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大运河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展示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任务。自2021年6月建成开放以来,中运博已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近54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500万人次,各新媒体平台粉丝数量超230万,获评2022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展览获得第十九届(2021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生动展示大运河厚重历史
中运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长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桥遗址的河道剖面完整揭取,最终实现将其“搬”进展厅复原直观展示。作为中运博最大的展品,它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庞大,还在于它的恢宏厚重。汴河州桥遗址的河道剖面呈现了一条河流在千年时光中的沉淀与变迁,蜿蜒的地层线标注着唐朝至现代的沧桑岁月,满布的砖石颗粒、砖瓦陶瓷、动物骨骼、生产工具……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盛历史。此外,展厅中“仪征拦潮闸内河道淤积”、镇江唐代船型双室墓、宜兴宋代砖瓦窑等,也都是中运博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传承、展示的探索。
突出大运河文化活态传承
中运博全面系统研究阐释,深入发掘内涵外延,充分彰显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全力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大运河、长江“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传承后世。打造特色研学。打造“双城记”研学、“智·汇运博——研学大运河”OMO博物馆教学平台等一系列品牌社教活动,“相约云端 智‘汇’运博——线上研学活动”项目获得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推出“运河之韵”“世界运河”“非遗手作”等十余种常态研学活动,“因运而生”系列课程入选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2023年上半年荣获“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称号。创新教育模式。“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密室逃脱”形式,以运河“百科全书”的文化特征属性指导具体的游戏单元设计,串联与表征运河知识内容,拓展了文化传承渠道,为博物馆教育和数字化建设的多元化提供了新思路。开发特色文创。结合大运河文化推出运河上的舟楫船模等特色产品,结合临展推出元大都、莫兰迪等系列产品,打造具有运河文化特色兼具设计美学的文创产品体系,让运河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
多形式展示大运河沿线美好生活
为了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播大运河文化,中运博从内容、形式、空间设计三管齐下,图、文、物和影像在超大空间实现极致契合,呈现出专业、权威、通俗、易懂,富有记忆的展览,为大家讲述大运河里的中国故事,呈现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大运河,获得2022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今年入选文旅部“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和“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突出数字化沉浸化展览多维度体验,“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千里运河近在咫尺,两岸烟火触手可及;虚实结合,“运河上的舟楫”展以近百艘船模与多媒体智能交互传播船舶知识体系,让观众在沙飞船获得不一般的沉浸式体验;无文字沉浸式景观再现,“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在有限的展厅内浓缩了大运河传统建筑精华;“科技+艺术+文化”,“河之恋”水、运、诗、画四个篇章以裸眼3D技术带来美轮美奂的虚拟空间体验;复原互动的生态呈现,“运河湿地寻趣”呈现运河2000年生态涵养,是文化公园之中的自然公园;构建大运河临展体系,陆续推出“运河城市系列”“运河非遗系列”“运河艺术系列”“文化遗产系列”等多个临展系列,“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大都:元代北京城”等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修复
中运博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努力让大运河历史的真实性、功能的延续性得到更好保持。承担江苏省文物保护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藏大型窑址、墓葬等遗址文物保护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馆藏大型土遗址文物土体开裂防治方法研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藏土遗址为例》等科研课题,对馆藏大型搬迁遗址(田野提取的大型遗迹)开展保护工作。针对馆藏文物环境控制,编制申报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临展厅及大运河史诗图卷展厅环境调控改造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陈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统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工作,与苏州市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签署《苏州宝带桥石塔保护设计方案》,对这一重要遗产点进行科学保护。组织召开国际学术论坛,于今年8月承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开展学术讨论,进一步深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科研。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