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位于云南普洱澜沧县南部惠民镇,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澜沧县糯福乡,南朗河、南门河的包围使景迈山成为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有效保持了景迈山古茶林的千年传承。景迈山山高林茂,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普洱茶树生长。世居于此的5个民族与茶为邻、以茶为生,在林间开垦、林下种植茶树,造就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整个遗产区边界长度约44千米,涉及惠民镇的两个行政村——景迈村和芒景村。景迈行政村位于遗产区北部,包括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岗及班改等傣族村寨,以及汉族村老酒房、佤族村南座和哈尼族村笼蚌;芒景行政村位于遗产区南部,包括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等布朗族村寨以及哈尼族村寨那乃。翁基是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布朗族村寨,糯岗老寨是古村寨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傣族村寨。
为向遗产地社区长期生活的居民和短期来访者提供观察景迈山的工具和方法,对遗产区有一个整体认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景迈山,进而保护景迈山,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除了在山下的景迈山遗产展示中心策划推出2个主题展,还在景迈山的景迈和芒景两个行政村里设置主题展厅,在翁基和糯岗两个古村寨设置了展示点,构建起了景迈山遗产阐释展示的三级体系。
“景迈山——世居林茶间”主题展
景迈山遗产展示中心的常设展“景迈山——世居林茶间”,是三级展示体系第一级中的代表性展览,也是核心的主题展览。展览包括序厅、南方嘉木、茶林山村、茶人茶事、茶叶之路、守护茶山六个部分,其设计灵感和所用文化元素均源自景迈山。许多展品由景迈山村民捐献,体现了遗产地社区对景迈山遗产保护工作的热心。
序厅以一组寨心柱和茶魂柱装置表达景迈山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概念“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傣族、布朗族两个世居民族的信仰图腾——寨心柱和茶魂柱,表达景迈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神柱是由景迈村、芒景村的村民制作。以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装置表现“人在草木间”,印证景迈山是世居民族林下茶种植形成的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茶文化景观。
“南方嘉木”部分,梳理了中国人驯化野生茶树、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因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茶组植物的祖先,这里保存着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乔木型茶树、小乔木型茶树、灌木型茶树,使得中国成为茶树的原乡。茶组植物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茶组植物的自然演化、传播提供便利,云南也出现了多处茶山,景迈山也在其中,澜沧江流域保存有丰富的茶树资源,景迈山位于澜沧江西侧,景迈山古茶林内都是栽培型茶树。
“茶林山村”部分介绍了景迈山的自然地理概况、茶种植历史、土地利用方式,着重展示以“林下茶种植传统”为核心的林茶共生系统,世居民族的生活、民俗等。解读景迈山文化景观的遗产要素,讲述世居民族与茶共生延续千年的历史,依山傍水与茶为邻的乡土聚落。
“茶人茶事”部分,展示了自然创造茶树、人创造茶的种茶、养茶、采茶、制茶、用茶、茶与信仰的各个环节,及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信仰、观念、习俗等构成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系统。茶与景迈山傣族、布朗族的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有机融合,相互交织,形成了体现茶种植影响的民族茶文化。茶在景迈山的功用,除了药用、食用、饮用外,村民以茶为礼,以茶为信,形成了他们对茶的信仰以及一整套文化体系。景迈山的茶祖信仰是独特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古茶林里的茶神树(傣)、茶魂树、茶魂台(布朗),见证了两个民族对茶的崇敬之情。
