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讲好中华文明山东篇章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 山东博物馆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擅河海之富、居山林之饶的山东先民,创造出赵家徐姚、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谱系清晰、脉络完整的史前文化,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柱。三代以来,山东孕育出礼仪之邦与儒家思想,孔子、孟子、庄子、孙子、墨子等众多先哲诞生于此,对中国思想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时期,山东人民植根于五千多年厚重的文明底蕴,历经革命烽火的洗礼和考验,铸就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古往今来,山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走在前列的故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提供着丰厚滋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山东博物馆启动通史改陈工作,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山东贡献。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正确领导下,山东博物馆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通史展改陈工作,展览多次邀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领域专家召开专家咨询会及论证会,大纲经6次修改完善,明确展览定位、展览结构和叙事方式。经过紧张有序的施工布展,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正式向公众开放。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是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定位,确立了“彰显齐鲁文化魅力、展示山东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展览理念。展览面积近5000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余件,分为“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5个部分,全面立体展示了山东六十多万年人类史、一万多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多年齐鲁文化史、一百多年奋斗史。展览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新技术,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展览信息的多样化传达,打造了沉浸式观展空间,这样一幅恢弘壮丽而又科技感十足的山东画卷在观众面前缓缓展开。

“海岱日新”展自开放以来,备受瞩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参观热潮。特别是暑期期间,日均观众1.5万余人次,最高峰超2万人次。该展成为山东博物馆呈献的一场名副其实的山东历史文化盛宴。

传承创新展览形式,打造特色历史文化陈列

为展示好、传承好山东地域文明成果,山东博物馆秉持“创新、人本”理念,在新的基本陈列中强化山东地方精神,塑造山东地方认同,打造文明阐释亮点,为中华文明的阐释传播贡献山东智慧。

创新展览叙事,提炼文化内涵。展览创造性地采用“一镜到底”的叙事方式,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山东地区从史前开始到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直至新时代一脉相承的文化历史画卷。以清晰的展览语言叙述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融入最新成果,完善展览体系。展览通过丰富而考究的展示语言将最新的考古发现、科研成果融入展项。对沂水跋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临淄赵家徐姚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遗物、垦利区海北遗址出土宋金时期瓷器、济南邢村金代壁画墓等最新考古发现,及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沂蒙精神等最新研究成果,都做了重点展示和精彩演绎。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上,这些补充更加完善了山东历史文化展览体系,使展览叙事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气韵更加流畅。

运用前沿技术,注重信息阐释与观展体验。综合运用平面信息模块、立体体验装置和现代媒体技术,与文物展品紧密联结,构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阐释系统,为公众打造易懂、好看、有趣的展览。以图文展板为代表的传统阐释系统层级明确、与展品匹配度更高;文本依托学术研究成果并进行通俗化处理,形成了整体的叙事线索。发挥现代媒体在信息传达上的优势,围绕重点展品、展项,以投影、视频等动态呈现其延展信息。合理利用空气成像、沉浸式影院、互动触屏等新媒体手段,增强观展体验感、互动性和趣味性。

秉持“科学、智慧、绿色”理念,构建通史展文物保护生态

一个好的展览也是一个好的文物保存所。为全面做好山东通史展文物保护工作,山东博物馆总结馆藏文物保护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智慧、绿色”的展览文物保护理念。期望通过科学思维、方法、技术的合理运用,搭建起一个适宜文物长久保存、便于交互管理、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智慧+绿色”文物保护生态体系。

科学保护理念、方法、技术贯穿于展览全过程。展览筹备之初便安排专业文保人员参与展览策划,方便文物保护与策展人员及时沟通和业务同步进行。为了全面做好通史展文物保护,根据科学方法论,以馆藏文物的全过程、全方位保护为目标,及早制定了切实可行、详细的整体保护方案。方案包括馆藏文物及保存环境前期调研、文物养护、预防性保护、特殊案例等多个环节。

多技术协同创新应用,实现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智慧化。借助物联网、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等技术将展厅内文物、环境、设备等集中映射到系统监控中心,文物保护人员通过“监测、分析、预警、处置”等程序,实时便捷掌控、调节展厅环境,从而实现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智慧化”管理和研究。

低能耗、无污染,践行“绿色保护”。无论是设备的选择、材料的使用以及方法的设计,都将低能耗、无污染、绿色可持续作为重要的参数指标考量。山东博物馆作为山东政治文化窗口,将“绿色保护”理念贯穿于山东通史展文物保护工作之中,以实际行动,不断践行和倡导“绿色文化”。

山东博物馆紧紧围绕“科学、智慧、绿色”的理念开展文物保护实践,通过整体科学决策,多技术协同应用,特色创新引领,将通史展打造成绿色、可持续的文物展览兼保管平台。让馆藏文物在展示其蕴含的丰富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多元价值的同时,能够“延年益寿,万年永保”。

活化利用数字化成果,建设展陈知识图谱体系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展示文物内涵,以更生动鲜活、更易接近的方式呈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体验到“数字+”时代博物馆的更多可能性。

