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6月30日在湖南博物院开展。该展不仅涵盖了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林兹艺术节等全球最重要展览上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而且运用数字艺术对湖南博物院收藏的几件国宝级文物进行了深度解读。策展团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挖掘与表达,借助这样一个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览,令观众沉浸于展览所营造的各种奇妙感受中,并尝试着从主题、方法与体验等角度去理解数字时代的“古物新生”。该展览集国际性、学术性、公众性于一身,开展以来引来观众热情关注。
中国艺术中“神游”的内涵
该展主题“神游”让观众浮想联翩。“神游”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曾随西极之国的化人神游,所见所闻,皆非人间经历,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这里的“神游”指身体不行走,精神却外出游览,也即所谓的灵魂出窍,作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体验。“神游”在文学作品中则往往用来描写意境的美好,寓意心灵的超脱和怡适。如《离骚》《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宿山寺》等描写的就是“体解万化,神游太空”的情景。在视觉图像上,“神游”主要表现为“空灵飘逸”的意态。中国山水画往往画出淡雅空灵的意境,以达到“神游”的美学效果。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阐述了如何从身心状态上入画,与山水意境产生共鸣。
本次展览中的展品《冰佛》,通过一尊慢慢融化消失的“冰佛”来表达作者对“无常”与“轮回”的理解。闭上眼睛,手摸冰佛,冰化成水在指尖淌过,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似乎作者想告诉参观者,“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展品《时间的缝》用两块方形石材象征天与地,中间水珠帘象征时间的流逝,完美体现老庄“虚、静、明”的精神,静立于作品前,看着水珠不停地流,眼前一片空明,任思想“神游”古今,感知生活、宇宙、万物。
人文艺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
在数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如何结合数字科技讲述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解读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南博物院此前已经有过较成功的探索与尝试,如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中运用数字技术展示马王堆出土导引图、T型帛画等,但这些展览主要以博物馆藏品实物为主,加入数字技术的重点是突出实物的动感、立体感,重现或再现传统文化。
本次展览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用于再现历史文物的信息,艺术家还通过对文物信息的深度解读,结合最新数字技术创作出新文化、新作品。解构与重组的作品与原物既有关联,又有“疏离与陌生感”,让观众产生暂时性的错位感,仿若兼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文物活了,走入观众的生活和情感中,让参观者既能体会到文物中蕴含的历史和岁月的沉淀,又能发现熟悉的现代的元素。
例如将商代青铜器人面纹方鼎解构和重组成三款几何形机器人,排列在方鼎周围,形成一个实体方阵。同时用视频播放“青铜人面纹方鼎和现代机器人”在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中穿梭行走,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一直走到现代文明,使参观者跳离文物本身,眼前只有各种机器人方阵围绕在放置人面纹方鼎的汽车、火车、轮船、火箭周围,通过腿式行走、轮式行走、履带式行走,穿越于海、陆、空,甚至出现在月球上。
参观者即使不一定能马上体会到艺术家希望通过对人面纹方鼎的解构重组及结合对机器人的艺术探索,探讨三款几何形机器人的创作理念、行动原理,但也能明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与今天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划时代的科技,是古今两个时代文明和科技的典型代表。古代青铜器人面纹方鼎主要用于祭祀,祈求先祖保佑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表达了我们的祖先渴望对自然的认知。而今天,先辈的渴望大多成了现实,当代人并没有满足现状,放弃对自然、宇宙的探索和更深层次的认知,所以创作者借助机器人与青铜器人面纹方鼎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关联,体现出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更要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文化思想,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
再如,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印花敷彩丝绵袍与数字化作品《无极花》的数字转换为例,艺术家对文物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后,通过将丝绵袍上的花纹解构和重组,制作成新的作品无极花瓣。通过数字技术让参观者首先看到一株能自动缓慢开合的无极花,然后通过播放印花敷彩丝绵袍的质地来源、提炼的核心思想、材质的选择、图像的转换,以及后续花瓣的绘制和机械装置的调式等,向观众形象展示我们祖先是如何创作花敷彩丝绵袍,阐明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以及纺织和印染工艺水平等,说明在西汉华夏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而创作者从最开始的想象到如何将其数字艺术化的过程,也展现出数字艺术和现实作品有机结合的方式。
超越现实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该展览场景设计构建出极具想象力的艺术环境,让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感受数字科技带来的身心体验。进入展厅,观众就被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数字环境所震撼。如商周青铜器猪尊的数字化复制栩栩如生,细节更加立体清晰,参观者可以360度观赏。同时制作了一件可触摸的塑料充气猪尊。这种细节观赏加亲手触摸的方式让观众融入到展览的氛围当中。而环幕影像空间将马王堆汉墓出土西汉T型帛画与漫画《未来Ⅱ》进行对话制作出的一个由神鸟、神龙引领进行“黄泉、人间、天上”三界动漫游戏空间。观众在这三个空间里,感觉自己带着军队上天入地,沉浸在动漫游戏的快乐里。这种富有想像力的游戏式互动超越了传统展览的感受。
互动影像声音装置《响》通过图像、音频,让观众深入理解中国书画中人在画中游的“神游”意境,拍拍手、叫喊一声就能听到山中风声、水声、鸟叫声。这种动态的图像、声光效果与参观者产生互动,实现了时空交融的瞬间“神游”。同时,绚烂的诺亚花园玻璃房,产生亦真亦幻之感。这种沉浸式的美学体验超越了现实的限制,打开了艺术欣赏的新视野。数字技术呈现多角度的文化内涵,而不只是表面形式,使历史、艺术与当代观众产生心灵契合的同时,引发观众思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展览效果来看,该展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出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正积极寻找将传统文物与新技术有机结合的路径,立足传承创新,推动文化生生不息的责任与担当。数字科技不仅是联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纽带,还成为活化、拓展、传承历史文化的手段。数字技术引领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也为保存、展示、解析、延续传统文化提供了革新的方法与途径,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它让历史得以传承创新,让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开拓无限可能,值得我们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