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全国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在郑州新郑召开。此次会议围绕“文物考古研学,让文物活起来”主题,聚焦文物考古研学发展方向、实践成效、难点突破等问题,深入探讨文物考古研学创新、多元主体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措施,为实践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搭建了平台。
会议是首次以“文物考古研学”为主题的全国性文博交流会议,是贯彻落实“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文物考古研学实现创新突破与优化提升。会议设置了主题报告、案例分享等交流活动。
探索未来:文物考古研学动向与趋势
主题汇报嘉宾就文物考古研学现状与思考进行了不同维度与视角的主旨发言。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文博中心教授高大伦对国内三星堆等遗址展示及国外胡夫金字塔博物馆、希腊考古博物馆、庞贝遗址博物馆等考古(遗址)博物馆设计实践进行了总结梳理与辩证分析,对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建设、展陈、功能拓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观点。高大伦指出,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重点是遗址,应避免主题同质化、展陈单一、过度娱乐倾向。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发挥教育功能时,可通过重点文物深度解读、科技考古、考古工地全过程开放等方式强化考古(遗址)博物馆不同特色。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柴秋霞从数字考古发展历程和进展切入,对“全景·故宫”云分享、“雕画汉韵”、巩义石窟寺数字测绘成果等数字考古项目进行了成果分享与效果展示,指出数字考古是计算机技术框架下多个学科协同并进的综合性技术,具有与研学旅行融合的优势。其动态化、交互性、呈现度等特性将助力文物考古研学开展创新实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学发展联盟秘书长刘海旺从政策沿革和建设进程两方面剖析总结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学发展历程,展示了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主的文物考古研学概况。他指出,在文物考古研学多样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趋势下,建立河南文物考古研学专家库及配套机制、打磨深度研学课程、培养研学导师队伍、打造主题性营地是文物考古研学的必然做法。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委会发布了《国内考古研学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报告基于文物考古研学健康发展要求,提出建议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加强跨部门协调、建立行业平台、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品牌建设等建议。
主题报告为廓清文物考古研学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了宏观和前瞻性视角,使研学实践目标路径更加清晰。
聚焦成效:文物考古研学的创新示范
在案例分享演讲环节中,多位专家展示了具有创新示范意义的优秀案例,从不同领域和视角介绍了文物考古研学的突出成效。
在模式构建方面,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考古+乡村振兴”模式、重庆考古“公益+考古”“公益+市场”的创新性运营机制、南京博物院种子教师培训及全龄段馆校合作的“南博模式”,为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样本。
在课程研发方面,故宫博物院课程开发与资源库积累的系统化、产品化设计模式拓展了文物考古研学流程优化方法;“南南考古学院”公共考古科普课和考古夏令营,与地域特色结合,形成了云南文物考古研学的独特范式;金沙遗址博物馆将教学课堂搬进考古遗址现场,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博物馆研学模式。其课堂打造过程、评审优化方式、人才培养方法、传播途径具有推广参考价值,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良渚遗址文物考古研学从儿童学习心理出发,研发出童话漫画“我在良渚修陶器”“我在良渚修古城”及良渚文明探索营地的做法,极具启发性意义;洛阳古都沉浸式研学,为古都研学提供了范本;盘龙城文物考古研学展教合一、研创结合、分众授课实现考古成果现代转化的做法为文物考古研学人才培养和内容生产提供了新方法。
此外,华夏古乐研学实现了古乐研学的创造性表达,独具一格。魔都与新城综合教育跨界合作项目是让考古融入公众生活、研学赋能城市发展理念的优秀示范。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打造的精品化公益研学课程,成为文物考古研学风向标性案例。此次文物考古研学大会中的创新性项目经验,为文物考古研学项目落地与发展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会议期间,华夏古乐演出、东里文化市集参观考察、考古发掘成果展等高端、精品成果推介展示等活动,向嘉宾和媒体进行了新郑文物考古研学游径宣传推广。
文物考古研学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机遇期。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的举办为文物考古研学实现长远发展给出了建议和答案。
文物考古研学是践行“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求的重要抓手。河南省文物局将与文博、教育、研学机构等各方携手,整合文物考古研学资源与优势,走出文物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道路,进一步守护和发展好有生命、有温度、有记忆的文物考古事业,让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绽放新光彩,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助力。 (河南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