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常客”。大量观众的涌入为博物馆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对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更大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值得认真思考。
博物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博物馆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安全体系、构建怎样的安防系统、建立什么样的安全队伍等全局性问题缺乏研究和安排,导致博物馆安全工作的整体性、计划性、前瞻性不强,效率不高,甚至出现制度之间冲突、工作流程相矛盾、责任划分不明确、设施设备不兼容等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博物馆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安全是所有工作前提”的角度去研究、规划相关工作,没有将业务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安全工作一同考虑或提前考虑。二是近年来密集建设的中小博物馆没有安全建设经验,并缺乏指导和培训,难以短时间内建立较为科学的安全体系。
安全工作人才队伍力量弱
首先,县市级博物馆普遍人员不足。一人身兼数职,致使安全部室在内的所有岗位人员投入安全管理的精力有限。其次,人员专业性欠缺。大部分县市级博物馆安全维护力量依托物业公司,而聘用的这些人员年龄较大,在设备维护管理、应急处置、信息安全、舆情处置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导致人才队伍力量弱的原因,一是近年成立的县市级博物馆人员编制十分有限。有些基层博物馆编制五六个人甚至更少,馆内工作难以做精做细。二是经费不足。部分基层博物馆支付水、电、暖以及展览展示、文物保护等基本运行费用已是十分紧张,能用于安保服务的费用更是有限,只能在保安员年龄上降低要求。三是安全培训、应急处置演练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非安全部室工作人员参与度较低。
落实安全责任不到位
一方面有些博物馆对于岗位和部室的安全职责、业务的安全流程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部室交叉管理的事项,其安全职责划分更加模糊,甚至成了安全管理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岗位安全意识不强,岗位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对于本岗位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不了解。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部分博物馆没有将安全防范责任明确到部室、岗位、人员,没有制定相应防范措施。二是不想负责、不想担当的思想致使部分人想凭借安全责任“不明确”,来“混水摸鱼”、吃“大锅饭”,转嫁或稀释其应承担的安全职责。三是部分人心存侥幸、怕麻烦,执行安全规定打折扣或不执行安全规定。
完善博物馆安全工作的建议措施
加强对博物馆安全工作的领导和顶层设计
博物馆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践行“安全第一”的原则,按照安全规定、规程加强对馆内工作的安全指导、监督与考核,营造浓厚的安全工作氛围。制定本馆安全体系基本构架。根据博物馆安全基本构架和各项业务实际运行情况制定具体的安全制度和安全工作流程。各级负责人应积极对所负责工作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博物馆安全体系建设提出建议方案,不断完善安全体系。
加强博物馆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人员招聘、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招募等方式满足博物馆在设备管理、应急处突、安全体系建设等所需人才类型和数量的需求。经过严格把关将社会公众力量引入博物馆安全管理,为解决博物馆人员短缺问题提供了更多选择。二是强化工作人员培训。研发相关安全课程,利用闭馆等时间段开展全员培训,并严格培训纪律与考试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安全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安全队伍团结稳定,让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是明确以岗位责任为基础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通过馆务会、周例会、晨会、安全培训会等场合及时通报安全责任落实情况,督促各部室各岗位切实履行安全职责。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工作流程合规性和关键点把控,由重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结果并重,促使工作人员提升工作质量,降低不安全因素出现概率。三是在履行好各自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应支持鼓励岗位间、人员间相互协助、相互补位,一同做好博物馆安全工作。
做实做细博物馆安全日常工作
一是做好人员值守工作。在人员选配、值班纪律、在岗状态、设备操作、事件处理等多方面严格把控,确保安全值守工作质量。二是做好安全巡查、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根据安全运行实际确定巡查频次和路线,并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风险和隐患及时查出、及时防范、及时整改,切实做到“预防为主”。三是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对设施设备进行科学维护保养可以有效延长设备使用期限、减少故障频次,从而降低维修量和不安全因素。比如定期对金属件除锈、防锈以免锈蚀,对屋顶及时除草以免防水层损坏,对转动机械定期润滑以免过度磨损等。四是做好安全运行情况的总结与反馈。通过总结运行经验,找出博物馆安全工作的不足,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不断完善博物馆安全体系、提升安全水平。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博物馆安全
一是加强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G通讯等现代高科技在观众预约、身份认证、现场状态感知、馆内秩序管理、文物保护、停车管理、门禁管理、环境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在技术应用设计中,应坚持规范化、模块化、可拓展的原则,方便未来设备的升级、拓展以及不同功能的联动控制。二是坚持人作为事件处置决策者的主导作用。无论技术和设备如何发展,人的主导作用是无法被替代的。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高人员响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设备和人员的互补优势,提高安全工作效能。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