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几十载 荆楚长歌百万年——湖北省博物馆辉煌发展70年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从成立之初的筹备工作到荆楚大地上第一座文物展陈大楼竣工,从一期建设到三期改扩建工程完工,湖北省博物馆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在保护修复、陈列展览、对外交流、公众服务、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时至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新的时代,伟大征程,湖北省博物馆将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为主要目标,砥砺奋进,一往无前。

回顾发展历程 开创新馆建设新局面

湖北省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5月筹建、1929年9月正式成立的湖北省立公共科学实验馆,馆址位于今武昌解放路西侧蛇山南麓的原省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旧址。湖北省立公共科学实验馆是民国时期湖北省教育厅创设的一个重要教育辅助机构,主要为省立中等以上学校提供科学实验服务,1930年正式开馆。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7月,湖北省立公共科学试验馆由武昌迁往宜都,10月转迁巴东,至1939年1月才将各种仪器、标本、设备运至恩施开馆。1941年5月,更名为湖北省立科学馆。抗战胜利后迁回武汉,馆址位于武昌水陆街。1949年5月,武汉解放,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接收了湖北省立科学馆,改称湖北人民科学馆,随即着手进行文物调查、征集、保护及展览宣传等工作。次年举办了“生物进化与社会发展史展览”,使刚刚获得解放的江城人民耳目一新,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1953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湖北人民科学馆,依托该馆馆舍、设备、藏品等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期间,一方面进行原科学馆器材的移交接收工作,一方面协助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收藏的标本、文物加以整理,作为博物馆的部分陈列基础。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昌姚家岭新建湖北省农业展览馆,将其三分之一拨给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使用。两馆共同制作“湖北省自然环境与矿产资源”展览,1957年2月开放。1956年秋,东湖风景区管理处将其所建1600平方米的新陈列馆借给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长期使用,湖北省博物馆馆址从此定于东湖之滨。1960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落成,董必武亲自题写馆名“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1月,正式定名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也将分散在姚家岭等处的人员和文物、物资全部迁至东湖馆舍。其时馆藏各类文物13万余件,馆舍总面积达到7000余平方米,成为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

1988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与湖北省博物馆合署办公。1989年4月,正式分开独立运行。

1989年,湖北省博物馆分三期建设新馆立项获批。1999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一期工程即编钟馆建成开馆,该馆是为“国宝”——曾侯乙编钟量身定做的专题展馆,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和古乐器、演奏于一体的“编钟馆”。高耸的台基,宽敞的屋檐,覆斗式的大坡面屋顶,体现出楚文化“一台一基”的建筑特色,现代装饰墙体和黑色塑钢屋面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

2002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署办公。

2005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楚文化馆开馆;2007年11月6日,二期工程综合陈列馆建成并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二期新馆建筑群坐南朝北,以居中的综合馆为核心,以左侧的楚文化馆、右侧的编钟馆为两翼,形成中国传统的“品”字形布局:开阔的博物馆广场,双阙门楼构成的大门,高度体现了“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楚国高台建筑格局和“楚宫双阙对阳台”的建筑风貌,该建筑荣获2008年度中国建筑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及2009年度“辉煌60年武汉十大经典工程”。

2021年12月20日,三期新馆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建成后的湖北省博物馆总用地面积85080.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694.66平方米,展厅面积3.6万平方米。其场馆按照南馆(文展大楼)、北馆(综合馆)以及东(楚文化馆)、西(编钟馆)两个独立展馆和一字错落排开的文物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中心、观众服务中心的格局进行总体布局,其中新建的南馆建筑风格以“鼎盛江城,楚韵基石”为核心构思,通过对“鼎”形体的提炼与概括,通过高台的处理抽象表达出“楚韵基石”的超拔之美。建筑群具有鲜明时代风格和荆楚文化内涵,成为武汉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2021年底,整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年2月,湖北省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开独立运行。

2023年8月,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整体并入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

深耕专业领域 文保修复取得新成绩

为更好地保护藏品和出土文物,1973年湖北省博物馆兴建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它标志着湖北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正式起步。2003年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成立,建立了漆器脱水实验室、微生物技术保护漆木竹器实验室,稳步推进相应的保护修复工作。2004年11月,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批成立,成为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启动的三个重点科研基地之一。2010年获批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成为金属文物、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