“茶叶之路”部分,呈现了茶树的进化、传播,以及茶叶在中国和世界上的传播线路。茶组植物从中国西南出发,通过自然传播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方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人工驯化、栽培改造,自汉代以降,茶树种植与茶叶贸易从西南、长江流域不断发展延伸。至中唐,茶业逐渐发达,饮茶之风盛行,其后各朝代直至现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中国茶树的生长区域最终形成了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景迈山位于茶马古道支线,茶叶贸易使得当地和外界有了农业技术、生产生活工具、宗教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守护茶山”讲述仍在延续发展的活态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景迈山能够传承千年延续下来,得益于社区自发的保护,世居民族把古茶林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制定了一系列乡规民约来爱护、保护古茶林。对古村寨和传统民居的保护,遵循了整体保护的原则。遗产地口述历史、民间音乐、节庆活动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保护密切相关,相互促进。记录了从2010年启动申遗,13年来景迈山遗产保护历程和每年重要工作成果。
“痕——熊登奎景迈山石(木)刻拓片展”
景迈山遗产展示中心二层的“痕——熊登奎景迈山石(木)刻拓片展”,展览之“痕”取自唐代宋之问的《江亭晚望》“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29件(套)展品出自长期工作在澜沧县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熊登奎之手,她是一位文博研究者,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以景迈山茶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还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讲解员。
景迈山石(木)刻记录并传承了景迈山所孕育的自然与生命。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和傣族人民,在世外桃源般优美的环境中,创造出了很多以大象、马鹿、孔雀、乌龟、马、龙、蛇、蜥蜴、鱼和茶叶等动植物为素材的精美木雕和石刻,线条粗犷,造型生动,神态栩栩,形象逼真,这是景迈山珍贵的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反映了景迈山人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和审美理念,也记叙了他们对部落历史的追忆。从展出的拓片可以感受景迈山人朴素的自然美学,感受景迈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空间,感受景迈山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存在,感受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景迈村和芒景村的二级展示厅,对遗产地的地理历史、生态伦理、风俗信仰、节庆仪典、乡土建筑、生活经验、生产技艺等遗产价值,以及分别构成其主要人口的傣族与布朗族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以行政村为单位,深入认知并展示景迈山所孕育的自然与生命。
景迈村展示厅
景迈村展示厅由景迈村概述、茶林生态与村落构成、以茶为题的文化景观、多元共存的民族遗产四部分组成。
景迈村的8个自然村寨生活着傣族、汉族、佤族和哈尼族,是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区域。景迈山傣族奉召糯腊为茶祖,传说召糯腊率领族人追寻金马鹿来到景迈山,建起了景迈大寨,此后逐步建设了勐本、芒埂、糯岗等寨子。这些寨子当时有功能分工:勐本、芒埂存放粮草,缓冲区的“班改”在傣语中是远处放牛的地方。景迈大寨是景迈山的交通枢纽,是景迈山上最大的寨子,历史上是景迈山茶叶交易的场所,有景迈山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老的茶马古道。
景迈山现存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景迈村有3片,分别是勐本-芒埂古茶林,面积约190公顷;糯岗古茶林,面积约146公顷;景迈大寨古茶林,面积为310.98公顷。景迈村传统民居建筑最为集中的是糯岗村,有94栋传统民居为文物保护建筑。
傣族茶林里设有茶神树,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景迈山共同信奉的宗教。景迈山村寨的中心区域为“寨心”,每个傣族寨子设有佛寺,建于寨中高台。村寨建筑围绕寨心呈圈层平面向外发展。干栏式建筑屋脊上的黄牛角是傣族的图腾。
世居民族利用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垂直利用技术和村寨选址、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通过以古茶林为核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森林-茶林-村落的特色景观,塑造了“林-茶-人”的生态关系,组成了完整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反映了独特的林下茶种植技术以及相应的信仰和传统知识体系,以及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关系,使景迈山具有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完整性。