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有效利用。山东博物馆甄选300余件套珍贵文物开展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并将阶段数据成果分为点云数据→图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进行有效利用。点云数据用于制作展具、展架。如在蛋壳黑陶杯等文物展具的制作中,利用点云数据打印文物3D模型,根据模型对展具进行加工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与文物的直接接触。三维模型数据用于展览数字化内容的创意。在“战国乐舞陶俑”的展示中,利用文物三维模型数据制作了展示动画,舞俑翘袖折腰、乐俑跽坐于地等数字动画让每一个陶俑都“动”了起来,完整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景。

知识图谱数字化展项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获取知识。展览中设计了知识图谱数字化展项,让观众在繁杂的历史信息中,可以高效快速地掌握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山东史前文化知识图谱”以史前文化序列为轴,依次展现了沂源猿人、沂水跋山、乌珠台人、山东地区细石器、临淄赵家徐姚、扁扁洞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交错演变。在知识图谱中,观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山东地区史前时期的环境、文化、社会发展面貌。“孔子的时代知识图谱”以阐述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为主题,以点带面,通过知识图谱中孔子相关信息的彼此联动,将原本信息量较大的山东地区儒家文化更加生动地展示给观众。

新媒体平台扩大了展览的影响范围。山东博物馆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矩阵,扩大展览的受众范围。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大河春秋”“海岱日新”等栏目,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推送山东历史文化知识,让观众在参观前做“预习”,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抖音平台“鲁博冷知识”栏目将琐碎的、庞杂的文物知识,以风趣的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云上相约”直播中,讲解员与线上观众一起“穿越”云端,共游“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一起领略齐鲁文化的深厚内涵。

搭建讲解服务新矩阵,探索知识共享新模式

山东博物馆一直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依托,搭建讲解服务新矩阵,构建知识共享新模式,以高品质服务助推山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搭建讲解矩阵激发服务新活力。山东博物馆面对展览带来的“博物馆热”,多措并举,释放最大服务潜能,加大精准有效供给,推动高品质讲解服务再升级。特别设立“馆长讲解日”,形成了以馆长讲解为引领、专家讲解为示范、策展人讲解为先锋、专职讲解员讲解为主力,志愿者讲解为补充,智能语音讲解全线赋能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讲解服务矩阵。同时,以齐鲁文博讲堂、学术报告厅为平台,定期邀请文博专家开展系列讲座,为全体员工进行持续的思想“充电”、能力“加油”、业务“蓄能”,形成“闭馆充电强业务,开馆服务展风采”的山东博物馆新风貌。

利用馆藏资源打造研学品牌。面对“研学热”和“博物馆热”的双重叠加,山东博物馆提前谋划,周密安排,打造山东博物馆研学品牌,专题化开发系列研学课程,让青少年观众更加高效地利用博物馆资源。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是对“海岱日新”展多角度阐释的一种尝试。它以“混龄研学,有教无类;能者为师,人机互动;格物致知,由点及线;虚实结合,静动分离;积分奖励,馆际互认”为设计理念,将“展教融合、展研一体、静动分离”巧妙地结合一起,突出非中心沉浸,互助式研学,让研学由点及线,最终让学生们勾勒出更加清晰的知识轮廓。

开展“山东博物馆文化之夜”活动,为中学生群体增设专属博物馆研学时间。其间,矩阵式的博物馆讲解服务增强了青少年的自信心,品牌化的博物馆研学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想象力,互动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深入浅出的齐鲁文化讲座点燃了青少年的求知欲。新展览打开新空间,新矩阵展现新风貌。山东博物馆为青少年观众打开了了解山东历史文化的新方式。

IP赋能与情感设计,文创将古物展焕新颜

从近年来民众对于博物馆的文化需求来看,博物馆已不再拘泥于“收藏、保护、研究、展览”的单一使命,博物馆文创事业也早已不只局限于商品,更在于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全方位情感设计与文化体验。

深化IP赋能,多形式文化输出。山东博物馆通过跨界融合、授权合作等方式,契合“海岱日新”展重点文物,最大限度发挥文创IP“替代性小、文化内涵丰富、商业模式多元、变现能力高”的特质,形成品牌文创标签。陆续打造“文曲喵”IP形象、“亚醜”主题文创、以青铜器纹饰元素及器身铭文为灵感的书签、徽章等系列产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借助全媒体资源平台,以多种形式活化而成的文创产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文化输出,将文物文化资源以各种丰富的存在形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带入情感设计,多维度消费体验。在相对成熟的产业基础上,山东博物馆的关注点突破性地从“物”转移到“人”,将情怀初衷和情感设计贯穿文创产品全产业链,意识到与用户之间良好的交互感是消费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为观众消费营造整体化、场景式氛围,与观众形成良性互动,扩充多维度的消费体验,能更加直接地打通文化与活化、服务与消费之间的情感链条。“黄河粮仓五谷盲盒”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设计,充分融合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设计元素和黄河流域代表谷物种子,为使用者提供了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情景式、沉浸式体验,让使用者在直观感受大汶口文化彩陶之美的同时,体验亲手进行栽培种植的乐趣,搭建一条连接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海岱日新”展以各种角度映照出齐鲁儿女绵延的生存状态和山东地区辉煌的历史文明,文创将古物展焕新颜,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延续着齐鲁文化根脉。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山东博物馆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希望能以通史展的改陈为契机,深入挖掘厚重文明底蕴,探索策展新模式、新路径,构建蕴涵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明的物化叙事体系、视觉形象体系与大众传播体系,讲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山东篇章,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1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