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的中部,杭州市区和绍兴市区一线以南地区,留存着不少聚落型文化遗产——古镇,曾经作为农村和城市之间交流往来的中转站。如果对标知名度较高的江南水乡古镇,前者有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的建筑风貌特征,但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聚落的平面布局和内部环境也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另外,因天时地利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些古镇的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在笔者看来,也正处于一个抉择的关键阶段。本文以杭州西南的萧山楼塔古镇和绍兴东南嵊州崇仁古镇为例,探讨浙中地区古镇的聚落特征、保护和发展状况及其原因以及保护和发展的未来走向等。
楼塔古镇和崇仁古镇所处的浙江中部地区,是浙南浙西的崇山峻岭逐渐向长三角水网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形成了“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多丘陵半山地貌特征。相比于江南水乡,这里多丘陵而少江湖,但南方的市镇总离不开水,因而楼塔古镇和崇仁古镇分别坐落于地区内的主要水道楼塔溪和崇仁江边。前者又选址于山坡下略显平缓处,但仍能显出西高东低的地势走向。崇仁古镇选址于丘陵间盆地,总体地势平缓,无坡度感。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古镇内部均无河流。相比于沿河而建,临水而居的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半山地区的古镇,显现出的格局特征是:坊市分离,即住宅区与街市区相对分离,且住宅区较为密集,空间局促闲地少,巷弄逼仄弯折多。因为建筑用地稀缺,所以古镇内传统住宅多楼房,而少平房。因为镇内无水道,故而也就无桥梁。
从保护和利用方面来看,目前两处古镇都处于较少干预的保护期和旅游开发初期,保护和开发都尚未深入和扩大,古镇的原初风貌仍然较好地保留着。楼塔古镇,除了外围新建的街道铺面,在古镇原有区域内部,几乎看不到任何商业设施,无论是面向本地居民还是面向游客的商业行为均无。而在崇仁古镇,除了外围扩展的商业街道之外,古镇内部的商业主要集中于原来的老街——北街。而且其商业业态也呈现原生态的面貌,商品和服务主要面向本地居民,兼顾游客。偶或在某处巷弄看到零星的铺面,也以售卖本地小吃为主,颇具有本土化特点。
两处古镇内部的古建筑文物,目前仍最大限度地原物保存着,官方保护性、抢救性的干预措施较少。因而,在极大地保留了古镇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却也面临着危房遍地的压力,很多老房子已经发生或即将面临塌顶的风险。有些房屋尚有人居住,有些则是人去楼空。古镇内部也有少量建筑,经改造而成民宿和展馆,如楼塔的楼曼文纪念馆。古镇内部也有很多传统生活的遗迹和细节,成为文化遗产价值中的点睛之笔。如墙角处炒茶的专用灶台、路边的水井和斜靠在墙上的井水竹竿,很有可能在景观改造过程中就被不经意地去除了。
这两处古镇目前处于这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状态,主要还是归因于经济的发展。首先,萧山和嵊州虽分属杭州市和绍兴市,但与两市的核心旅游区域不同,两地稍处边缘,历来不是旅游热门区域,缺乏繁荣的旅游经济。因而楼塔和崇仁两座古镇,由古代延续至今,在很长时段内并没有被当作一种旅游资源来看待。直到晚近,这两处古镇才成了小众化的旅游景区,旅游经济依然不发达。正因为不发达的旅游经济,才能让外来者看到古镇原生态的商业和寻常生活中的烟火气。也因为旅游经济的不发达,所以对古建筑的投资相对较少、干预少。干预少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最大限度保留了古建筑的原真性,弊在于一些古建筑在时间流逝中就自然地坍塌了、消失了。而对于这些古建筑的原住民、房屋的私有者而言,要么把旧屋全拆净,然后原地建新,建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新房。要么原样维修,然后改造利用,破墙开店,获得经济回报。这样才更符合他们的真实意愿。
因而,目前这类古镇的保护和发展的未来走向也令人困扰。是牺牲原生态为代价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大兴土木对古建筑群体进行改造利用,大力提倡招商引资?还是任其旅游经济缓慢发展、自然生长?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两者兼顾,当地政府既能投入资金,对众多古建筑进行紧急抢救和日常维修,但又要遏制旅游经济的野蛮生长,严控古建筑破墙开店。这对于地方财政而言是很大的负担。可以尝试财政资金与民间资金结合,由财政有限地投资,改造改善公共设施,使古镇内部更适于现代的生活,并在古镇外围建设商业街道。原住民投资维修私有旧房,获得部分补贴。作为投资的回报,由其承租古镇外围的商铺,给予租金的减免或优惠,或者在其维修后的住房内准予有限的经营权。总之,聚落型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是全世界的难题,需要因时而治、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实践。(作者单位: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