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湖东街道毗山村,西距市中心2.5公里,北距太湖8.3公里,属于东苕溪下游。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时代为新石器晚末期和夏商时期。
遗址发现于1957年,后来配合基本建设曾做过几次考古发掘。2014年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联合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主动性考古工作,近年在聚落考古探索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突破。
首先,发现了围绕毘山山体的一圈壕沟,其西部依托三里桥河和龙溪港,平面呈南北向椭圆形,圈围面积约33万平方米。壕沟最宽处约40、深约2~4米。从五爿头、陶家田、火墙圈等地点的发掘情况来看,其主体使用年代为后马桥文化时期。
其次,在壕沟内部的麻雀田地点发现了一批集中分布的建筑遗存。东区为小型房址区,皆为基槽式,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西区为大型建筑基址区,目前发现9座。按照层位关系、测年和出土遗物年代,西区建筑可以分为早晚三期,第一期建筑长轴方向约为90度,由基槽、柱网组成。其中建筑基址6揭露比较完整,由三排基槽和一排柱坑组成,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基槽内残存木柱的直径近60厘米,柱下皆有垫木。第二期为建筑基址群1,长轴方向为170度,由建筑基址2、8~10和高台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该建筑群将干栏式与高台式建筑相结合,高台堆土厚约3.5米,由黄褐土与砂土堆筑而成;建筑边缘柱网比较密集,可细分单元,且有较多廊柱发现。它是目前晚商时期中国南方地区所见同类型建筑遗存中最大的一处。高台建筑倒塌堆积下还清理出部分原始瓷豆、器盖,印纹硬陶罐,石戈、石刀等。这一建筑是聚落内的制高点,应为举行礼仪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第三期建筑长轴方向153度,仅发现建筑基址1,保存较差,余3条基槽,残存面积200余平方米。
环壕外围分布较多遗址点,时代多为后马桥文化时期。2004年发掘的金家㘰地点,位于环壕外西南部,发现有大量烧制变形的泥质陶豆、三足盘等,应为制陶作坊遗存。近两年,我们在环壕外侧南部的邱家墩、邢家㘰地点,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居址和河道堆积。特别是邢家?地点,有东西向河道分布,为下一步探索聚落外围框架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发掘出土的后马桥文化陶器,主要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为主,硬陶其次,原始瓷最少。素面为主,纹饰以绳纹为多,其次为梯格纹、云雷纹、圈点纹等。典型器物为锥状足盘或盆形鼎、羊角把鼎、厚唇陶甗、高三足盘、细高柄浅盘豆、直口印纹硬陶罐、高领复线云雷或复线回字纹硬陶罐、近素面圆腹硬陶罐、刻槽盆等。石器主要为刀、戈、锛、镞等。铜器仅见少量的矛、镞和残件等。初步整理结果显示,这批遗存至少可以分为早晚两期。碳14测年数据集中于1250~1000BC,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晚期至西周初。
晚商时期毘山遗址聚落规模最大,达90余万平方米,是太湖东、南部地区的中心性聚落。鉴于遗址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可以考虑后续以“毘山文化”来替代临时性的“后马桥文化”称谓。这有助于统一认识,明确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这一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推动文化谱系与社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执笔:闫凯凯 刘建安 罗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