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原为湖北省文物总店,2014年7月更名,现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近年来主要开展文物交流活动,文物复仿制品、艺术品及其他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交流活动;协助相关机构开展文物展览等文物交流合作;开展文物鉴定、文物修复、文博人才培训、文物考古发掘等相关服务工作;承担湖北省文物资料信息库的运行维护,为湖北省文物行业信息化建议提供技术服务。中心现有文物藏品207750件,含青铜器、陶瓷器、金银玉器、石器、书画、砚台、牙骨角器、杂项、化石标本等不同材质。如何做好藏品保管工作,藏品保管部一直在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制定问题清单、明确藏品保管事项、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开展重点工作任务,藏品保管工作运行良好。
制定问题清单
为了更好地做好藏品管理工作,藏品保管部列出了一份藏品保管问题清单。清单内容涵盖保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正确处理藏品,如何让领导重视藏品管理,库房应该如何盘点,文物应该如何移交,库房安全是否可靠,库区环境应该如何满足文物的保存需求,储藏柜与藏品之间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方式,藏品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如何管理藏品,库房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做到自我保护和防护,藏品账册应该如何溯源,如何证明补录的数据是真实的,哪种藏品体系才算科学、如何完善,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活化利用应该如何协调发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对库房文物有哪些好处……
完善藏品管理流程
经过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藏品保管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藏品管理流程,并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以确保每一项任务的高效实施、高质量完成。藏品保管部把藏品保管工作归纳为藏品账目、藏品保护、藏品活化利用和藏品安全保护等四个方面:
藏品账目设计及登账工作。由于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是由湖北省文物总店更名而来,中心文物也由商品文物性质转变为藏品文物性质。因此,藏品保管部全新设计中心文物藏品总分类账登记要素,主要要素有藏品名称、总登记号、分类号、“一普编号”、原藏品编号、级别、时代、数量(件)、质地、入藏时间等。藏品保管员按照文物藏品的记账要求,“一物一号”手工登记文物藏品总分类账所有设置要素。
藏品保护工作。藏品保管部一是开展藏品日常养护、藏品卫生清理、藏品包装保护工作;二是进行数字化保护、珍贵文物三维数据采集、藏品高清数码扫描;三是开展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配备空气净化器、储藏柜、囊匣等,将中心定级文物装入定制囊匣等专用盒等保护性用具。
藏品活化利用。藏品保管部完成了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征集及清理文物藏品共计2341件。开展了二批次文物藏品征集清理及调拨工作,涉及文物藏品调拨967件;开展了三批次文物藏品征集清理工作,整理文物藏品984件;举办了鼻烟壶专题展览,展出各类鼻烟壶190件;配合中心文创藏品开发,清理并调拨古瓷片200片用于文创产品开发。
藏品安全保护。藏品保管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文物藏品的业务操作规范和流程;加强岗位管理,组织业务培训,提升藏品保管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此外,还在文物库房安装恒温恒湿系统、安防消防管理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并定期进行文物库区的巡查检查,处置监控报警警情10余起。
积极探索管理模式
依照“逐层分区、先乱后齐”的工作流程,藏品保管部合理安排人员和资源改善库区环境,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一)库区布局规划
规划库区功能。依据《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规范化建设与仪器装备基本要求》(GB/T 30238-2013)以及库区实际情况,藏品保管部对库区的各个功能室和库房进行了彻底改造,不仅安装了温馨提示牌,而且还对用水用电、消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完善,确保文物安全;为了满足库房的多种功能需求,建立多种配套设施,包括摄影室、纸质文物整理室、纸质文物消毒室、寄存室、物资室以及无机库房等,以确保日常业务的顺利进行。
改善库房环境。为了保证库房的卫生整洁,藏品保管部逐一清理地面、窗户、储物柜、货架和桌椅上的灰尘和污垢,打开功能室的窗户通风,使用风扇和空气净化剂来消除异味。协调综合部派电工对各个库区已故障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灯源进行更换。配合大楼安防系统改造,各库区增设门禁系统。为了更好地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准备了单门铁柜、劳保物资箱(手套、口罩等),以培养库房管理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配备了工具柜、垃圾桶及清洁用品,及时处理库区垃圾。
健全库房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文物,藏品保管部制定了《藏品保管部规章制度》,具体有《展厅文物保管保护工作责任制度》《文物库房钥匙管理制度》《文物藏品提用制度》《文物征集工作管理办法》《社会捐赠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库区出入若干规定》,旨在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合理使用;完成库房及各功能室管理制度上墙工作,内容有《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库区门、文物库房门管理制度》《文物藏品图像资料使用制度》等。
(二)保管员管理
加强岗位风险责任意识。为了确保文物藏品库区安全和有效运营,藏品保管部组织保管员学习《博物馆管理办法》《藏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现场说法”案例来提醒个人不要被侥幸心理所迷惑。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索,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藏品保管部不断完善和优化部门的业务流程,以达到最佳效果。
加强人员和藏品出入库管理。为了更好地管理藏品部,藏品保管部设计了《库房日记》《出入库登记》《卫生清理登记》《图片使用登记》和《藏品保养修复登记》等业务登记簿,并指派专人负责登记管理工作,修订《保管部工作规章制度》《藏品出入库制度》《藏品信息登录规定》《保管部藏品管理细则》《藏品库房钥匙管理规定》等;实行每周一、三、五入库定期检查,加强保管员的专业培训,规范藏品入库、上账流程。
(三)藏品登记建账
盘核藏品登记清单。经过认真管理和细致审查,藏品保管部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完成了盘核藏品登记清单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完整的工作档案。
完善藏品基本信息。藏品保管部完善藏品信息具体工作。按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文物照片的拍摄要求,将藏品登记清单中缺失照片的藏品做好登记。对藏品来源、级别、重量、尺寸存在错漏问题的藏品基本信息,在有据可考的情况下进行补录,对重量、尺寸进行复测复量。对藏品鉴定表、移交表、相关学术研究等藏品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数据化。
藏品档案管理。包括收集和整理来自上级部门的各种业务文件,全部扫描存档,并印制藏品保管部年度工作报告;根据“一普”数据导出藏品档案,打印一套完整的中心文物藏品明细资料,并下载“一普”全套电子数据;加强定级文物档案的备案和保护,完善文物账簿的登记、保存和管理制度。
藏品防损保护。藏品保管部从个人防护、藏品清洁和藏品养护三个方面细致周密地安排了防护措施。一是藏品保管部采购了各种劳保用品加强个人防护,包括手套、口罩、风扇、工作服和医药箱等,符合库房工作要求。二是根据文物藏品的质地区别采购不同型号的清洁工具,定期对各个库区进行清洁,并记录下每个库区的清理情况。三是购买诱虫盒并将其分布在库房的各个角落和储藏柜内,定期观察盒子的状态,为后期的虫害分析提供参考,动态保护文物安全。四是定期巡查有机文物库中的纸质文物,发现问题后立即取出进行初步清理,并记录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式。
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包括瓷器、字画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藏品都是物质的,这也就预示着这些不同质地的藏品都有保存时间的限制。基于可持续性发展视野,藏品保管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定级文物藏品通过高精度的二维或三维数据扫描,使文物藏品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
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藏品是每个藏品保管部工作人员的神圣使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对这些制度和管理模式逐步加以充实、修改和完善,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确保文物藏品的长存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