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是其耀眼夺目的明珠,见证着古老大运河的变迁。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是通济渠的起始段,与现代洛河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全长约52公里。这里分布着众多的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物和文化遗产。1400多年来,大运河滋养着古都洛阳和两岸人民,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国家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洛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切实加强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实施了回洛仓、含嘉仓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成开放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和国家大运河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探索出运河遗产和城乡更新融合发展新路子,激发出文旅文创新活力,让古老的隋唐大运河在洛阳焕发时代新风貌。
保护第一,实施重大保护展示工程。实施了含嘉仓160号仓窖和回洛仓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成开放占地120亩的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2022年5月18日,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和各级媒体的关注热点,吸引了大批观众和研学团队,成为洛阳乃至河南融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的重要载体。结合旧城改造更新,实施了古运河历史风貌保护工程。整体搬迁了瀍河区旭升村,放弃了原老城安置房建设项目,投资20亿元,在瀍河两岸规划建设了1000亩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再现了隋唐大运河历史场景。
加强管理,压实保护利用责任。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导机构,系统谋划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出台了《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组建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科级全供事业单位,负责全市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监测、宣传交流等工作。编制了《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印发了《洛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洛阳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方案》《洛阳市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挖掘价值,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不断加大隋唐大运河遗产研究力度,扩大考古调查范围,增加考古调查深度,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和发掘,重点勘探和发掘有关码头、古代沉船,以及与古代运河有关的其它遗迹。多年来对含嘉仓160号仓窖、回洛仓遗址及周边区域漕运水系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共发掘大小探方19个,发掘总面积7000平方米。已发掘清理出完整的仓窖6座、仓城内主要道路2条、仓城外漕运渠道1处、管理区灰坑等遗迹现象,并发现刻有“回洛城”的铭文方砖。在今洛阳市区定鼎南路洛阳桥以西约400米的洛河河床内,发现天津桥遗址,现存4座桥墩淹没在洛河水面以下。同时,持续加强价值研究,出版了《隋唐大运河洛阳段词条释读》《洛阳隋代回洛仓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洛阳汉唐漕运水系考古调查》等研究成果。为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2014年6月,隋唐大运河洛阳段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有效利用,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实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推出“东方博物馆之都”线上平台,建成开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等3家数字化场馆。采用沉浸式投影、半造景三维数字剧场、雷达感应投影互动、流水地幕等数字化手段,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观众服务数字化提升等七个项目入选河南省文旅厅“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重点标识展示项目。创新利用方式,打造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了“河洛文明寻根”之旅等30余项研学课程,多角度展示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同时,活化利用大运河遗存,深化文旅文创融合。通过剧本、美食、玩乐、研学、文创等多种业态叙述运河历史故事,展现运河文化风貌,使运河沿线民众在遗址公园建设中获益。烛光音乐会、宫廷下午茶等艺术生活体验活动受到了青年人的热捧,全城剧本杀、博物馆奇妙夜、隋唐洛阳城国风穿越节等热度持续攀升。今年以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等游客爆满,一票难求,大运河文化遗产地历史场景的再现,带动了文旅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
惠民利民,让运河遗产保护成果共享。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沿着隋唐大运河故道建成了绵延48公里的洛浦公园,这些公园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聚焦“文化育人”,对运河沿岸及周边的道路、建筑,严格控制体量、风格,使之与运河历史风貌相融合。瀍河两岸规划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空间。以新潭码头遗址保护为基础,结合老城历史街区更新升级,规划建成了洛邑古城文旅项目,免费对公众开放,成为热门景区和年轻观众网红打卡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创新融合,实现了洛阳古韵新风交相辉映,山水林城和谐共融。
同时,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优势,深化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海内外运河城市进行交流合作,举办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论坛等学术会议,打开了外界认识洛阳、了解河南、走近中国的新窗口。为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东运河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再接再厉,持续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贡献。
(洛阳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