪,尤其在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拆毁之后,寺院建筑更是残败。
1931年夏,著名建筑学家刘敦祯,以南京大学建筑系主任身份来北京调查古物时,将智化寺选定为他的第一个重点研究和测绘对象。次年,刘敦祯写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长篇报告《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智化寺在文博界声名鹊起。195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修整智化寺,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都与刘敦祯此行、此文相关。
智化寺是今天北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古建筑,依然保留了明式敕建寺院的风格,蕴藏着有关明代中早期历史、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大量信息。
在明朝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事关宫廷权力之变的重大事件,一是靖难之役;二是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建文帝殉国之谜引发众多考证,有人提出建文帝最后圆寂于青海瞿昙寺。2016年7月纪录片《瞿昙寺之谜》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使不少人知道了青海乐都瞿昙寺在历史上隐有重大不解之谜。我觉得这两个寺院把明王朝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明朝的古建筑艺术穿过几百年的时光,使我们在今天仍能体悟到蕴含在其中的智慧光芒,感受到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气息。
瞿昙寺的建筑、壁画、雕刻并称为瞿昙寺艺术三绝。智化寺也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藻井就是亮点之一。藻井是古建筑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的凹面,看上去似一井圈,四周刻画图案彩纹,即藻文,故称“藻井”。
藻井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顶上已有藻井装饰,上面刻画着藕茎类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菱角、荷花或莲叶。我国古代宫殿多为木结构,常有火灾之患,古人迷信,认为藻井能压火,所以常用藻井装饰,这当然是不可信的。古代常画莲花作为藻井的主要装饰内容,是因为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出污泥而不染”。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其中420个洞窟里都有藻井,而莲花图案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之久。
智化寺内原有三具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三组建筑内顶。刘敦祯评论曰:“万佛阁之藻井,云龙蟠绕,结构恢奇,颇类大内规制,非梵刹所应有。”遗憾的是,1930年夏秋之季,这座精美藻井被倒卖到美国,如今收藏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而智化殿藻井则收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藻井无奈地离开了故乡,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警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珍贵文物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已促成了300余批次,14万余件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我们期待着,将来有一天,再次仰望智化寺万佛阁和智化殿顶部之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久违了的辉煌。
智化寺每天都要表演京音乐,演奏的乐器有好多种,在有板有眼的演奏过程中,我被谜一样的京音乐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感到演奏的曲调在庄重典雅中又不乏明快活泼,再加上表演者古朴纯熟的演奏技法,让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一种古朴风韵和深邃意境。我曾请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她说京音乐演奏的乐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吹奏乐器,包括管、笙和笛;一类是击奏乐器(一律称为法器),主要有云锣、鼓、铛子、钹、铙等。其中,管是主奏乐器。关于智化寺京音乐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王振权倾朝野时,凭借执掌司礼监的权力,把部分宫廷音乐移入寺院,用于寺院佛事。因此,智化寺音乐被赋予了明代宫廷音乐的金字招牌。
智化寺京音乐的确切来历并未找到相关史料,从使用的乐器种类上看,它与中国北方各种民间笙管音乐似乎非常类似。但是,相关学者的考察研究发现,智化寺京音乐所使用的管、笙、笛、云锣等,在形制和宫调上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乐器演奏方面也展现出特定历史文化。据考证,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内容,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当时南北曲盛行,而这一时期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沟通也十分频繁,多把南北曲的曲调移来编配佛教歌赞。尤其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下令编订《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这些歌曲全部采用南北曲的曲调编写,每首歌曲之前冠以佛教名称,旁注原南北曲曲调名称,朱棣命令全国大寺必备此书。由于永乐时期对佛教尊崇,把寺院已经在使用的一些民间乐曲经过改造,以“钦定”“钦颁”的方式赐予寺院,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歌曲与受供养的大德以为对应,使得寺院使用这些作品从国家意义上“合法化”。这是佛教进入中土1000多年以来首次大规模地将世俗音声作品颁行全国为寺院使用。此举对这些曲牌本身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曲牌在寺院内延续传承,其风格固化之后又对后世世俗社会产生影响。
我国元、明时期的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养分,三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于明成祖颁布歌曲集27年后(1444年)建成的智化寺,其音乐从形式上和功用上是为佛教所用,属佛教音乐范畴,但从音乐内容上看,却与元、明时期的民间音乐——南北曲以及当时的宫廷礼乐都有直接继承关系。它在曲谱、曲牌、宫调、乐器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继承了这一时期的精髓,是元、明时期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智化寺京音乐采用中国的传统记谱法——工尺谱来记谱,按照严格的口传心授方法先学唱谱,再学吹奏。它既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十分防范外传,正是因为其极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才得以将这种500多年前的音乐原有的风貌保留了下来。因此,可以说智化寺京音乐是当代非常珍稀的“活化石”乐种。
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以北京市唯一的民间音乐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智化寺内每天都安排京音乐演出,一板一眼的京音乐仍然渺渺回响在智化寺的殿宇之间。这是智化寺京音乐的幸运,也是每一位观众的幸运。近几年,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专程来古刹智化寺聆听这一古老乐种,欣赏京音乐的风韵。
当我离开时,走出寺门回首一望的刹那间,突然觉得文物也有它们各自的命运,对于古建筑得到保护,京音乐得以传承的智化寺来说,它是幸运的,而同样对于因意外的机缘走进智化寺的我来说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