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的文物工作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期,不论在思想理论层面,还是在社会环境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变革。2022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召开,“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22字文物工作方针的提出,系统总结了全国文物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应该把握的重点、坚持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为北京文物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工作遵循。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奋力开创北京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文物工作者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这一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做到五个“更加突出”,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更加突出价值挖掘,增强人民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更加注重文物价值的深入研究与系统阐释。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50万年的人类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100多年的建党史,绵延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通过扎实深入的文物考古工作,梳理从周口店到东胡林,从琉璃河到金中都并延续至今的历史,讲清楚北京如何从一方边陲军事重镇发展为一国之都,如何从农耕、游牧与狩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涵养孕育自信、大气、兼容的城市文化气质。
北京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革命文物主题片区建设成绩斐然、影响深远,我们更加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讲好革命文物故事。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文物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阐释,彰显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更加突出系统保护,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新时代十年,是首都历史文化保护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十年,形成了以北京中轴线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以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覆盖北京市域牵引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以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重点推动科技赋能与文旅融合,整体推出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以历史内涵串联文化遗产,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实现文物的全域保护与传承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系统推进“一轴三带”(中轴线和三条文化带)历史文化资源系统保护与利用和三大革命文物主题片区联动发展,系统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将北京打造成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在文化内涵上,注重把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统一起来,在“四个文化”的基本格局中找准首都文博工作的基本定位;在保护管理上,持续健全文物保护、研究阐释、政策制定、功能发挥四大体系,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到系统保护与利用。
更加突出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我们坚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善于化厚重为灵巧,把文物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用通俗化、生动化的灵巧方式阐释好;化古老为时尚,把古老的历史文化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时尚化表达呈现好;化小众为大众,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从专业圈走向人民大众,走进人民心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建设北京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展览活动丰富、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观众量超5000万人次。探索实施文物腾退保护与使用功能优化,让文物在“会馆有戏”“古建音乐季”“白塔夜话”“博物馆活动月”“公众考古季”等文化品牌的带动下焕发时代活力。首钢老工业区以新发展理念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再造,实现从工业遗产到奥运遗产的华丽转身。
拓宽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我们建设“智慧文博”,上线“数字故宫”“云上中轴”等小程序,打造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等应用场景,钟鼓楼通过数字化沉浸式展览成为复兴古代建筑空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标杆。积极用好“文物+文艺”“文物+科技”“文物+创意”等跨界融合方式,打造一批文物题材的精品力作,塑造一批公众瞩目的演艺新空间,推出一批网红打卡地,更好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生动诠释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更加突出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历史文化遗产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是坚持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庄严承诺。一方面,我们联合在京高校、中小学校举办“‘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等文物主题社教活动,联合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制作播出《最美中轴线》《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文化节目,通过展览展示各种阵地,把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宣传展示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连续举办三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经有国内外各个年龄段的超过10万名公众参与,从中选出3万余名“申遗助力团”成员和40组“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小使者”,组建了北京中轴线志愿服务团。我们更加积极地培育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新格局。
更加突出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明具有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之一。更加突出交流互鉴,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资源开展好国际交流交往。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开展各种中外文化交流,举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世界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成立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发行《轴线城市之美》中英文专刊,讲好历史上北京中轴线的精彩故事,也阐释好当代北京中轴线对城市规划、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借助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通过“数字圆明园”和“三山五园国际巡展”等项目,加强同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二十世纪早期中法人文交流史迹群,加强中法两国文明交流互鉴。通过白塔寺,深化中国与尼泊尔的合作,促进民心相连相通,推动文化遗产美美与共。
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我们牢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全国文化中心战略定位,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不竭力量,奋力谱写出文物保护利用的北京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