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运河到之江——浙江省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浙江省博物馆成立之初,《西湖博物馆概况》对博物馆所承担之责有这样的描述:“本馆负有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化种种之使命,自当积极推进,以负社会教育之需求。”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表示,在浙江省博物馆建馆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之江新馆开馆之初,对馆史进行回顾及对之江新馆进行展望不仅非常有必要,且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缘起西湖:从博览会到博物馆

1929年,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展销会,名为西湖博览会。同年10月,西湖博览会闭幕后,为了保存博览会期间广泛征集来的物品,以供民众永久参观及研究,1929年12月4日,浙江省政府颁布聘任陈屺怀为西湖博物馆馆长、筹建“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训令。这就是浙江省博物馆成立的缘起。

办好博物馆的关键在于藏品。建馆之初,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西湖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藏品来源除西湖博览会闭幕后所移交者之外,还有社会各团体、个人捐赠、私人物品暂为寄存展览,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及支持,使西湖博物馆有了第一批藏品。档案记载,在开馆之初的1929年,郑鹤云先生捐赠陶瓷器、铜器等48件、张通来先生捐赠古钱币117枚。此外,因“征集物品之必要”,馆方聘请了一批社会名望人士担任博物馆专门委员、名誉征集员,这其中的许多人士后来还成了浙江省博物馆的捐赠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博物馆为避战火,辗转内徙。时任馆长董聿茂自己出资抢运博物馆财产,将部分藏品秘藏至余杭长乐桥林木农业公司,剩余藏品随队迁徙,辗转各地,最终到了龙泉。1941年,国民政府下令西湖博物馆停办,董聿茂又自费承担起停办时期博物馆的运营工作,直到1943年恢复办馆。1945年底,西湖博物馆重返杭州。经历了开馆、南迁、停办、复馆等一系列事件,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与挫折,但在老一辈博物馆人的坚守中、在捐赠者的支持下得以幸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以后,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文物古迹、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举措。1949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保护历代文物的决定》,次年成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聘请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担任委员,迅速开展对历代文物的抢救、调查、保护和征集工作。文管会成员不仅积极动员身边的朋友踊跃捐赠,自身也纷纷捐出所藏文物,极大地提升了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量和品质。其中在1958年、1959年,黄宾虹家属先后两次捐赠黄宾虹藏画、作品、遗物等共一万余件,使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黄宾虹相关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此外还有许多人士捐赠藏品,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慷慨解囊。

藏品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浙江省博物馆,藏品体系以自然类的标本为主,历史文化类藏品并不占优势。此后在浙江省文管会成员的努力下,浙江省博物馆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大量捐赠。藏品的丰富让当时的浙江省博物馆得以对旧有基本陈列进行改造,进行科学的陈列设计;与此同时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引进合适的外展、与相关部门合作办展等形式,每年均能举办一系列的临时展览。

职能更加明晰。1953年8月,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76年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1979年,历史文化部文物组的考古成员从博物馆分出,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所。1984年自然科学部人员和藏品从博物馆分出,成立浙江自然博物馆。机构调整后的浙江省博物馆,成了一家“综合性人文科学类”博物馆,职能变得更加清晰。1993年秋,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1999年秋,位于孤山馆区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这一系列的工程措施,让浙江省博物馆藏品的保存和陈列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改善。

如今的孤山馆区就坐落在西湖孤山南麓,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与逶迤连绵的长廊组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错落有致的馆舍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成了杭州的一处极具魅力的文化景点。

逐梦运河:山水合璧 立足武林

2009年12月22日,坐落于杭州市中心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和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建筑面积20991平方米,陈列面积7600多平方米。浙江省博物馆从西湖时代正式步入运河时代。在已静静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尘封的时光被唤醒,古老的文明与现代化的博物馆相融生辉。

山水合璧,立足武林。2011年5月11日,《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赴台合璧展览点交启运仪式在武林馆区隆重举行。点交起运仪式上,浙江省博物馆向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清点移交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图轴》和奚冈《仿黄公望富春笔意图轴》。此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上,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终于实现历史性的合璧。这不仅是几代浙博人圆梦的一天,更是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武林馆区的建成开放,为浙江省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优秀”、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运河时代见证浙江省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然而,武林馆区的空间和条件依然有限,陈列展览、学术交流、宣传教育、休闲体验等方面都未能更好地开展。2019年2月28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正式动工。2023年5月4日,武林馆区正式闭馆,圆满完成了近14年的历史使命。

起航之江:大气磅礴 奋进未来

为了积极推进文博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浙江文化高地,2023年8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盛装启幕。之江新馆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建筑高度59.9米,地上八层,地下二层,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也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汇聚了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

馆长陈水华表示,之江新馆展览策划以“思想高度、学术深度、人文温度”为原则,构建了多样化的展览体系。“浙江一万年”通史陈列突出浙江历史的高光亮点;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解码浙江独特的文化基因;9个功能拓展和体验陈列兼备科技感和体验感。此外,多语种的国际化导览体系,为国内外观众提供了便捷通俗的展览解读,全方位的人本化服务设施使博物馆成为集求知、学习、休闲、购物和交友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数字保护、数字展示和数字管理技术的融合,更是将之江新馆打造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场馆。

之江新馆自开馆以来,社会观众参观热情持续高涨,预约名额接连爆满。考虑到老年观众线上预约存在诸多困难,浙江省博物馆及时调整参观政策,推出老年观众便民服务举措:60岁(含)以上观众无需预约,可直接在门口闸机处刷身份证入馆参观。此外,还陆续推出云上浙博、浙博宝藏、策展人导览探秘之江新馆、馆长说浙博、浙博大家说等活动,满足观众文化需求。

陈水华表示:“希望在未来,浙江省博物馆,能够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浙江历史文化的序厅,更是成为本地公众常来常新的心灵寄托之地。”

从西湖时代的蹒跚起步,到运河时代的高速发展,再到之江时代的奋进未来,浙江省博物馆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到来。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842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