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晋国博物馆的遗址展厅中,复原展示着4组9座晋侯墓葬,除了其他3组都埋葬着夫妻并穴式的一侯一夫人外,只有M62、M63、M64这一组是一侯两夫人墓。而在这3座墓葬中,唯有M63是一座“中”字形双墓道墓葬,与其他的“甲”形墓葬相比,其墓形之独特,规格之高,随葬品之多,堪称一座超“豪华”墓葬。该墓南北长达到35米,深7.37米,较之其他单墓道的墓葬,不仅风格独特,且显得格外壮观。该墓共出土器物4280件,占整个晋侯墓地出土文物的1/3还要多,其中仅玉器就有800多件(套),可见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在这些玉器中,一套美轮美奂的玉组佩更是奇妙绝伦,艺压群芳。
这套玉组佩发掘出土时,从墓主人的脖颈处一直盖到脚踝处,长度将近2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204件各色玉石器串联而成,工艺精湛,组合豪华。整套玉组佩分为三列,中间这列有玉璜19件、玉珩3件、玉雁2件,左右两列各有玉璜13件、冲牙1件,上部由玉管、料珠、玛瑙串联。玉璜、玉珩上装饰有姿态各异的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下端是两只昂首展翅的玉雁。
玉组佩又称“杂佩”“佩玉”,是西周至秦汉时期盛行的贵族陪葬品。这种配饰由多件玉器连接组成悬于身上的佩玉装饰品,是当时国君、诸侯或者高等级贵族的标志和象征。晋侯墓地M63的这套组佩中,代表身份地位的玉璜共45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同时期陪葬玉组佩中玉璜数目最多的一套,被誉为国宝级文物,也是目前国内近百件禁止出国展览的重要文物之一。而在这套玉组佩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当时参与晋侯墓地发掘的北京大学教授孙庆伟以及多位专家,通过对周代的婚姻制度、铜器铭文以及晋侯墓地中墓葬排列规律的研究,认为这座墓葬的墓主人是晋国第八代国君晋穆侯从齐国所娶的姜姓夫人,是晋国历史上第九代国君晋文侯的母亲。
根据史料记载,晋穆侯去世后,经过短暂的殇叔篡位,穆侯之子太子仇即位,是为晋文侯。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国君,他在位期间周王室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宠爱的美女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自己被入侵的犬戎部落杀死,西周灭亡。之后,周王室出现了周平王、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经过几次战乱,西周都城镐京已经残破不堪,周平王决定迁都。当时晋国在位的国君就是晋文侯,作为嫡系诸侯,他挺身而出,与郑武公、秦襄公联合辅佐周平王于公元前771年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十年后,晋文侯又杀死了周携王,结束了周王室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使周王室重归一统,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文侯勤王”。
晋文侯为周王室立下汗马功劳,周平王特作《文侯之命》以示褒奖,晋文侯也因此成为晋国自建国以来第二位(第一位是唐叔虞)受到周王室嘉奖的国君。他在位长达35年,文武兼备,上可勤王以安抚周王室,下能拓疆扩地。由此可见晋文侯当时地位之显赫。那么,作为文侯的母亲,母以子贵,离世后自然也就享有了超规格的埋葬方式。
当然,对于“文侯勤王”事件,我们应持辩证而客观的历史观点。西周后期,周王室的权威性、凝聚力每况愈下,各诸侯国篡权成风、各自为政、扩张无度,晋文侯护送周平王东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可以说“文侯勤王”为垂垂老矣的西周王室敲响了丧钟,而紧接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也随之而来。在之后的春秋时期,儒、法、道三家思想萌芽,文化兴起、百家争鸣,而日益强盛起来的晋国和楚国初具雏形的郡县制也慢慢施行,后经秦始皇在全国推广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体制革新。从这个角度上说,“文侯勤王”事件对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文侯勤王”事件既佐证了这一套玉组佩的珍贵,而这套玉组佩也有力地见证了“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