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正值陈子庄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20世纪巴蜀书画巨匠陈子庄。
陈子庄(1913-1976)出生于四川荣昌县,原名陈富贵,字子庄,晚号石壶。陈子庄自幼习画,曾受齐白石、黄宾虹等启发;他在对中国绘画与思想传统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解构笔墨程式,探索个人语言风格。在经历过波澜壮阔、复杂坎坷、济世理想破灭的前半生之后,他完全皈依艺术,将余生寄予了笔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以生命的坚韧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高峰,实践了人生价值。他屏蔽了世事和生活的纷扰,将热情投注于故乡的自然山水风物,从琐碎、庸常的物象中提炼出简朴幽微的诗意,在自己的画面中生发出田园牧歌般的生命礼赞和“物我交融”的光明境界。陈子庄的艺术以1968年为分界,后期步入成熟与全盛期。他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无不精妙,然而画界对陈子庄艺术的认识与研究尚不充分,这颗书画史上的明珠埋没日久,亟待被重新认识和定位。
陈子庄曾说:“江河湖海之大,其源必长远,聚万流而成;果之丰硕者,其本根固强。”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其丰富程度和历史、文化、审美价值奠定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博物馆也需要不断征集藏品充实馆藏,以完善藏品体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川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自1941年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捐赠、移交、拨交、购买等多种方式,80年间汇集藏品近36万件,包括书画、陶瓷、青铜、民族、民俗、石刻、近现代七大类,其中历代书画藏品体系完整、规模巨大、特色鲜明在全国范围内代表着极高的收藏水平。征集包括陈子庄在内的顶级艺术家的精品佳作是四川博物院的长期任务。
众所周知,四川博物院对张大千书画的收藏蜚声海内外,是国内张大千书画的收藏重镇,但对于以陈子庄为代表的20世纪川籍其他重要艺术家的收藏则相对不足,甚至阙如。
重要转机出现在2013年12月底,一位名叫任启华的八旬老人找到四川博物院领导,表示愿意将他多年珍藏的一批藏品捐赠给国家。任启华是安徽宿州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被分配在四川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工作。1961年至1963年期间,他负责联络巴蜀书画家创作,参与筹备了“五人画展”“剑阁写生展”“扇面画展”等多个重要展览。在这期间,年轻的任启华被陈子庄的画作深深地吸引,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艺术价值。陈子庄的风格在当时并不为画坛主流所推崇,这却丝毫没有阻碍任启华对其日益增加的仰慕。他由画及人,最终与这位比他年长22岁的陈子庄结下了一段传奇般的友谊。二人从此常在一起谈艺论画,1973年至1974年,他们还同赴四川夹江写生并改进书画用纸。陈子庄先后为这个毕生难得的知音创作作品140多幅,其中不乏其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之作,亦有不少曾经公开发表。1975年,任启华被借调回安徽老家,从那时起,二人虽天各一方,但始终保持书信往来,艺术与生活的交流从未断绝。
1976年,陈子庄因心脏病及长期的营养不良与世长辞,这给了远在安徽的任启华莫大打击。他深愧于自己的离开,决定用余生大力弘扬陈子庄的艺术精神,以此答谢这位生命中最重要的知音和导师。任启华生活俭朴,但却将陈子庄的书画守护得极好,即使后来其市价飙升,他也未曾动念出售过哪怕一张。他认为,陈子庄的艺术珍品足以代表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反映中华美学思想的精髓,但艺术史家却尚未对其有充分认识,因此只有将其捐赠给博物馆,通过最好的集中展示和研究的条件,才能使其重要价值得到彰显。于是他奔走于多个博物馆、美术馆之间,为陈子庄作品寻找值得托付的对象。
