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作为一座完全废弃的古代城市遗址,是我国及中亚地区同类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市标本之一。自从废弃以后,六百多年以来无人居住,因而这座城市遗存的整体格局没有遭到破坏。
交河故城与中原同时代古城,在营造方法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利用高出地面30多米的台地,建造成一座供人们生活居住的城市。它本身经历了多个时代的修建,仅一个交河故城就使用了三种建筑方式:一是“夯筑法”,二是“压地起凸法”,三是“版筑泥法”。这三种建筑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可谓是相得益彰。简而言之,夯筑法主要是在建筑区的地面高低起伏时,通过此方法可以将坑洼不平的地面填平,这是进行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方法,这类建筑方式在交河故城少数建筑中使用。“压地起凸法”是交河故城建筑的基本方法,这种建筑方法其实就是在修整过的平整的地面上,设计规划出居住室、门、墙和采光通风口(功能相当于现代的窗户),然后用减地的方法按照先前的规划设计从生土中掏挖建成。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比较小的建筑,但有时候为增加墙体或建筑的高度,还需要使用“版筑泥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关于“版筑泥法”的相关事实在史书《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史书中曾经提到“傅说”一人,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他落难时所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交河故城的版筑泥法实际上就是商朝傅说的“版筑”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虽然我们不能严格地说什么时代运用了什么样的建造方式,但它们有一个大致的界限,并且各种建筑方式之间有掺和、有主次。在交河台地上,最为主要的建筑方式当然就是“压地起凸法”和“版筑泥法”。这也是交河故城建筑中使用较多的方式。这些建筑特点反映在实际的建筑中便是一进交河故城,映入我们眼帘的那些栉比鳞次的城墙和高低起伏的佛塔。这些都是这几种建筑方式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如今看到的这座故城更多还是保留着“压地起凸法”和“版筑泥法”的特点。这两种建筑方式也是交河故城所独有的。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找到能与交河这两种方式基本对应的案例。所以,交河故城是一座独具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是一座向下生长的城市。
交河故城,从汉代开通西域以来为人们所知,开始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一直到14世纪末毁灭于战火。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最早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到汉代的交河壁,再到高昌王国时候的交河郡,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及西州下属的交河县,在高昌回鹘时期一度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和军事重镇。这期间,政治地位或许有所变化,但它一直是一座政治、军事、宗教中心。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于交河台地的开发是非常完善的,也是很有规划的,考虑了多种因素。纵然已废弃六百多年,然而它的形制布局在今天依然能够分辨出来。交河故城大体奠基于麴氏时期,形成于唐代(618-907),其众多的建筑遗存基本上按功能、性质分为崖壁、城门、街道、官署、民居、防卫设施、佛教建筑、水井、墓葬等,遗存主要以夯土遗存为主要表现形式。
交河故城由主干道分割成大片区,以巷道、环路围成了小片区,按照地势走向及功能进行区划。这样的综合城市布局基本完整,城门、城墙、主要道路、街巷和重要居住建筑、寺院建筑基址、水井等遗存至今清晰可辨。
交河故城的总体布局沿着两条大道展开,有计划地安排居民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宗教建筑、官署区等。居民区大都采用中央大道与两侧横向街道垂直相交划分成若干街区的做法,同时具备防御功能,即整个城市包含居民区在内都具备复杂而严密的防御设施。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以政治首府为核心进行建设,同时又以通向宗教建筑物的道路为中轴对称进行建设。
交河故城在古代建筑学上的特点和价值主要体现为:城市布局规划合理,建造工程技术独特,以城市南北主干道、次干道及东西向支路、巷路来区划功能分区及处理城市所处狭长台地大尺度空间。这些在我国古代城市建造史上较为罕见。另外,交河故城的营建布局受到了中原城市建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城市的中轴线处理、以主次干道为主要界标进行城市功能区划、多中心有分有合处理狭长大尺度空间的手法、“择中立街”、高墙院落的配置、城市内广布佛寺并占据城市诸制高点的特点等,这些都能在北魏都城洛阳、唐代长安城等的形制布局发展轨迹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古代文明一般都是向上发展、层层累积叠压的。旧的文明、旧的城市毁灭了,新的文明、新的城市就在旧文明、旧城市的“遗骸”上发展。而交河城正好相反,它所体现的是旧的城市在最上层,越新的、时代越晚的城市建筑越在下层。它不是用砖瓦椽木泥浆建造起来的,它是在黄土台地上由一代一代的居住者一寸一寸地挖出来的一座城市。可能最初的几代人挖掘而成的是最上层的一些建筑,几百年以后,或者因为这些建筑毁坏坍塌不能继续使用,或者人口增加等其他原因,又有人向下进行挖掘,因而形成了时代比较晚的一层建筑。再过几百年,又有人又向下挖掘,所以,时代越晚的建筑就越出现在底下。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解释考古出土物品的上下顺序,无法理解这座城市的“反常性”。
交河台地高出地面三十多米,其两边即是洪水和强烈的风冲刷、吹蚀而形成的两条宽约两百米的沟。人们选择居住在交河台地上是考虑到了它的天然防御性,四周陡峭的断崖是交河城的天然屏障,如果在上面搭建房子,势必会被从北吹来的风掀翻,也不利于保暖,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用“压地起凸法”的建筑工艺从地面往下挖建,这样既适应了所处的地理位置,又可以节省工料,不必要从周围往来运建筑材料,向下挖土,直接从地面下取出土来,可以用来修建地面上的一部分建筑,而地面下的建筑既可防风沙又可保暖。
交河故城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和建筑遗存的独特性,使其成为我国乃至中亚地区的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一座向下被不断挖掘出来的城市,在毁灭以后,其形制布局依然清晰可见,成了地球上完美的废墟。
(作者单位:吐鲁番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