木漆器保护是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的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考古发掘的大量木漆器实施保护修复,不仅有湖北省的重要发现,如望山、包山、九连墩楚墓,睡虎地、大坟头等秦汉墓,以及大量竹简,还为浙江、四川、广东等数十个重要发现出土木漆器、简牍等进行保护,共保护修复各类木漆器数千件。2004年至今,先后完成国家文物局的重大专项课题2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7项,多个项目获奖。

青铜器修复是文保中心继木漆器保护之后的又一重要领域。近年来,配合湖北省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先后开展了百余个遗址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其中主持的《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出土珍贵青铜考古整理中保护修复项目》获2016—2017年文化遗产保护金尊奖和2021年首届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加温矫形”修复方法获得1992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协助地方馆先后开展了石首、黄州、松滋、公安、武穴等地博物馆和长江文明馆的青铜保护修复项目。多年来,保护修复青铜器以及金属器近万件,成为文保中心保护修复数量最多的门类。

湖北省博物馆书画藏品约6370件(套),除字画外,尚有其他纸质文物8万余件,包括碑帖1.2万多件,古籍线装书7万多册,数量庞大、种类丰富。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高质量完成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0余项,除本单位项目外,还包括浠水、鄂州、钟祥等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保护修复纸质文物共计750件(套),包括古籍630册和书画120件(套)。

湖北省博物馆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健全的人才队伍。近5年来,在湖北、重庆、海南、江西等地完成15项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实施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2022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参与承办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参与编制《文物修复师国家技能标准》及其教材工作;出版陶瓷文物保护修复著作3部;2021年《中国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2023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瓷气永宝:瓷器保护、修复与创新性再造》获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人三次获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人被湖北省总工会命名为“荆楚工匠”。

此外,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还积极参与含水量大的遗址、墓葬的原址保护,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针对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的难题,湖北省博物馆牵头,联合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课题组,对该遗址展开保护技术研究,在全国首创采用疏排水工程解决遗址原地保护中的水侵害问题,完成了“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研究”,并获得199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课题组又借鉴此做法,对随县曾侯乙墓墓坑进行原地保护,成功解决了墓坑的水患问题,保证了后续墓坑中木椁保护工程的实施。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震惊世界。1979年,湖北省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5家科研单位成立“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经联合攻关,于1985年9月成功复制出了全套“曾侯乙编钟”,获1983—1984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已涵盖金属器、木漆器、书法绘画、古籍善本、陶瓷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藏品,文保中心已成为湖北地区门类最为丰富、功能最为齐全的综合性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新文保中心大楼工作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有20余个实验室、分析检测室、制样间、修复保护室等,各类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申请专利20余项,多人次获得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为提高保护修复效率、规范修复流程,文保中心自行研发了“物联网+藏品修复综合管理与应用平台”,并获得第七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

突出馆藏特色 陈列展览展现新气象

湖北省博物馆现有藏品近40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005件(套),禁止出国(境)文物9件(套)。馆藏文物从旧石器时代到当代没有缺环,郧县人、屈家岭、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纪南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睡虎地、梁庄王墓等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界,出土文物构建了湖北省博物馆史前文物、商周青铜文物、战国秦汉漆器简牍、明代藩王文物四大特色藏品体系。可以说,湖北省博物馆藏品数量众多,体系完整,质量精湛,地域特色鲜明,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为博物馆展示陈列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源。

当前,湖北省博物馆还拥有1个国家级、6个省级非遗项目,依托非遗项目创作的微雕、玉石雕、汉绣、漆器、陶瓷等作品已成为湖北省博物馆工艺美术藏品的一个重要方面。

70年来,湖北省博物馆打造了一批重要的基本陈列。1955年到1978年开展的“湖北历史文物陈列”“湖北革命文物陈列”“湖北地方革命文物陈列”是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基本陈列,奠定了湖北省博物馆的展陈基础。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便成为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最核心的基本陈列。2007年二期新馆开放,博物馆推出包括“曾侯乙墓”“楚文化展”“梁庄王墓”在内的基本陈列13个,博物馆也趁着免费开放的东风,迅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窗口和开展对外交流的国际平台。

2021年12月,全面建成开放后的三期新馆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同时推出“曾侯乙”“曾世家”“越王勾践剑特展”“楚国八百年”“梁庄王珍藏”“天籁”六大基本陈列,基本陈列获“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不仅反映了其作为馆藏特色文物基本陈列的属性,也见证了湖北省博物馆对本馆核心陈列题材的不断挖掘和深耕。

70年来,湖北省博物馆还利用丰富的馆藏举办临时展览,如获得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2023年入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推介展览的“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展”等;同时,湖北省博物馆还通过推出原创展览,合办、联办展览在国内其他博物馆展出。