任启华的宏愿触动了另一个收藏陈子庄作品的重要人物。2014年,吴凡向四川博物院表达出了捐赠意愿。吴凡(1923-2015)是中国现代水印版画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曾任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与陈子庄私交甚笃。据吴凡好友甘犁回忆:“解放后,有过一段国画受到冷遇的时期。陈子庄风标保守,不去追逐浅薄的功利主义,不肯为媚俗丧失高尚志趣,而是‘跑到农村,悄悄对着田野山坡、溪流花鸟写生,和大自然无声地交谈’,自然也就更加处境清寂。吴凡一看到他的画就发生了神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就一次次登门看望,关心他的处境,对他的从艺之路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文革’爆发,吴凡受严重冲击,这种相濡以沫般的关心都从未中辍,使陈子庄‘处境困厄,心地益澈’,不管作画条件多么困难,有人说他是孤寂沉郁也罢,是纵酒狂放也罢,反正是‘不随风向,不应气候,宁折不弯地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直到1976年赍志以殁。”吴凡对陈子庄极其欣赏,他一直给予其生活上的帮助,同时致力于推介其艺术。他所收藏的陈子庄画作虽数量不巨,但都是精品。
吴凡听闻任启华的捐赠想法以后,决定率先行动。即使这时他已沉疴不起,依然委托妻子傅文淑女士与长女吴融将他收藏的24幅陈子庄作品捐献给四川博物院。
由此,吴凡先生的捐赠行为进一步触动了任启华先生。他最终认识到:只有国有收藏机构才能不掺杂功利心地守好藏品、传之后世;才有稳定、可靠的研究力量,并可以发动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共享这批人类文化的精华,在不断挖掘这个宝藏的过程中,让其内在价值得以显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协商过程中,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原副院长魏学峰研究员多次就捐赠及今后的研究计划与任启华交流。四川博物院开始推动陈子庄艺术的研究工作,展示出高度诚意。2013年4月,“陈子庄艺术工作室”成立,盛建武院长亲自担任工作室主任,任启华作为学术顾问,其他成员包括常设工作人员以及院内热爱陈子庄艺术的专业人员,同时吸收社会志愿者参加活动。工作室一方面广泛收集陈子庄研究的各种资料,包括其著述情况、交友过程、门人名录、相关研究论文及专著、主要收藏及展览情况、拍卖及出版信息,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对陈子庄书画的研究工作,并对陈子庄的作品进行整理、研究,选取部分精品,出版了《石壶册页精品集》。
2017年7月10日,盛建武院长带领相关人员抵达安徽宿州。任启华被川博人的真诚与执着打动,遂下定最后决心,把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至此,这批珍贵的艺术品终于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任启华此次捐赠陈子庄作品141件,其中精品书画121件。吴凡、任启华的两次捐赠是四川博物院继张大千家属捐赠、李一氓捐赠后的第三大捐赠事件,由此构成了四川博物院陈子庄艺术的富有代表性的收藏体系,奠定了四川博物院成为国有博物馆研究、收藏陈子庄艺术中心的基础。这不仅是四川博物院历史上的盛事,也将是整个四川乃至全国文化史上的大事。
2019年1月,“情怀——吴凡、任启华捐赠陈子庄作品展”在四川博物院盛大开幕,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两年以来的重大捐赠成果,展览内容涵盖包括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陈子庄作品与其他资料在内共180件展品,并通过“情怀”部分的版块完整展现本次捐赠的艰辛历程以及政府、捐赠人、四川博物院同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伟大情怀。展览不仅承继了陈子庄的艺术关怀和巴蜀情愫,更重要的是礼赞吴凡、任启华及其家属们对中华文脉的珍爱之情、崇高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相关领导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多家官方主流媒体报道了此次盛会,展览收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陈子庄艺术在本土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而吴凡、任启华的善举也激发了更多陈子庄书画收藏者的捐赠热情。
