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地方的重要文化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明。它的主要作用是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同时进行文化交流和教育。通过与学校开展研学教育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进而了解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承载着历史故事、人文典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的文物,不仅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更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一课。
目前,我国博物馆研学教育主要包括研学参观、研学线路、研学课程、研学活动“四位一体”的社教方式,其中研学课程是研学教育的核心。大部分博物馆、中小学校以及研学机构都供给研学课程。而作为社会教育的供给主体,博物馆一直在不断完善研学教育职能,并储备了一些社会教育项目,建立了社会教育项目库。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研学在明媚的春季”活动为例,对博物馆研学教育发展进行探析。
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积极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打造特色研学课程,取得良好社会效应。3月,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联合武汉东湖小学,为该校近600名学生筹办研学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程度,博物馆研学团队设计开展了不同的研学教育活动,如为小学低年龄段学生设计了“荆楚文物与成语”,为小学高年龄段同学准备了“金锭带你下西洋”,以文物为桥梁,带领学生们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荆楚文物与成语”课堂上,研学老师为学生们讲述“问鼎中原”“金声玉振”等成语故事,孩子们兴致高涨纷纷说:“长知识了。”“我在展厅看到了鼎,终于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啦。”有的学生说看到了编钟,很想听听它的声音。学习完成语故事后,还给学生们安排了演奏编钟仿制件、制作编钟帽饰等丰富有趣的互动活动,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金锭带你下西洋”课堂上,由研学老师指导学生们表演郑和下西洋情景剧。学生们摇身一变,成为郑和及各国使者,与台下学生互动体验郑和下西洋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伴随着小演员生动的演绎,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同时,还安排了课程定制教学资源包,学生们一起“找一找”西洋之行线路,“贴一贴”西洋之行宝物,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是可持续性探索研学教育项目,致力于弘扬传播荆楚文化,并一直在不断探索馆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们打造更多元、更丰富的博物馆研学课程。“金锭带你下西洋”课程,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楚文化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好奇心穿插课程定制教学资源包。通过教学资源包,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活动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从而提升学科素养。
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研学教育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物的距离,同时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书本,而是生动的音符、有趣的故事。有的学生说:“虽然研学活动时间有限,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以及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无限的。历史犹如一条长河,从古流向今,永远没有止境。”这次研学活动获得武汉东湖小学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让学生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了解,同时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民族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教育有了丰富实践和长足发展,为培育和提升广大青少年的历史思维、精神素养、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与开发并重,将教育学理念融入博物馆研学课程。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博物馆研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是文物与旅游、学校与社会跨界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博物馆研学课程相比日常展厅参观,更注重实践和体验。将启发式、探索式、参与式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的开发之中,是保障课程内容优质化的重要前提。
夯实基础、找准定位,研发特色研学教育产品。博物馆研发研学教育产品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与主办方和承办方沟通交流,加强三方的有效合作。首先,与主办方合作开发研学教育产品要充分了解研学的主题、目标、时间以及参与人群的数量、年龄等。其次,与承办方合作打造博物馆主题的精品研学线路。研学的承办方大多是旅行社,应通过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除此之外,还要构筑各博物馆间的横向联系,实现各博物馆间的优势互补,系统全面地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研发出独具特色的研学教育产品。
创新研学教育模式,搭建可持续性发展资源共享平台。博物馆应挖掘自身场馆资源、文物资源、展览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在持续保障研学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秉持开放的姿态,与旅游、教育等部门合作,借助多方力量搭建博物馆研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进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要牢固树立知识产权意识,牢牢把握博物馆研学教育资源、知识成果,不断提高自身作为研学旅行教育供应方的影响力和地位。
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建设复合型的博物馆研学导师队伍。博物馆应参照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的《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T/CATS001—2019),通过“引进、激励”的方式,优先引进具有“教师证、导游证”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博物馆研学教育工作。同时,博物馆还应优化结构,建设复合型的博物馆研学导师队伍。比如整合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专业人才,建立研学“教育者名单”专家库,并向所有博物馆开放。此外,还要通过对教育者质量的控制(采用甄选、聘请、培训、考核、报酬等方式),让社会公众获取高质量的研学教育服务。如开设剪纸、蜡染、手绘、卡通等艺术课程,聘请高校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研发;开设植物、矿物等科普知识课程,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与研发,从而解决跨学科人才不足的问题。