聚焦荆楚文化 国际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北省博物馆独立与境外文博机构合作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文物展览交流为主要方式,并通过随展进行编钟演出、举办学术会议、成立交流平台、加入国际组织等方式不断扩大海外影响力,既提高了自身国际化程度和学术水平,也成为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

博物馆曾多次参与国家组织的大型出境展览,如1973年至1978年赴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湖北省博物馆有20余件文物参与其中。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是湖北省博物馆自主举办出境展的重要契机。此后,湖北省博物馆独立与境外博物馆沟通,根据藏品与研究特点组织展览。1999年6月至8月,为庆祝中美建交2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湖北出土文物精华展”在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开展,它是湖北省博物馆首次独立在美国举办文物展览。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湖北省博物馆已独立在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印度、美国、日本等国家举办专题展览20余个,展览主题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楚文化、明代藩王文化以及曾侯乙墓、九连墩楚墓、梁庄王墓等湖北重大考古发现。2010年6月, “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成为免费开放以来的首个西方艺术展览,此后又连续举办“曙光时代——古罗马文明展”“曙光时代——伊特鲁里亚文明展”“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展”等特展,为湖北观众介绍意大利丰富悠久的古代文明。此外,湖北省博物馆还牵头成立了中国-意大利博物馆联盟,旨在搭建展览交流平台,推动中意博物馆界的交流和合作。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也日益提升。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是湖北省博物馆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向。如1988年11月举办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及中国大陆各地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得益于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湖北省博物馆的音乐文物藏品收藏与研究在国际博物馆界具备了一定影响,为积极与国际博物馆协会专业机构对接,2012年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专委会成员积极参加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ICOM-CIMCIM)的重大活动并任职。专委会成立以来,与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国际民族音乐学会(ICTM)、国际音乐考古学会(ISGMA)、东亚音乐考古学会(SEAMA)、德国考古研究院(DAI)等国际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合作。2018年9月专委会主办的“理论·技术·方法:博物馆对传统音乐的诠释”年度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年会,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47位博物馆馆长与学者参会。

发挥资源优势 宣教文创彰显新活力

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为满足不同层次、年龄人群的文化需求,打造“礼乐学堂”等社教品牌。结合文物特色,重点推出镇馆之宝文创系列,让文物潮起来、火起来。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反映先秦历史文化的展陈集中表现了周代的礼乐精神。2014年9月,社教品牌“礼乐学堂”创建。为扩展其包容性,2022年升级为“长江文明大讲堂”,下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红色讲堂、礼乐学堂三大教育项目。汇集于该品牌下的社教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形成了馆藏文化课程、传统佳节课程、主题节日课程、红色文化课程、临展辅助课程等课程体系,共计200余种课目,致力于多角度、全方位弘扬荆楚文化,如代表性的馆藏文化课程“礼乐中国”“感知楚人的世界”“文物与成语”“土与火的艺术”等,其中“感知楚人的世界”生动、通俗地反映了楚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佳节课程注重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等的阐释教育,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课程还配套出版了少儿绘本故事书《博物馆里的节日》,将14个传统节日、7个公历节日,分别与馆藏的21件文物连接起来。红色文化课程依托“荆楚百年英杰”陈列,研发推出“红色故事小达人”文化服务项目,通过红色故事宣讲,沉浸式学习体验,带领少年儿童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社教课程体系覆盖了上至大学生、下到幼儿园孩子。此外,“献给银发族的爱”活动专门服务老年群体。对特殊人群,“礼乐学堂”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比如“让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为视觉障碍人士导赏,“心手相连”服务聋哑人士,“助力新起航”文化志愿帮教活动则深入武汉监狱,每月为高墙内的服刑人员送去社会关爱,让他们看到诗和远方。社教人员的足迹不仅印在博物馆、学校、社区、军营、福利院,还远达边疆、老区、山区,不断延伸社会教育辐射的范围和深度。“礼乐学堂”获得央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与重点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今年6月1日,全国博物馆中首个少儿体验馆在湖北省博物馆开馆。