在四川博物院的领导班子重视与推动陈子庄艺术的保护、展示、研究与征集工作的不懈努力与捐赠者行动的感染之下,一些陈子庄的故交、弟子也想要尽自己的心意和力量来弘扬陈子庄艺术。2020年,任启华的已故好友李祥瑞的家属遵照其遗愿,将10件陈子庄书画无偿捐赠给四川博物院。李祥瑞是一位纯粹而善良的医者,他深具涵养,物质要求却很少。在自己饱受病痛折磨时,他没有卖画解决燃眉之急,坚持要将陈子庄作品交给国家;2020年10月,陈子庄弟子余德普将其所珍藏的7件陈子庄书画无偿捐赠给四川博物院。余德普为人朴实、敦厚,对恩师充满敬慕,他的捐赠过程一如他为人处世一般低调;陈子庄另一位弟子杨德瑜多次与陈子庄工作室联系,怀念恩师,她在翻阅四川博物院工作室编写的《陈子庄艺术研究文集》后发来信息说:“可能是上了点岁数吧,读着读着就泪眼婆娑,情不自禁。陈老师要是能活到祖国这个时代该多好啊!省博物馆对陈老师国画艺术高度重视,因为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珍贵宝藏,也是世界的珍惜宝藏。省博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竭尽全力要将中国精湛的国画艺术和老师崇高的精神最完美、最真实地展示出来。有幸参与这一创举的你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为完成这个历史的崇高使命一直默默地奉献着……使他人备受感动。虽然我人微言轻,但我也想做点什么……”
这些令人景仰的捐赠者以及其令人尊敬的家属,用脊梁承担起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他们自谓这样做是因为受到陈子庄崇高的艺术精神和使命感的召唤,要用实际行动学习其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而终生奋斗进取的奉献精神。他们是中华文化复兴旋律中最美的音符,他们的精神使得所谓浮躁与重利不可成为这个时代的国人精神符号,他们的纯粹为迷惘者点亮了指路的明灯;他们的奉献使我们更有信心和力量迈步于文化复兴的大道。
自吴凡、任启华、余德普、李祥瑞、杨德瑜等先生或其家属将一大批陈子庄书画精品捐赠四川博物院后,四川博物院所藏陈子庄书画精品达164件,书信6件,有幸成为收藏陈子庄艺术品最多、资料相对完整的国有机构。
为更深入地研究与发扬陈子庄书画艺术,发挥藏品的最大价值,陈子庄艺术研究工作室长期聘用任启华先生作为学术顾问。四川博物院陆续出版了《石壶册页精品集》《高山景行——吴凡任启华捐赠陈子庄作品集》《巴蜀过客》《石壶绘事》等书籍,前两本为画册,后两册为任启华先生专著。
2022年初,四川博物院编辑出版《素处以默 独鹤与飞——陈子庄艺术研究文集》,此书将2014年以来陈子庄艺术研究室工作阶段性研究成果作为一次集体汇报集结成书,以联合社会各界热爱陈子庄艺术的人士共同推进陈子庄艺术研究为宗旨,在收录四川博物院研究成果的同时,还汇集了国内著名评论家、画家以及陈子庄先生亲朋、弟子的新作,共收入文章二十三篇,共计二十万字。该书体现了四川博物院立足藏品、搞好研究的能力,突出了四川博物院陈子庄研究中心的地位,对推动四川博物院学术研究、促进各国有机构之间陈子庄合作研究、吸引更多有识有德之士前来捐赠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工作室成员继续走访陈子庄先生的弟子、亲友,下一步准备编辑《陈子庄访谈录》,为陈子庄研究积累一批可贵、可信度较高的原始资料。陈子庄艺术研究目前面对的一个困境就是历史文献资料较少,他本人遗留下来的手稿资料以及记录他艺术思想理论的文献不足,加之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享有较高认可度,从而真品赝品混杂,关于他生平和艺术理论的认识众说纷纭。在四川博物院特聘专家任启华先生的带领下,研究人员自2014年开始开展相关口述史整理研究工作,历时七年走访四十余位陈子庄先生的亲属、故交和门人,累计采访八十余次,整理编撰口述史资料二十五万字,收录一千余件陈子庄作品信息,收集陈子庄印章、速写稿、诗稿、信札等珍贵文献资料百余种,录音和视频资料众多。目前《陈子庄艺术访谈录》书稿已基本成型,是陈子庄生平与艺术思想的珍贵史料,更是四川博物院藏品价值的重要佐证。
同时,四川博物院继续履行藏品展示职能,在全国平台推广陈子庄艺术,于2022年与北京画院达成合作意向,同年底,四川博物院与北京画院合作举办的“壶中家山——陈子庄艺术研究展”,汇集了来自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收藏的陈子庄书画作品共计100件。这是继1988年陈子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使陈子庄艺术首获得全国性的关注与讨论之外,再度将各方目光汇聚一处。展览反响热烈,有不少人久慕其名,专程赶来观看。借助展览热度,北京画院进而举办陈子庄艺术研讨会,将学界目光再次聚焦于此,借助讨论与交流,给予陈子庄艺术的历史价值一个更清晰且具有相对共识的定性,并使之形成一个可以启迪更多思考的共有课题,而让中国艺术史更加丰富厚重。
为充分联合其他博物馆、专家学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陈子庄艺术研究,扩大其艺术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博物院将继续肩负起推广陈子庄艺术的责任。我们的宗旨是:以张大千、陈子庄等特色藏品为基础,使四川博物院成为研究这两位川籍书画巨匠的学术高地,真正保护利用好大师作品,研究传承好大师精神,推动川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更好弘扬巴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