景迈山傣族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且极富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包括制茶、饮茶、品茶、用茶,以及茶神祭祀等信仰与习俗。
景迈山是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共荣的典范。以“和”为核心的景迈山茶文化,强调天和、地和、人和,身和、心和、意和,反映出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的精神内涵,塑造了当地世居民族平和友善的民族性格,使得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和谐共存。
展览将景迈山的壮美景致与地方价值传递给公众,希冀用对地方性知识通俗化的视听再现,让本地的寨民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审视祖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智慧与宝藏。
芒景村展示厅
芒景村北边与景迈傣族村为邻,总面积为4031公顷,村委会下辖5个布朗族村寨,1个哈尼族村寨,共有711户,2854人,326栋传统民居。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以及翁基-翁洼古茶林位于申报遗产区南部,集中于芒景山周围。最晚在10世纪,布朗族先民已经迁徙到景迈山并发现、驯化、栽培茶树。布朗族的首领帕哎冷率领部落成员一路南迁,最后发现芒景山土地肥沃,就此安营扎寨。
芒景村展示厅由芒景村概述,古茶林: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智慧,以茶为生:变化、延续与发展,世居山林:地方性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茶产品展示五部分组成。
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是景迈山种植历史较悠久的茶林,文化遗迹丰富,古茶林内有祭祀茶祖的茶魂台、七公主坟、神山等,总面积约440公顷,内有芒景上下寨、芒洪3个传统布朗族村落,总人口1890人。片区内海拔1120~1580米。翁基-翁洼古茶林总面积约90公顷,东北部有本片区的茶王树,包含翁基、翁洼2个传统布朗族村落,总人口834人。片区内海拔1120~1380米。
古茶林延续传承至今,与其独特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方式,以及布朗族独特的文化相关,布朗人将首领帕哎冷尊奉为茶祖,每年祭拜茶祖。布朗族称茶为“腊”,传说帕哎冷带领部落迁徙中发现茶能治疗身体的病痛,便对茶进行了进一步种植及利用。帕哎冷留下遗训:“留给你们牛马,怕遇病而亡;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怕你们花光;就留给你们这些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茶树。”
林下种植技术使古茶林从上、中、下层,分别对应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古茶林不施肥料,不喷洒农药,靠自然落叶和草本层提供营养,靠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害。
“一芽两叶”是布朗族干栏式民居屋顶的装饰图案,茶叶作为礼品、祭品、贡品、食品、饮品、商品,早已浸透在本地居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茶叶成为芒景村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的同时,促进了人们对茶林保护性的利用,人与茶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共生关系。
芒景村保留了布朗族以万物有灵及茶祖崇拜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信仰的传统仪式,又融合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村里有翁基佛寺和芒洪八角塔等与佛教有关的建筑,也有帕哎冷寺(布朗族文化园)、茶魂台、茶魂树等有布朗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茶祖节(山康节)、关门节与开门节、丰收节等节日融合了布朗族文化与佛教文化。
翁基与糯岗的三级展示点,将视点置于自然村的范围,对生活细节进行特写,解析村中的聚落环境、传统民居和信仰空间,对建筑遗产的修缮改造过程进行记录,展示了民族村寨得以完好留存的历史逻辑。
“今日翁基”