湖北省博物馆通过深入研究体现荆楚文化的历史遗存和符号体系,选择最典型的文物、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不断推出荆楚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博物馆长盛不衰的文创非编钟乐舞莫属,该乐舞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为主体,以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种乐器复制品为组合,以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表达,展现先秦礼乐文明以及楚国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祭祀、征战、农事和宫廷宴乐等情景。“编钟乐舞”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编创,共有40余首曲目,在博物馆演奏厅已累计服务过数以百万计的观众。2022年央视春节档《古韵新春》中,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受邀参演了其中的《豳风·七月》《橘颂》。“编钟乐舞”多次随展出访国外,早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且历久弥新。从简单复仿到充满时代感的设计,赋予文创品多样的意义,使之具有纪念性、实用性和美感,是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开发的路径。以越王勾践剑的周边产品为例,勾践剑联系着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历史典故,包含着千年不锈、制作精巧的工匠精神,还有长短适度、纹饰精美的独特美感。围绕其开发的产品有勾践剑U盘、勾践剑书写笔套装,寓有励志之意;勾践剑联名地铁公交卡,随身便携,日用不辍;越王勾践剑的青铜小型款,男生可以用作书签、裁纸刀,女士可以用作发簪,成为装饰。文创产品开发既有主流、红火的曾侯乙编钟、勾践剑系列,也有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的衍生文创休闲鞋、背包,为有个性的游客所青睐。弘扬荆楚文化,凝结今人智慧,散发时代气息,文创满足了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愿望,实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立足以人为本 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快速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带动了全球技术进步,引发了社会变革,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生产力。湖北省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伴随着博物馆场馆的改扩建而进行。几十年来,博物馆的信息化从无到有,逐渐走出一条既能基本满足本馆需求,又体现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较早启动信息化建设的博物馆之一。从工作进程看,早期工作主要针对基础网络服务,核心任务是信息终端使用及其网络互联,主要解决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资料的数字化,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传输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博物馆外联部配置两台486台式计算机。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二期改扩建工程新建计算机控制中心为馆内各部门提供通信服务,建设内容包括湖北省博物馆内的局域网和对外联络的广域网及远程网,可分为语音通信、图文通信及会议系统3个子系统,标志着基础网络服务建设基本完成。基础网络服务以中心机房为核心、各弱电间为重要节点,实现了整个办公楼、综合馆、楚文化馆的千兆有线网络覆盖。在硬件设备方面,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思科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和服务器,使用西门子防火墙用于安全防护,使用程控交换机对内、外线电话进行管理,配置12T存储存放文物三维数据。整个网络体系从架构、工艺、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博物馆一流水平。2018年11月29日,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联合推出具有全国示范性的“5G智慧博物馆”。2019年5月,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博物馆实现5G网络全覆盖。根据签署的战略协议,双方共同打造“智慧博物馆App”、亮点展馆“数字三峡”“楚文化车马坑”以及VR展示“乐·兵”;共同探索5G智慧博物馆应用,共建5G智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在促成5G技术拉动文物、文化呈现手段转型,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博单位确定规范,推动行业的发展与升级方面做出了探索。

三期新馆开放后,湖北省博物馆与美团签署合作协议及保密协议,建设了湖北省博物馆门票预约系统,合作期为5年。湖北省博物馆门票预约系统,在业务方面综合考量了观众参观流量、票务预订方式、入馆检票流线、观众群体属性、门票管理制度等环节,力求通过信息化、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观众提供便捷的入馆预约及检票服务。此外,新馆还上线了自助导览服务驿站、E导览、AR眼镜导览、智慧导览四种导览设备。四种导览方式,各有所长,形成互补。 “永远的三峡——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展”是湖北省博物馆打造的第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体验馆。依托数字展图像化、互动性、沉浸式的特点,借助GIS、VR/AR、互动体验、融合投影等技术,构建了线上虚拟展示平台和线下纯数字展示馆,多角度展示长江三峡(湖北库区)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者在三峡文物保护过程中的贡献。而新开发的“遇见·楚庄王”沉浸式全息剧通过现代科技将观众带回到2000多年前的楚国,去感受楚人“一鸣惊人”的进取精神。

在国家文物局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70年来,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锐意进取,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在场馆建设、公众服务、社会影响、对外交流等方面湖北省博物馆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印元首外交的“国家文化客厅”,并成为当之无愧的“荆楚文化中枢”,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十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友人们的相助下,使博物馆从无到有、从自然科学类到综合地志类博物馆转型,茁壮成长。前辈们的艰辛努力,成就了如今湖北省博物馆的宫阙崔巍,藏品丰硕。已长眠于地但精神永存的荆楚先人们,天不假年和地不爱宝的遗憾造就了馆藏的纷华照眼,也造就了我们肩上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湖北省博物馆将继续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格物致知,续接文脉,一如既往地探索前进!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156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