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经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7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9项,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见证。
回顾十三载申遗之路,政府、社区、专家、社会四方联动,合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篇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感触颇深:“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申遗‘三个有利于’重要指示指引下,地方党委政府建机构、立机制、定法规,高位高效推进申遗工作;社区居民严保护、重传承、促和谐,积极发挥遗产保护的主体作用;遗产专家深挖掘、细阐释、精指导,高水平提炼遗产价值;社会各界聚合力、齐参与、广宣传,全力支持申遗工作,营造出赓续历史文脉的浓厚社会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景迈山世居民族以土地利用和村寨建设技术为代表的传统知识体系,塑造出“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人养茶”的空间合理分布、功能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且传承至今,以茶叶相关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将各民族联结起来,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同民族和谐发展的景象,生动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敦煌莫高窟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见证着我国遗产保护管理事业的发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景迈山古茶林通过价值凝练、规划编制、群众参与等措施,文化景观的完整性、真实性得以维护和延续,初步积累起遗产保护管理经验。实践证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促进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转化和利用,相信在我国成熟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制下,这片文化景观必将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利用。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199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是反映儒学起源、发展及其价值影响的重要物质载体。曲阜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10世纪以来,景迈山世居民族活态传承早期茶种植方式和种茶、采茶、制茶、饮茶习俗,生动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中国茶文化将实现全方位呈现,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展示。”陆羽《茶经》记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与曲阜相距不远的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发现战国时期的茶叶遗存,这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茶叶实物。相关负责人表示:“茶文化与儒家文化一样,萌发于先秦,流传于后世,融入在当代,成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有力见证。”
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景迈山古茶林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文化景观,这与2013年申遗成功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相似之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借助申遗工作,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能力得以锻炼提升,文化遗产蕴含的多元价值得以提炼展示,历史文化资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得以彰显。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有力抓手,更是统筹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
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看来,茶文化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是了解中华文明的一个媒介符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生态结构完整、人文条件优越,世居民族活态传承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茶祖信仰以及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民俗风情,生动体现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彰显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连续性,其成功申遗对盘活底蕴深厚的中华茶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2021年申遗成功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现出世界对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肯定。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出宝阳表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对中华茶文化的认可,历史上茶叶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促进茶文化远播海外。景迈山古茶林是原始森林农业和人类茶种植模式的典范,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并借助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促进授粉并提供天然养分,持续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这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之际,一场展览正在讲述茶的故事。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汇集555件(组)实物,从“茶出中国”“茶道尚和”“茶路万里”“茶韵绵长”四个部分,呈现茶文化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正如展览最后所表达的那样:流转千年的茶韵,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融入生活,浸润文脉,滋养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