2017年开展的“今日翁基”,用三个小展厅阐述这个布朗族传统风貌最为鲜明的遗产价值。开篇以数据呈现翁基的基本情况,村中传统民居比例高达98%以上,以布朗族为主,2021年末统计时有89户336人。翁基分为老寨和新寨,其中老寨73户,新寨16户。耕地781亩,包括旱地和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黄豆等。茶林3133亩,翁基四面被山林围绕,古茶林主要在村寨北面。2016年翁基村茶产量为93.8吨,茶产业收入占全村收入八成以上。翁基的5个茶叶合作社,通过提供农产品加工培训、质量控制和销售运营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村里有1座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
第二部分从翁基栖居、由村到家、建筑测绘、人与空间、民居改造等方面形象阐释。干栏式民居、佛寺、寨心、寨门……翁基完整生动地保留着布朗人与茶为生的一切。为了便于对村里的建筑分类保护,管理局将翁基的建筑分为四类,第一类是49栋采用传统营建技艺并且具有核心功能空间,传统建筑的形态没有改变,能够体现当地建筑传统的木结构民居,是乡土建筑文物保护的对象。第二类为改造过的传统民居,在原有木结构传统民居基础上做了一些适应性改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形态,但并不影响对于传统民居的理解及当地民居持续发展演进过程价值的传递。第三、第四类为新建协调民居和新建不协调民居,由政府主导进行整治改造。
第三部分展示翁基生活、茶祖故事、制茶工艺、乡土手艺、茶林生态。翁基布朗人世代与茶相伴,刀耕火种,育种养林,有了茶树的繁衍与茶林的绵延;水攻、火烤、陶煨、竹酿,给生活添上更多滋味。茶之外,还有传说、歌谣、饮食、医药、耕作、手艺、民俗、信仰……都体现着布朗人的一种生活理念:基于自然运用人力,又以人力激发出自然之美。茶祖故事诉说着布朗人对茶的利用。翁基的制茶手艺没有独门绝技、不传之秘,日常所需、家家都会,朴素的手艺中蕴含传承之美。
翁基可视为景迈山布朗族的一个经典缩影,其吸引人之处有四:一是民居、佛寺、茶林、古树等构成的古寨风貌;二是歌舞献祭、信巫敬佛的虔诚民风;三是生产生活、吃穿用度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四以茶为生、以茶为乐、以茶为神,创造出的一个茶香氤氲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今日糯岗”
糯岗自然村展示点的“今日糯岗”展,由糯岗:古茶林景观现状,空间关系:村寨空间与聚落环境,建筑遗产:民居保护和改造,礼仪与日常:民族信仰与民俗文化四个部分构成。展览从糯岗老寨的地理、景观、物产、在地历史、日常生活、遗产保护等方面,通过对保留完整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的视觉呈现,以及对村寨日常生活的讲述,展现糯岗村的村落个性和文化魅力。
糯岗古茶林以糯岗山为中心,总面积约146公顷,每公顷样方内茶树占植物总数的90%左右,还有白檀、野柿、老虎楝、樟等44种乔木。片区内海拔1450~1500米。
糯岗村面积4.2公顷,2021年末人口98户352人。全村各类建筑334栋,其中老寨有建筑140栋,糯岗老寨传统民居比例高达100%。糯岗是传统古建最集中、景观特色最鲜明、保存最完整的傣族古村寨,有94栋民居是文物保护建筑,建筑形式和布局功能与布朗族相似。传统傣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底层为架空层,二层由前廊、堂屋、晒台等组成。糯岗2018年内茶产量为26.33吨。糯岗村寨依山而建,傍水源而居,老寨围绕寨心向心式布局,溪流穿村而过,寨心由祭台和祭台上象征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和佤族民族团结的5根神柱组成。佛寺位于北侧山麓,建有寺门、佛殿、戒堂、僧房、佛塔等。
糯岗2015年开展了传统民居修缮、环境整治、消防、展示利用等分项工程,文物建筑修缮比例达到96%。解决了寨内老建筑梁柱倾斜、木构件糟朽、瓦件酥裂残破等安全隐患。傣族和布朗族传统民居结构相似,细节有别,傣族屋脊以黄牛角作为装饰符号。村落风貌保存完好的糯岗老寨为遗产整体保护对象。
糯岗佛寺建筑已近百年,傣族大部分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宗教仪式与奉行万物有灵、祖先崇拜的民间信仰,在景迈村傣族日常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构成了傣族社会的宗教道德观与生活准则,共同形成了傣族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象征符号,即“傣族的礼”。景迈山傣族能歌善舞,其音乐舞蹈源自生活,丰富多彩,或与宗教有关,或为歌唱美丽茶山及幸福生活和爱情。
“今日糯岗”展现了寨民与茶林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原了寨民们真实的生活细节与内心愿望,拼贴出一个景观独特、尊重自然的民族村寨得以长久留存的历史逻辑。
古茶林是景迈山人世世代代的生计与信仰所在,景迈村、芒景村的展示厅和翁基、糯岗展示点,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和展示了遗产三要素古茶林、古村寨、分隔防护林的生态智慧,以及多民族和谐共处以“和”为核心的景迈山茶文化,作为景迈山遗产展示中心的延伸,三级展示体系共同构建起了完整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展陈阐释体系。(感谢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